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学家王朝闻为王熙凤一个人写了一部专著《论凤姐》,40万字,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个人物形象经得起大美学家这么过细地分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艺术至清则无味。古今中外的伟大名著中几乎都有一些复杂的艺术形象经得起人们反复琢磨,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聂赫留道夫等都是经得起仔细品味、一时半会儿说不清的艺术形象。但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形象,读者尽管对它的理解可能不一,但在人物的道德评价上一般不会出现严重分歧。《红楼梦》却不然,不仅有不少艺术形象的丰富内涵很难说清楚,甚至连这个人物的基本品质是好是坏都难以断定,比如薛宝钗、袭人就属于这种情况。清代两个文人是好朋友,一个拥林,一个拥薛,结果争论不下,差一点老拳相向。后来再见,相约不谈《红楼梦》。为了作品的人物评价而几乎动手,毁了友谊,这大概也是世界第一了。
如今小说创作似也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长篇小说年产量已经突破1000部大关。一般地说,能够让职业文艺评论家耐着性子读完的长篇小说,应该说就是不错的了;如果自愿(不是出版社花钱请写并买版面发表)写一篇文章赞扬几句,那多半是优秀之作;至于还想再翻翻的,那这奖那奖就有希望了。但是《红楼梦》只读一遍可不行,也不是几篇评论文章就能够说完的。
曹雪芹塑造了一大批古代小说中从未出现过的艺术典型。他的手法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用说光是读了一遍的读者,就是对《红楼梦》有相当研究者,有好多内容也还是拿不准,甚至弄“错”了。我之所以要将这个“错”字打上引号,因为我自强欢笑蘅芜庆生辰己也没有把握到底谁对。非得仔细阅读,反复研究,才能发现曹雪芹真正的意思。所以脂批者多次提醒读者要反着看,方是会看。可是许多《红楼梦》爱好者,包括我等票友在内,乃至真正的和是否真正尚不得而知的红学名家,往往轻易不放弃自己的见解。要是当今得了这奖那奖的优秀小说,对主要人物的评价你爱怎么看就怎么看,一般不会有人和你争论,谁有那闲心?可是《红楼梦》不然,《红楼梦》就是有这么大的魅力!
就拿薛宝钗来说,她的一大罪状是“两眼紧紧盯着宝二奶奶的宝座”,“一心要和林黛玉争夺贾宝玉”。果真如此么?她要是真的“争夺”,可以不可以?在当时是不合情,不合理,还是不合法?薛宝钗的另一大缺点是“虚伪”,我倒认为相反,她很真诚。王熙凤说薛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对不对?我看是既对又不对,后文自有交代。您若不同意,尽管保留意见,不必和我争论。既然我在此书中不能使您信服,就足以说明我已技穷。我年高体弱,俗务繁冗,来信不回,请勿见怪。
再说袭人,晴雯之死袭人有责任么?有?她是“告密者”?建议您拿出证据来之前不妨再仔细读读其中相关的几回。
秦可卿只有一个,那个根本不能算,算上也顶多两个,怎么会跑出第三个来?
类似这种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人和事,《红楼梦》中多的是。这部小说之所以让口味很刁的中国文人热热闹闹地研究了两个半世纪(从脂砚斋们算起),至今争论不休,就因为它太不一般了。《红楼梦》是喜马拉雅、喀喇昆仑。最近几十年来的优秀长篇小说能达到五岳的水平的,不知有几部。我阅读有限,不敢妄评。20世纪末以来,“史诗”已经有好些个了,不知读者还记得几部。我只想说,别以为北京香山“鬼见愁”的名字挺唬人,其实海拔才500多米,许多老头、老太太一周要上去三回呢。
我之所以说《红楼梦》“经得起反复地品味式精读和反复地解剖式研究”,除了它在塑造艺术形象上的独到成就外,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红楼梦》具有多层次的深厚意蕴和许多超前意识。
第一部分: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序(4)
诞生于18世纪中期的《红楼梦》不少进步的观念,直到21世纪的今天也不落后。林黛玉是曹雪芹最钟爱的少女,他对黛玉的批评,至今仍不失现实意义。许多中国女性,包括一些受了高等教育并在包装上追求时髦不遗余力“全球化”的年轻女子,观念却依旧停留在几百年前。有些人甚至还没有达到黛玉、探春、凤姐、小红的高度。
20世纪60~70年代,除了顾准和孙冶方等几位在牛棚中的明白人之外,中国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在苦苦思索如何将中国经济带出困境,曹雪芹已经通过探春指出了出路。宝钗、探春、凤姐等不少人,都有补天之才,却无补天之命,她们只能在大观园、宁国府小试牛刀。
《红楼梦》让中国人如此着迷,是因为它有无数细节和局部都经得起反复地品味式精读和解剖式研究。贾雨村在一个破庙门前看见一副“旧破”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他想:“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且不说对联内容,曹雪芹在这“门巷倾颓,墙垣朽败”的庙宇的对联前面,再加上“旧破”定语,而且写出门额上“智通寺”之名,还让贾雨村发了一番似乎“智通”之论。曹雪芹用心之良苦,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天伦乐宝玉逞才藻“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红楼梦》中许多对联中最重要的一副,出现过几次?在什么地方?琢磨起来,真是意味深长。
小橱房风波实际上是一场未遂政变,因何而起?其中司棋领导的一场全武行,始终围绕着什么进行?它有什么象征意义?真值得细细品味。
《红楼梦》和其他几部经典之作的一大区别是有极高的文化含量。《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从数量来说,并不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更多,但是那些小说中的诗词曲赋都可以跳过不读,不影响下面的阅读效果。《红楼梦》可不行,这些非散文形式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与智慧价值,而且暗示后面的情节和人物命运,若是跳过不读,后面有些情节就会不大明白,失去许多审美情趣。尤其是在一起做灯谜时各个谜语之间还有联系,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再比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让鸳鸯行酒令时,薛姨妈享受什么待遇?刘姥姥坐在什么位置?都有讲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礼仪。了解了这个特点,会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
由于《红楼梦》有远高于其他名著的水平,而且两百多年来红学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因此读者从阅读《红楼梦》入手,有条件的再读一点红学书籍,这样比较容易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中文系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要在阅读《红楼梦》和了解红学上花点工夫,这样再研究别的就会比较容易进入。
至于作家,特别是小说家,更应该在《红楼梦》上下些功夫,对自己的创作绝对益处无穷。如果您原来就是优秀小说家,那么就会更上一层楼。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了半天读《红楼梦》的好处,还“夹塞”红学界多年,你自己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文明太后》又怎么样?不也就那么回事么!
可是,我要不是“票”了这么多年的《红楼梦》,从《红楼梦》中汲取了大量养分,我的《文明太后》绝对到不了现在这么回事呢。
周思源看红楼莫混淆三个可卿秦可卿与红楼“梦”
《红楼梦》的“梦”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理想、幻想、妄想的一些梦想,也有我们通常所说的睡着了做的各式各样的梦。《红楼梦》写了好多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梦,最重要的有三个:
第一个是第一回甄士隐做的那个白日梦,此梦有三大要点:一是将女娲补天之石带到警幻仙子宫中,让神瑛侍者带下凡去,交代了小说情节的第一块基石的去处;二是介绍了还泪神话,交代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因缘,成为小说情节与人物关系的第二块基石;三是引出了那副著名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暗示了小说的基本创作方法,给广大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南。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第二个是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也有三个要点:一是宝玉随秦可卿到了一个所在,首先看到的就是那副著名的对联;二是通过宝玉看那些册页和听《红楼梦曲》交代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三是宝玉与那个既像黛玉又像宝钗却名叫兼美字可卿的女孩的梦交。
莫混淆三个可卿第三个是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暗示了家族必定败落的命运,交代了两桩后事务必及早安排。这后两个重要的梦都和秦可卿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既然书名有“梦”,我们就从解梦入手,先讲讲秦可卿。
第一部分: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中第一个去世的,她直接出场的戏并不很多,但是她在整个作品的情节意义、结构意义和主题意义上都有重要作用。她的死是故事主体部分正式展开后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表现以贾府为代表的家族没落主题的一件大事。由她直接、间接引发的故事涉及好几回,使许多人物的性格得以凸现,尤其是为塑造王熙凤形象提供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包括惩罚贾瑞、协理宁国府和弄权铁槛寺等重要内容。而由于曹雪芹对原稿的删改,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使得秦可卿之病、之死变得扑朔迷离。读者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拼接、对照、回顾、猜测,深入体味,甚至读一点参考书,才能真正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和人物的实际心理,从看似不正常中发现其中的正常,于是就会感受到一种难得的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