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导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鄄欤实耸邓涫簟暗骱秃核巍币宦觯翟蚋诤貉А!
  按照梁启超对“近三百年”的定义,上包括晚明而下进入民国,即将民初十多年也包括在内。而章、刘所论,均少及民国学术。本书附录另收入樊少泉(抗父)的《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一文,多少弥补了这一缺憾。68 樊氏一文发表于1922年,他是当时少数能兼顾新旧治学取向之成就者。其所论虽名为“旧学”,实际不仅述及王先谦等当时整理旧籍的新成绩和柯劭忞的《新元史》,更主要表彰了罗振玉和王国维在那时学术开新的面相。69 该文叙述的很多内容明显在“20世纪新史学”范围之内,而今人讲20世纪“新史学”却常忽略这些内容,更增加了本文在学术史上的参考价值。 
  此外,胡适在整理国故时期也有好几篇与清代学术相关的论文,应该参考。还可以参考的,则是当年北大两位学生在1919年的见解,即傅斯年的《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和顾颉刚的《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70 后者虽然出版时间甚晚,也作于1919年。与胡适一样,两人都承认清代学术有接近科学的一面。傅先生更多是遵循旧体系而出新,尤其侧重清学的“文艺复兴”一面;顾先生则有较多体现时代风采的个人“裁断”,常跳出往昔的汉宋、今古等区分。两人都有些超出梁、钱二书也不同于章、刘之文的重要见解。 
  傅斯年当年曾说:康有为和章太炎代表了清代学问的结束期,这一时期非常重要,“中国人的思想到了这时期,已经把‘孔子及真理’一条信条摇动了,已经临于绝境,必须有急转直下的趋向了;古文学今文学已经成就了精密的系统,不能有大体的增加了;又当西洋学问渐渐入中国,相逢之下,此消彼长的时机已熟了。所以这个时期竟可说是中国近代文化转移的枢纽。这个以前,是中国的学艺复兴时代;这个以后,便要是中国学艺的再造时代。”71 傅先生说此话已经过了八九十年,不论他所论是否确切,今人的确应该进入“中国学艺的再造时代”了。学术的再造只能走温故知新的路,本书便是温故的好帮手。全书集大家之言,定会成为这一领域长期持续的主要参考书。 
   
   
1 张继致《新潮》杂志,1919年4月29日,《新潮》,2卷2号(1919年12月),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366页。 
2 这是那一代人常思考的问题,如梁启超便曾说,“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1904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38页)。但他随后就更强调“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而风俗政治皆其子孙”(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59页)。类似的思虑曾经缠绕着许多近代读书人,从“新民”到“新文化”再到“新生活”等的持续努力与此密切相关,此不赘。 
3 胡适就是其中的一个,他那时讲话写文章很爱使用的时代分段就是三百年,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160…161页。 
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1924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1…364页(以下径引书名)。此书较好的版本是朱维铮校注的《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中所收者,惜亦增添了少许“现代”手民之误。 

 
2007…1…29 21:38 回复  
 
幻化者 
0位粉丝 
 9楼

5 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我所用的是台北商务印书馆1964年重印本);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有意思的对比是,当年讨论政治军事外交的则常用“近三十年”、“近百年”这样的时代分段,如上海太平洋书店在1930年便出版了李剑农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后扩充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文公直的《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和刘彦的《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当然,这只是就倾向而言,如稍后郭湛波便有《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后扩充为《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1935年。 
6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1…104页。 
7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按《近世之学术》约25;000字,《清代学术概论》则已略超过55;000字。 
8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页。 
9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页。 
10 梁启超早年在与人讨论时,似乎以为若写“哲学史”便当选择性地论述那些“完全”而“有条理”的思想,若讨论“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则必须述及所有“在其时代占势力”而“可以代表一时代一地方之思想者”,而不必计其优劣。则其论“思想”或更重其社会影响。参见梁启超:《〈周末学术余议〉识语》(1902年),《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夏晓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4…105页。 
11 李先生的原话是:“梁任公的《清代学术概论》,以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真是覆盖了中国学术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看到学术史应当是怎样的规模。后来的一些书,包括大家熟悉的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便实际上是思想史,而且主要是哲学史了。站在今天的高度上,接续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事业,是当前学术界应该承担的责任。”参见《怎样重写学术史(笔谈)》,《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10月3日,5版。 
12 我所用的是台北广文书局1983年3版。 
13 原名《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重庆三友书店1944…1945年初版;我所用的是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修订版,上下册。 
14 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290…293页,引文在293页。 
15 参见黄宣民为其校订的侯外庐著《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书撰写的《后记》,416…417页。 
16 陈祖武:《清代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40页。 
17 陈祖武、朱彤:《乾嘉学派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74…675页。本文所引部分为陈先生所写。 
18 关于民初以来对清代学术的研究,可参见黄克武:《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介》,《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1期(1991年),140…154页。 
19 丘为君:《清代思想史〃研究典范〃的形成、特质与义涵》,《清华学报》(新竹)新4卷4期(1994年12月),451…494页。 
20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1998年,163页。 
21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遗书·观堂集林》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26…27页。 
22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诗集四·学术》,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卷227,第4册,1005页。 
23 胡适的原话是“‘正统’的崩坏,‘异军’的复活”。参见胡适致钱玄同,1932年5月10日,引在耿云志:《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98页。 
24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经学中本无此区分,都是后人所造出。从纯“科学”分析的角度看,固然也可以就此探讨,但那样必先严格界定何为“经学”,然后据此定义以倒衡古人。若从史学眼光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有相当数量的学人有此看法,就是历史事实,不宜无视昔人实际认知的存在。 
2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蓉一版,下册,1010页。 

 
2007…1…29 21:38 回复  
 
幻化者 
0位粉丝 
 10楼

26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528页。 
27 这个问题所涉甚宽,只能另文展开讨论。一些初步的探讨,可参阅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302…375页。 
28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四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上册,89页。 
29 章太炎:《与人论〈朴学报〉书》(1906年),《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54页。 
30 参见本书所收的章太炎:《与吴检斋论清代学术书》、刘师培:《清儒得失论》。 
31 参见本书所收邓实的《国学今论》,原刊《国粹学报》第1年第4期。 
32 叶德辉:《郋园书札·与戴宣翘书》,长沙中国古书刊印社1935年《郋园全书》汇印本,20页。 
33 蒙文通:《经学导言》(原名《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经史抉原》(《蒙文通文集》第3卷),巴蜀书社,1995年,10页。 
34 类似思路入民国后仍持续,一度兴盛的“古史辨”派便上接今文家脉,而章氏弟子孙思昉(至诚)代其师指出:“康南海《新学伪经考》出,则群经之可读者鲜矣;崔适之《史记探源》出,则史之可读者鲜矣。近之以尧舜神禹为虚造者,实自康、崔诸为今文学者启之。”参见徐一士:《一士类稿·太炎弟子论述师说》,见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2),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05页。 
35“与熊纯如书”,1917年4月26日,《严复集》,王栻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3册,668页。按严复所谓“为善为恶,姑不具论”,可能是在因应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而太炎固以为“中国自宋以后,有退化而无进化。善亦愈退,恶亦愈退”也。参见章太炎:《俱分进化论》(1906年),《章太炎全集》,第4卷,引文在391页。 
36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