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由于1988年前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在维持价格双轨制的前提下,强化物价管理,同时,继续调整政府控制的价格结构。
1988年的另一件大事是美国人弗里德曼到中国宣扬价格自由化,结果导致中国政府试图实行“价格闯关”。
1988年由于物价改革过急,诱发了抢购和提款风潮,中央立即放慢价格改革的步伐,以与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由于价格双轨制的实行及配套措施不全,致使大批“官倒”私倒”出现,经济领域特别是流通领域秩序混乱,中央立即提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措施。“物价闯关”失败,被迫回到“双轨制”的渐进改革思路上。
据统计,1988年工商局处理的全国投机倒把违法千元以上的6。4万案件中,钻价格双轨制空子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56%,其中倒卖生产资料的案件达2万件,倒卖生活资料的案件达1。6万件,仅罚款金额就达上亿元。
到了1988年 最高决策层实在承受不了价格体系的扭曲以及“价格双轨制”导致的腐败引起的社会紧张,就接受了“放开价格,管住宏观”的建议,即控制总的货币供给量,然后全面放开价格。
1988年以后,随着我国价格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物资、粮食、供销等流通部门通过计划掌握的物资已减少了许多,价格双轨制已基本取消。
第三阶段:1989――1998 并轨
政府宣布从1989年4月1日起,取消粮食价格双轨制,完全按市场价格买卖粮食。
1989年之后,物价的市场化倾向日益明显,价格双轨制开始取消,平价燃油与议价燃油并轨,运输成本继续上涨。
1989年11月党中央认真总结了双轨制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逐步解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变双轨为单轨。
双轨制走向末路。
1991年,由于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逐步放松紧缩政策;建材工业于4月份开始相继在国家统配水泥和地方水泥取消出厂价格双轨制,实行价格并轨的政策。
1992年,南巡讲话给双轨制最致命一击,价格双轨制走下历史舞台,有色金属价格放开,所有生产企业站在同一成本线上。
1992年,国家为了稳定电价,设定了国有大型电厂的电煤价格,从而形成了“计划煤”和“市场煤”之间价格双轨制,煤炭企业为此每年亏损近百亿元,国家也每年要拿纳税人的钱去填这个窟窿。
至今,这个窟窿仍在,“煤电联动”也不是市场化的做法。
另一方面,开放的物价又造成了过热。我国自1992年实行了土地要素和资金要素的体制改革,但由于“要素价格双轨制”以及微观主体的“软预算约束”刚开启的城市化就导致了“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经济泡沫。
一句话,并轨难,难于上青天。
1993年国家实施钢铁产品价格并轨放开的改革方案,钢材价格双轨制退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进一步减少,93%的钢材价格均实行市场价。
1993年11月14日中央十四届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十一条指出,深化价格改革主要任务是:在保特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放开竟争性商品和服务性的商品价格,调顺少数同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尽快取消生产资料的价格双轨制,加速生产妥素价格市场化的进程。
1993年底,中央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国家粮食订购实行“保量放价”保证一定数量的订购粮,但是价格放开的诀定,粮食价格随行就市,结束粮食价格双轨制运行。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外汇价格双轨制,建立起一个封闭的银行间外汇场内交易市场,且对外汇交易的诸多方面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
1994年5月国务院21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改革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意见的通知》出台,进行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实现了成品油价格并轨,取消了价格双轨制。
然而,石油的双轨至今还在,只不过变成了国内和国际市场间的分割。
就连国务院虽三令五申强调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统一经营,绝不放开的棉花市场,也出现了价格混乱的苗头,棉花流通领域中的混乱现象愈演愈烈,直至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棉花经营中严重的掺杂使假行为。
1997年7月1日,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决定调高航空运价,实行境内公布运价和折扣票价并轨,解决了价格双轨制的问题。
1998年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可以看成是把价格双轨制时期提价、增量等刺激农民生产粮食的方法推向极端:规定最低限价,确保农民面对的价格不会使其亏本售粮;承诺国家负责收购农民的一切余粮,使农民不用再面对粮食自由市场上的风险。
'16'引子
在经过了对个人是不是可以自由雇工经营企业的大讨论,熬过了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对物价、观念乃至社会公序良俗的大震荡后,中国迎来了第一个自由经济大发展的时期。
当然,这个“自由经济”被划定在一个个狭小的区域内――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经济特区内,其中就包括了中国最南边也是最大的特区――海南省。
可是,在见证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效率和欢愉后,新中国的老百姓们也第一次品尝到了“泡沫”的苦果。
泡沫高峰时,这个总人口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三年中,房价增长超过4倍,其中大部分涨幅在一年内完成。
1993年,年轻的潘石屹以五斤桔子和一条香烟的代价获准查阅有关内部资料,他意外发现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7平方米!
敏锐而好运气的潘石屹、冯仑等人闻风逃窜,来不及逃离的开发商们纷纷倒闭,岛内留下600多栋“烂尾楼”、18834公顷闲置土地和800亿元积压资金。银行纷纷成为最大的发展商,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不少当地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超过了50%!
更严重的后果是,当很多银行跑去收那些天价“抵押物”准备拍卖处置时,才发现,根本没有建筑物,甚至没有工地,只有几片荒凉的泥地,原来,海南的房地产开发商大都没想过自己建房出售,只是来炒地皮的。
这回,叫中国人扎扎实实地领教了一回什么是“击鼓传花”游戏了。
当时有人把泡沫的破灭归咎于1993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整顿措施招招致命,颇有微词。
可是当十多年过去,人们见多了泡沫的涛生云灭后,自然也就明白了泡沫吹得太大了终究要灭的道理。不过,初见“宏观调控”的威力,还是很震慑人心的,不象现在,开发商见惯了调控,当空调使。
对于财富的机会来说,这波海南泡沫潮面既不广量也不大,跟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无关,即使有关的潘石屹、冯仑等人,也不过积累了百万家财而已。
可是,这波泡沫潮的影响和意义却是极大的,对潘、冯等人来说,可能中国再无比他们更认识泡沫本质和政府调控威力的开发商了,这也是日后他们能率经风雨而不倒的重要原因。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如果能从此完整事件中获得经验教训,了解投资和投机的区别,了解美好愿景不等于即刻实现的道理,了解“经济软着陆”也能要人掉层皮的现实,当有醍醐灌顶如沐春风的功效。
'17'热土
海南在经历泡沫之前还有一段插曲,那就是“走私小汽车”风波。
1984年,邓小平进行了首度“南巡”,在深圳,激发了王石等人的创业激情,对海南,则给了一个天大的机会。
那时,海南岛还仅仅是广东省下属的一个地区,南巡后中央决定开放沿海14座城市,海南理所当然入选,理由也很简单直接:是香港和深圳特区的近邻,而且经济比较落后,可以通过对外贸易等方式发展经济,如果海南发展得好,会成为一个榜样。
邓小平还表达过这样一层意思:海南的面积和自然条件跟台湾岛类似,如果能带动它率先实现经济良好发展,将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海南当时的行政第一把手是党委书记雷宇,这位个性汉子激动得也不能寐,但是也很忧虑,因为没有启动资金,干什么能发展经济呢?他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化政策为金钱,具体说就是学王石他们在深圳干的事情,进口大量紧俏物资,然后销往内地。
然而,和深圳不同的是,海南把这个事情搞大了,因为他们搞的是小汽车。雷宇等的想法是政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变,倒录像机什么的利润太低了,最紧俏而有足够利润的唯有小汽车了,“一共弄13000辆,赚2亿,转而搞别的生产,启动资金就有了。”他这样计划。
可是,任何人都可以想像一下,在算上汇率差价后,一辆进口小汽车有100%的暴利,这样的生意能控制住不泛滥吗?于是,雷宇的“计划经济”被岛内澎湃的“市场经济”冲刷得一干二净。据不完全的统计,海南党政机关直属的单位,有超过90%都参与弄批文倒汽车的行为中,岛上有近千家经营倒汽车的公司,短短一年,居然从国外弄来了8。9万辆汽车之多。
最终,大量的汽车输入惊动了中央,国务院派出的调查组定性为“这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海南当地的领导多半受到处理,全国各地也多了很多挂广东牌照的进口汽车。温州有位老板,几年后因为和海南一家企业有债务纠纷,居然收到6辆进口小汽车作抵债品,就是当时的后遗症使然。
“汽车风波”是海南发展的一个插曲,但很容易看出,这个岛屿的“热土”潜质,当机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