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神通广大,无处不现身。
我们要怎样求佛菩萨,佛菩萨才为我们现身?以前李老师教给我的方法,章嘉大师也教给我。章嘉大师讲得浅,因为我初学,他讲的我能听得懂,我能理解。他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他说,「可是你有求,求的时候没有感应」,这个话与有求必应有没有起矛盾,有没有冲突?我求,却没有感应。大师跟我解释,真的来讲,没有矛盾。而是什么?我们求的人本身有障碍,所以感应不能现前。自己本身有障碍,佛那一边没有障碍,障碍在我们这一边。他说那怎么办?你要懂得忏悔业障,所以他教给我忏悔法。忏悔不是在佛面前、佛像面前磕头、祷告,那个忏悔没有什么效果。那要怎么忏悔法?大师教给我的「真正觉悟,后不再造」,这真忏悔!你的感应就能现前。所以佛法讲的跟儒家讲的相通。
儒家讲「不贰过」!过失只能犯一次,犯一次之后,知道了,决定不会犯重复的过失,叫不二过。佛法里面教人,亦复如是。现在许许多多人修忏悔法,求佛菩萨没有感应,什么原因?本身的障碍没有除掉。
李老师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还是教我求感应,他老人家教我这四个字。我学讲经,他跟我讲,讲经是好事,世间第一等好事,但是不容易。讲经势必要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不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怎么能讲经?他说世间法,别的不谈,中国有一套大丛书(我们这个地方有)《四库全书》,别的都不谈,这一部书你能不能通达?我们有自知之明,不可能!我们道场里头这一部是商务印书馆缩印的,把原书字缩小,一千五百册!不可能通达的。《四库》之外,世间有多少典籍,这没有法子。佛法也不谈别的,那一部《大藏经》你能不能通达?难,真难!那怎么办?求感应,感通!古往今来,高僧大德都用这个方法,求感应;也就是说,求佛菩萨加持,这个俗话说求佛菩萨保佑,开智慧。
用什么求?诚,诚敬!用这个求。诚敬,要诚敬到极处,至诚,至诚感通。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得这一句话的利益。至诚,并不是说只用在求佛的时候,我用至诚,平常对人、对事、对物我就可以用虚伪、用虚假,那一点用都没有,那样求佛菩萨,佛菩萨不灵。要怎么样?对一切人事物都用至诚心,一诚一切诚,一敬一切敬。我对佛菩萨礼敬,我对於一切众生就像对佛菩萨一样的礼敬。形式上不一样,那个心是完全一样的,这样才能感通。所以展开经卷才能看出一点眉目、看出一点门道。没有这样的至诚心,不但你看不出,而且容易看错,错会了经典的意思,错解了祖师大德的注解,比比皆是。古往今来都没有例外。把意思搞错、曲解,还以为自己讲得不错,而不知道曲解经义误导众生,多么大的过失。
古人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你要是错解了经义,曲解了经义,你要不要负责任?你知道果报是什么?我早年学佛,听过「野狐禅」的故事,李老师当年要我参加经学班学讲经,我不敢。我到台中目的是听老师讲经的,我不是发心去学讲经的,就是知道,怕背因果。以后老师劝我到他班上去看看,听一堂课。我一到班上去一看,那些同学差不多一半以上、三分之二跟我程度差不多。他们都能够学,这个东西我也能,也不难,是这样子发心参加这个班的。但是还有疑惑,怕讲错怎么办?李老师,不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对我们全班同学说,现在讲经弘法的人少,我们一定要发心出来做。讲错了要背因果,那怎么办?我们讲注解。古人的注解又看不懂,那怎么办?讲老师的讲解。
所以我们学讲经,是老师先讲一遍给我们听,我们就依样画葫芦。那个时候辛苦,但是有好处,全部精神贯注。老师讲,我们大家都写笔记,这一堂课下来之后,这一部经,一部经是两个学生出来讲,一个是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好像是翻译,实际上,他们两个人用的是完全相同的讲稿。这个讲稿是两个人他们互相研究写成的,大概要写八千字。讲多少时间?四十五分钟。四十五分钟要写八千字的讲稿。写不出来,就是把老师所讲的一个字一个句,句句一字不漏的把它写下来。当然没有这个能力,每个同学都写,写的时候,把我们所有写的都交给两个人,他两个人再去整理。
整理好了,先要上台讲给我们同学听,讲给老师听,这是班里面讲。讲完之后,接受同学、老师的批评,他要认真去改正,把他的讲稿再做一次修正,然后再到外面去表演。在外面表演,我们全体同学都去听,老师也去听。讲完之后,再做一次检讨,再让他改进。所以每一句每一字都是老师讲的,如果讲错了,老师负责任,学生不负责任,我们的胆子就大了,这就敢讲了。确实不容易,不是个简单事情。
我们都是经过这样非常笨拙的办法学成的。老师自己在外面讲经,那个讲法不教给我们,他那个讲法有发挥。教给我们的讲法,真的教童蒙,绝对不是说这一部经字字句句这么详细讲出来,没有。完全是消文释义,就是把字面的意思讲清楚就可以了。
所以诸位同学,你们平常念《弥陀经》,《弥陀经》我学过。一部《弥陀经》从经题、人题到讲圆满,多少时间?四个半钟点,这一部经讲完了。四个半钟点是五次,就讲完,就圆满,五次;一次四十五分钟,五次。讲经的时间是一个半钟点,一个半钟点,刚才跟诸位讲过了,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就好像翻译一样,两个人合起来是一个半钟点,一个人讲四十五分钟。所以,一部经五次就讲完,一个星期讲一次,五个星期这部经圆满了。《十善业道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统统都是五次。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个很长,十次。
老师那个时候教我们讲经,最长不可以超过十次,最短不能少过三次,五次是最标准的。因为你到外面去弘法、去讲经,你讲五次有人来听,初学,初学讲不好!出去讲经,五天,人有耐心来捧捧场;你要是十天、二十天,后头就没有人来听了。这就是什么?讲求契机。十天都不好讲,你要能维持十天听众能够不散,难!你讲得不好听,他第二天就不来了。所以愈精简愈好,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一部经讲这么长的时间,没那回事情的。
李老师自己本身讲经,也不像我现在讲得这么详细。现在为什么要这样详细讲?被逼的。换句话说,我们当时做学生的时候,我们程度比现在学生程度要高一些,老师跟我们讲经时候点到为止,我们就明白,不必细讲。现在没有办法,怎么点也没用,详细讲解,他还是听不懂,你说有什么法子?就苦到这个地方。
这一句「不舍因行」,人说话要算话,发愿要兑现。决定不能够口是心非,决定不能说,说了不算,这哪里是学佛的态度?所以菩萨到有成就之后,特别是到如来的果地,因地里面所说的、所发的愿,统统兑现,决定没有一句是妄语。所以说「不舍因行,无所不生」,这个「所」是所在、处所。这就是经文里,『一切佛刹皆示出生』。这里面就是一个缘,什么地方有缘,没有不出生的。缘就是感,众生有感,心里头有求,感应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都讲过好几次。四种感有四种应,与真诚有密切的关系。再看第三句:
【一切道场悉诣其所。】
这一句是讲的「成相」。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好,「成相」,这个第三句,「成相,理行时处,为一切道场,身智俱游,名为普诣」。成是成就。什么地方是道场?经上讲『一切道场』,『悉诣』,「诣」是到,他统统到这个场所。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好,「理行时处」,就是道场。「行」是行为,说一个人起心动念,我们现在讲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的言语、你的造作,这是行;行为,「为」就是造作。行为包括的范围太大太大了,佛通常用身、语、意把它全部包括,再多的行为总不出身、语、意这三个范围,三业所作。心,就是你的思想、见解,我们讲的想法、看法;口是言语;身是动作、是造作。
你的行为「与理相应」,这个理是如如之理,我们一般不用这个话说,这个话很难懂,我们讲「与性德相应」。或者我们把它再降低一点,性德还是很难懂,「与道德相应」,这就好懂;「与大自然的法则相应」,这个大家也比较好懂。实在讲,你真懂了吗?不见得,模模糊糊的懂,似懂非懂。真懂,你就悟入,你不能证入,你就悟入。确实,烦恼少,智慧增长。
所以,是不是好像有个建筑物?不见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可以说一切处一切时都是他讲经说法的道场,山林、树下、水边。有人来请教,遇到人有困难,佛在地上就坐下来,大家围绕著,佛就教导大家。大家提出问题,佛就给他解答,以后把这个记录下来,就变成经典。不像现在,道场一定是有宫殿楼阁,有很多的建筑,在从前没有。所以只要你的思想、见解与道德相应,言语与道德相应,行为与道德相应,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统统是道场。如果身语意三业与道德不相应,那就不叫道场,虽然是宫殿楼阁也不是道场。为什么?它里头没有道。
往年李老师常讲,就是寺庙建筑得富丽堂皇,没道,里面没有真正修行人,也没有讲经说法弘法的人,李老常讲「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这个话说得很痛心,非常感慨的话。在那个时候,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都相当简陋。那段时期,台湾人民生活相当困苦,大家都过著克难的生活。以后台湾经济逐渐好转,台中莲社整个拆掉重新修建,现在很壮观。但是慈光图书馆一直还维持老样子。所以形式的道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