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沉默的想象:陆毅写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通往希腊厅的走廊。整个长廊从上至下,是用金粉彩绘的圣经全集故事,它让我们想起了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很有异曲同工的亲切感。我们选择了在那里集体留了张合影。    

  时间有限,我们无法细细品味,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了一遍,很有些遗憾。匆匆告别了冬宫,顶着烈日,我们赶往另一个宫殿——夏宫。    

  夏宫,位于涅瓦河对岸。比冬宫早建40年(1710年),它是一座两层楼的私人宅邸,一层属于沙皇,一层属于皇后。窗上绘制的图画都取材于神话传说,也包括一些关于北方战争的比喻性的图画。夏宫的一些设施保存完美,风采依然。而最吸引我们的,还是夏园。据说,夏园是圣彼得堡最古老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园林修剪得极好,我用自带的相机给同事们拍了几张照片,背景精致得就像是印制的明信片一样。园林中有两个方正的喷水池,池内、池旁都配有威尼斯式的雕塑,最为著名的是童话寓言家伊万·克雷洛夫的雕像。    

  穿过夏园,进入到彼得豪夫大宫,一下子,我们被眼前的壮观的喷泉“震”住了。    

  呈阶梯状的喷泉,没有任何动力设备,完全靠水的自然落差而造成,五十个神态各异的镀金雕塑,以不同的姿态作为喷口,整个大宫在水声中显得格外气度非凡,这座在一片水中的金色宫殿,令人叫绝。而站在大宫的顶部凭栏远眺,泉水汇集深处,直入大海,更有一种天地融合之美。    

  整个下午,我们的拍摄一直没有停下来,我换上了一件印有俄罗斯风情图案的白色T恤,配了一条黄绿色的马裤与高靴,我们不停的换景,恨不得把所有的美丽都收入到镜头。    

  回酒店的路上,我们都在为这一天有些走马观花的游览而感到遗憾。    

  我突然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叫《建筑的灵魂在那儿?》,当时觉得有些费解,心想北京的故宫、北海不是保存得好好的吗?可现在,我明白了。冬宫、夏宫给予我们的感慨,不只是雄伟的建筑,更多的是来自那些代表着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作品,它们原原本本地留在那里,向我们显现着历史当年的风貌,它们给予了建筑灵魂。而我们许多地方的名胜古迹,它们的魂在哪儿呢?


第一部分:想象篇—重返俄罗斯莫斯科日记

  今天,是拍摄的最后一天,拍摄地点是莫斯科民族科技国际展览会场,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巧合。    

  十年啊!日子真的快得吓人。十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并且在国际友谊喷泉前留了一张影。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是怎样地怀着兴奋的心情,借到别人的相机,拍下了这张留影,笑容灿烂。今天,我特意挑在十年前的同一地点,让冯海给我拍了一张照片,我想看看自己十年的变化。    

  普拉片出来了,他说:很酷!而我,心里却有些异样,就像当时的天气,阴沉沉的,很重。    

  回到酒店,我一直在看照片上的自己,思绪却在十年间穿梭。    

  十年前,我穿着妈妈为我织的一件白色毛衣,真的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温暖是在心里;十年后,我有专业造型师订制衣服,时尚对我却如过眼烟云。    

  十年前的那天,虽是冬季,阳光却少有的明媚,不知世事的我满脸天真,风华正茂;十年后的今天,虽是夏季,却是阴雨;就像我走过的这一路的风风雨雨。    

  十年前,那样的天真单纯,生活的目标只是为最基本的生存努力,能生存就快乐;十年后的我,生存早已不是问题,金钱给生活带来了莫大的改变,却买不回过去,找不回那种简单快乐的感觉。    

  看着自己十年前和十年后在同样一个地方,同样的背景下拍摄的两张照片,却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受。当时的那种欢喜、兴奋与满足感,真的是难以言表。现在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那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生活,却带给了当时的我怎样的快乐。    

  十年前,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拍摄留影的地方,十年后还可以再次回来。我也不可能想到,自己能住在当初不敢奢望的宾馆里,更有这么多的同事为自己的写真集忙碌着。买一双最新款的运动鞋对我来说已是小儿科的事情,可我却没有了当初的那份欢喜,我知道,我再也找不回当初那种怀揣单纯期望的心情。    

  一切还恍如昨天,可生活却已走得很远。我发现,失去的与得到的其实永远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时过境迁之后,许多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惟一没有变的,就是照片上我身后的十二座雕像,依然是金光闪闪,给人希望。


第二部分:沉默篇—我不是“阳光男孩”“被迫”辞职(1)(图)

  上海戏剧学院毕业那年,我得到的毕业评语都是:形象好,演戏好。这让我很意外。因为当时我们班是学校的优秀班,虽说我的专业成绩在班上一直比较突出,但我自己觉得平时排戏算不上是最认真的那类,没想给老师们留下的印象还都不错。心里确实很美。    

  拿到了好的评语,我就开始考虑我的分配问题。考上戏的时候,我的愿望就是,毕业后能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下面简称:上海人艺)。我想,这个愿望在当时,应该是所有上戏学生最大的愿望,因为从专业对口的角度考虑,进上海人艺当然是最佳的选择(不像现在学话剧的学生,拍影视剧多了,也可以分到上影厂)。另一方面,学校里许多师姐师哥毕业后都去了上海人艺,我觉得能进这样的单位,熟人比较多,会没有陌生感。于是,我将自己演过戏的一些片断,毕业评语以及参加演出过的剧目制作成一份毕业档案,亲自送到了上海人艺,其他的单位我没有送,也没有考虑。    

  我记得面试的那天,上海人艺的领导都来了。一切很简单,只是例行公事地问了几个问题,然后他们说:你的戏我们都看过了,形象不错,其他方面都不错。然后让我回去听消息。人艺的回执很快就送到了我们学校,回执的内容大意是通知学校,人艺愿意接受你们学校的某个毕业生。因为我是上海户口,上海人艺跟我签了五年的合同。五年合同规定,如果我要离开单位,按每年一万元钱交给单位。


第二部分:沉默篇—我不是“阳光男孩”“被迫”辞职(2)

  就这样,1999年9月我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获得了表演系学士学位。11月顺利分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进入上海人艺的第一年,我参加排演了一部以澳门回归为题材的朗诵剧,单位安排我在其中担任了一个跑龙套的角色。朗诵剧去了很多地方演出,我在每场演出中只有两句台词,基本上来说属半闲人。从澳门演出回来,没多久,我在校时主演的《永不瞑目》开始在各地电视台播出,反响很好,电视剧一下子火了。一个月后,各种影视剧导演、制片都来找我,我一下子忙起来。按照院里的规定,凡参加外单位拍摄的演员,每个月必须向单位交劳务费。我也不例外。尽管我在单位属于闲人,但也必须用这种方式来换取自己的自由时间,不然单位是不会放你的。只是单位没想到,我会一下子火起来,一连有几部戏找我,一部接着一部,完全没有空档期。    

  这时候,单位领导也开始注意我,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来?说单位给你量身定制一部戏,决定由你来主演。语末,领导特别提醒了一句:“你也是我们单位的人啊!”我一听当然明白什么意思,回答说:“行。我会回来演的,上海人艺是自己的单位嘛。”    

  影视剧一部接一部地拍,实在是抽不出整段的时间。在无锡拍《包青天》的时候,单位又给我打电话,并派了一个人过来告诉我,说单位给你选了一个剧本《牛虻》,剧本很好,你来主演。当时《包青天》已让我拍到体力透支,于是就跟来人商量,等我看完剧本,再具体定时间行不行。我这样说是有我的考虑的,我担心单位只是想借用我的明星效应,随便找一部戏,而我只是露个脸而已。可来人态度很生硬,说:就这样定了。我说:不行,不行,你先别和领导说我一定出演,我还定不下来呢!可没想那人扔下一句话:就这样定了。然后转身就走,让我愣了好半天。    

  又过了几天,单位给我打电话:“我们决定《牛虻》这部戏的男女主角由你和鲍蕾来演。”我一听让我和鲍蕾出演,心想完了,果然是为了炒作。当时的念头就是,我肯定不能这么演。电话那头问:“有没有档期?”我说:“没有时间。”(其实我当时也真的没有时间)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出戏会与我的“辞职”联系在一起。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作品,这个剧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据说,梁羽生写《七剑下天山》这个剧本的时候,就很受这部作品的影响)。总之,这部戏最后上海人艺没有能承办下来,主要原因是单位没有人能把这个剧本改编好。所以这个剧本最后送到上戏,由我们上戏重新改编由毕业班的学生出演。其实原因是这个戏“上海人艺”没办法接下来,可他们对媒体说的理由却是:陆毅不想演,所以我们这个戏就只能这样(当时上海的报纸这样报道)。关于这些报道,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很是委屈。这个戏上不了,跟我不主演有什么关系?我一直只是单位一个跑龙套的演员,一不小心在外火了,责任就落我头上了?这也太没道理了呀!这事过去后不久,我拍完《包青天》回到上海,单位领导给我电话:陆毅你来单位聊一次吧。我知道是要找我谈话,我就回了单位。


第二部分:沉默篇—我不是“阳光男孩”“被迫”辞职(3)

  一进院领导办公室,杨少林院长很客气地让我坐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