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称职的兽医 作者:开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此时万不可义气用事,众位不要忘了我们此次来攻的目的,既然北京城不好打,我们原也不必去打,涂耗兵力,只要留一部牵制袁崇焕的兵力,剩下的倒应该去俘获汉人的工匠,获得充足的粮草这才是正理,只要我们在北京附近不断的骚扰敌军,我不信坐在城里的皇帝会看着他的子民都作了了我们的奴隶!”皇太极否决了思格尔的提议,现在他有些风声鹤唳了,尤其是和袁崇焕对战,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一些恐惧,原本以为以数万大军雷霆万钧之势必然能摧枯拉朽一样将袁崇焕的部队撕裂,可是谁想到居然败了,现在不是面子的问题,北京城没有打下来,每留在中原多一天就多一天的危险。他必须考虑自己的退路。

  于是在皇太极的命令下八旗开始肆无忌惮的在北京郊外大举烧杀出气。京城里的居民们每天都能看到城外的黑烟,到了晚上则是火光熊熊,在皇太极的授意下京郊的住民一波又一波的被驱赶向北京城,很快城外就聚集了很多难民。在让不让这些难民进城的问题上,崇祯皇帝犹豫不决,当年就是因为混入了女真人辽阳等城才被破的,此刻难保这些难民中没有女真人的奸细。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这刻是不敢再信任任何人了。所以他将无数的难民拦在了城外,命令袁崇焕就地安置,并且催促袁崇焕调派援军和八旗决战。广渠门外的那一战让崇祯皇帝意识到了关宁铁骑的重要性和战斗力,他喜忧参半,一方面为女真被击退,北京暂时无恙而高兴,一方面也为袁崇焕按兵不动而忧心。

  袁崇焕深知这一仗是侥幸获胜,其实在军事上并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不能贪图侥幸。所谓骄兵必败,皇太极正是因为急躁和在其他战线上获得胜利才如此骄狂的,被他打了个搓手不及,可是毕竟八旗的兵力是己方数倍,在援军没有到达之前是在不宜再次出战。对他来说“侥幸得胜,比打败仗还要不好。”因为碰运气而打胜,也可因运气不好而败,一败就不可收拾。但如谋定而后战,事先筹划好第二个步骤,即使败了一仗,也无大患。

  可是年少的崇祯如何懂得这个道理,更是忘记了敌我比例悬殊,不断的催促袁崇焕出战。袁崇焕一再说,要等步兵全军到达才可进攻,现在只有九千骑兵,和敌兵八余万决战,难求必胜。这时崇祯皇帝就怀疑起袁崇焕来了:“你不肯出战,到底是甚么居心?想篡位么?想胁迫我答应议和么?你从前不断和皇太极书信往来,到底有甚么密谋?你为甚么一早就料到皇太极要从西路来攻北京?”他的性格本来就十分多疑,敌军兵临城下,又惊又怕之际,想象力却又十分丰富起来。

  袁崇焕只得推托说,估计关宁步兵全军可于十多天后到达,一等大军到达,就可和皇太极决战。崇祯皇帝这才稍微放缓了对他的催促,可是心中对袁崇焕越发的不信任了。

  其实袁崇焕心里明白即使步军大队开到之后,还是不应和八旗决战。明军的战斗力远不如八旗,双方人数如约略相等,明军胜少败多。在京城外决战,在明方是太过冒险,万一(其实不是万一,而是极有可能)明军溃败,甚至全军覆没,北京立刻失陷(那么崇祯就得提前十五年上吊了)。决不能拿京师和皇帝来孤注一掷,作为赌注。但多过得一天,明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勤王之师便多到一批。任何平庸的将才也看得到:应当大军在城外坚守不战,派游军去截断八旗的粮道,焚烧其粮草,再派兵去占领长城各处要隘,使八旗完全没有退路,然后与困在关内的八旗持久对抗。简单说来,就是“坚壁清野”。

  这次皇太极的偷袭实在十分冒险。孙子兵法的重要原则就是:设法引敌人进入于我有利的阵地;让敌人辛辛苦苦的远道来攻,我以逸待劳;敌人初来时兵势锋锐,应当持重不战,待得敌人困顿怠懈而想退兵之时,便乘机进击,现在这些求之不得的良机,突然之间因为八旗的偷袭而出现了。袁崇焕熟读孙子兵法,以他的大才,当然能善于利用,不希望错失良机,否则赵率教也就白死了,退一万步讲就算不能一举而灭了皇太极,至少也可以令八旗十余年不敢再来进犯。

  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猛攻斯大林格勒。苏军一面扼守坚城,一面另遣大军抄德军后路,终于聚歼德军三十三万人。经此役后,德军就此一蹶不振。苏军元帅朱可夫的战略,基本原则也不过是“守坚城,抄后路,聚歼之”九字而已。而崇祯皇帝偏偏就没有这个耐性,他更加惊虑的是自己的皇位,试问北京不保,做了人家的俘虏还谈什么皇位。

  道理很简单在任何地方打仗,都须设法立于不败之地。在京城抗敌,更是绝对要立于不败之地。除非先将皇帝与统帅部先行撤出京城,才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否则根本没有必要冒险。

  时间一久,八旗身在险地,军心必然动摇,困在北京郊外,进是进不得,退又退不了,变成了瓮中之鳖。这时只要袁崇焕兵权统一,只待援军云集,就可对八旗四面重重围困。两军交战,胜败之分全在乎一股气势。明军战斗力虽然不行,但眼见必胜,兵将都想立功,自然不会一触即溃。三个月、四个月的打下来,八旗非覆没不可。

  在这其间,明军还可以派兵进攻辽阳、沈阳。八旗倾巢而出,本部自然空虚。明军要攻占辽沈决非难事。取得辽沈后,将一些八旗的家属的家属俘获,再压到阵前,看他皇太极哪里还有斗志?

  当然了这套战略都是我想出来的,我也没有那么高明,后人对这场北京大战作了详实的记载和分析,可是我毕竟不是袁崇焕本人,也不是崇祯皇帝,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猜度的成分居多。

  事实上当然不能这样顺利。皇太极和众贝勒都善于用兵,和明军更是打了十数年的仗,与明军的作战方式和路数都极为了解,眼见势头不对立刻就会全军急退,冲出长城,如果退得早,退得快,明军尚未合围,相信袁崇焕拦他们不住。

  但是即使这样袁崇焕也可以西路沿途追击,东路另出大军去攻辽沈而作牵制,八旗大军虽能退回本部,却非输得一败涂地不可。

  就在这时又有尤世威一路援兵到达,另有侯世禄部一军,两路部队人数不多,但是却壮了崇祯皇帝的胆气,于是又开始催促袁崇焕出兵击退皇太极。袁崇焕还是推托兵力不够按兵不动,他心里明白这两路兵马的战斗力并不强,如派去和八旗交锋,一战即溃,反而扰乱全军军心,影响京师城防。

  于是袁崇焕派尤世威部去守昌平,那是明成祖以来历代皇帝的陵寝所在,如果给八旗攻占,掘了皇帝祖宗的坟墓,此事非同小可,袁崇焕又派侯世禄部去守三河,以作蓟州的后应,目的是牵制八旗,乘机可截断皇太极的归路。至于北京的卫戍部队本来有所谓“京营”,在明太祖时是全国诸军之冠,精锐之极,可是这时久未训练,早已无用,所以袁崇焕只得派满桂和自己所带的九千骑兵守北京。

  崇祯见他并不将所有援兵都调来守北京,反而都派了出去更加忧虑重重。总之,他八旗兵来攻,已吓得魂飞魄散,只盼望所有援军的一兵一卒,都在北京城外保卫他皇上万岁一个人,最好是和八旗一打一的都战死,这样他也消停了。他完全不明白打仗的道理。一支部队如果派出去攻击敌军后路,所发生的作用,往往比守在北京城外要大得多。可是往往就是这样越不明白的人越愿意瞎指挥,在崇祯看来他自己是明朝历代少有的贤君了,能剿灭阉患试问谁人能及,他似乎忘记了真正出力让他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正是那个他不断猜疑的袁崇焕。

  由于八旗在城外的不断烧杀劫掠,使得北京城里居民的心理是和皇帝一样的,顾到的只是自己身家性命,再加上这时谣言满天飞(崇祯不放难民进城,不等于北京城里就没有女真人的奸细,事实上是不但有皇太极的奸细,也有我的密探。他们现在所起的作用绝不比一支大军要差,只不过谣言的版本不同罢了!)

  老百姓听信了谣言,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说皇太极是他引来的,目的在“胁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张的和议。于是居然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崇焕部将抛掷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兵”,石头砸死了好几名兵士,这些人没有死在敌军的刀下居然死在自己同胞的乱石下了。当然我的密探所散播的谣言远比这个温和多了,他们试图灌输一种思想给人们,就是袁崇焕之所按兵不动不光是是等待山海关的援兵,也是在等朝鲜的李开阳。

  这种盲目的群众心理,实在是很可怕的,尤其是被备有用心的人利用时,所获得的效果更是惊人,这在近代的群众心理学书籍中常有提到。第一次宁远大战,八旗猛攻,眼见城破在即,百姓就大骂袁崇焕害人,八旗退后,便即大哭拜谢。据动物学家的调查报告,合群的动物(如老鼠)在遇到危难时,往往会撕杀同类,或许是出于同一心理,不要不信啊,我可是兽医,这种现象确实经常发生,一个笼子里的白鼠经常互相攻击,有时甚至将同类吃的毛皮不剩。

  局势就这样僵持起来,崇祯皇帝的命令袁崇焕想着招的拖延,而八旗在城外不断的祸害,闹得不亦乐乎。别看这么热闹,可是皇太极的日子却不好受。已经好多天了,北京城愣是没有什么动静,袁崇焕按兵不动,而居探子回报,自己的后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明军,他如何能不焦急,皇太极如此折腾就是为了把袁崇焕引出京城范围,寻机在野外聚歼,可是袁崇焕不上当,只是派游骑不断的骚扰他。

  就在这时历史开了一次大玩笑,简直是惊人的吻合,四处劫掠的八旗居然抓回了两个太监。这两个太监是明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