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 作者:石映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岱畛校崆餮赘绞疲峄焖锩悖欢蛭怯写κ酪帐酰茄莸貌还稹!
  244
  余秋雨的《上海人的尴尬》也被广为引证:全中国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上海人,这种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也许是近代史开始以来就存在的。“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漠、势利、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市侩气……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外地人心目中的上海人。”
  245
  上海本土持续有影响的王安忆则说到了具体的上海豫园:(她)是供人欣赏精微、欣赏小的妙处,针眼里有洞天。山重水复,作着障眼法,乱石堆砌,以作高楼入云,迷径交错,好似山高路远。它乱着人的眼睛,迷着人的心,它是炫耀技巧和聪敏的。
  246
  杨东平《上海人与北京人》说:上海人的性格特点是:机敏、行动快,具有中国人所没有的不拘泥于过去历史的性格,其中有些人爱虚荣,外表的气派重于实质的内容,有刹那主义的倾向,他们创意优异,但有时也擅长玩弄技巧,也就是说,也有可能进行不负责任的交易,上海人还喜欢乘势推展的步调,不习惯于朴实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
  247
  这些分析算是一个意见的集合,然后来说说上海的根:大名鼎鼎的余秋雨为上海找到的一个源头是这样的:
  “早期的上海人也就是华亭人。……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明代进士徐光启,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今天上海人的某种素质,可在徐光启身上找到一些踪影。”接着,余秋雨说,这位对儒学侵淫很深的年轻人拜访了传教士利马窦,知道了“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兵器、军事、经济、水利、无所不及”,然后还“痴痴迷迷”地与利马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
  248
  徐光启当然可以算是上海人的精神之祖,这可能也很巧合,因为他最初的学问是跟数学有关的,可以就近习得“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他又是最早跟外国人“混”的,所以,上海很容易就在这两方面跟全国其他地方拉开了距离。

 
外滩


  249
  我到过松江华亭,这地方实则还有一个人,如果是他成为上海人的精神之父,情况又会朝向什么方向呢?也许与今日就大异其趣了,但可惜的是,他死时太小了,不足以当得父亲之任,而且死的时代又靠得太后了。此人就是抗清的小将夏完淳,被捕后毫无惧色,大骂汉奸不止,所留《南冠集》悲怆凄烈,绝不是今日上海的那些风花雪月可比的。
  250
  上海确实是有着很浓的洋风气的所在,外滩一带的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群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称,这也使得上海很有文化底蕴似的。洋人带给了上海人太多东西,因为这地方就是一个最早能大规模跟洋人接触的地方,很多种语言,很多种肤色杂汇于此,这跟一个从僻远边野进城的乡民炫耀的资本差不多,卫慧也许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都该去锻炼身体。我想,其逻辑大致是这样的:中国人跟在洋人屁股后边干了太久的事,受气也是提面子的事,毕竟,洋人是从更“文明”的国度来的,这个上海人还是有鉴别的,外国人走了,轮到上海人自己抖起威风来。因为早先什么都见识过了,一切都照着外国的规格来,面子能撑到多大就是多大,所以卫慧有她骄傲的道理。
  也因为有着这个底子,时装风潮、游乐方式,或者吃穿用度吧,上海天然地就该引领全国时尚。
  251
  外滩最好说清楚点,这个被称为“世界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临江大道,始建于1845年,当初主要是海关银行、洋行报馆、港口码头、饭店总会的集中地,今日的外滩还主要是以此为基础,并成了上海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252
  我把前后两次到上海拍就的照片与画片上的老上海反复比较着,指认着它的神秘,亲近着它的独特———这是我热爱上海的主要方式。
  有些地方现在已不能去,当年也去不了,但你总是想去,那是一种寻找与融入的冲动,比如那个由英、美租界结合而成的公共租界和独立的法租界,进入它就是进入旧上海的一百年时空。西风滋生,洋气蔓延,各种高视阔步的洋人,跑马飞车,各种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早期现代派、折中主义的“万国建筑”杂陈其间,洋橱窗洋文洋货,路牌、店招与广告,这一切都把五洋杂处的大上海交融成了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大都市。
  253
  靠着模仿老上海赚钱的电视或电影都学会了《夜上海》,这是那个年代的声息,是那个年代喉咙里的渴望,那个年代的心跳,舞榭歌台,红灯绿酒,声色流波,窄窄的嗓音,尖细的唱针,就为着在半明半暗的夜晚,给不尽的情欲一个交代。
  254
  上海教会了人们享乐,“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淳淳海派风,浓浓上海味。”这说的是号称“远东第一游乐场”的“大世界游乐中心”,它曾给几代中国人带来奇妙体验、童年幻想以及对城市的憧憬。戏剧、木偶、皮影、杂技、魔术、哈哈镜、小吃……你能想到的玩乐都能在此找到。想想,在中国,在近代,还有什么盛况堪与一比?
  255
  老杂志,老封套,《良友》,或是旧上海月份牌,或是香烟、肥皂与花露水的广告,图片上的女子大都一例的短袖,雪白的臂膀,明眸俊秀,体态娇媚,仿佛侧着身只为着要把你往她怀里引。她的袍角是生着风的,她的嘴角是微微笑着的,她的眼波,则定是斜斜地飞来,想把你勾着的。许多人就是从这些老广告女郎开始爱上上海的。
  我的情况也差不多,可是,一到上海,我却只顾着寻找最现代的风情———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扑面而来的,容不得躲闪,也不需矜持,你的视线就在它的色彩之中了。
  256
  上海的历史,总是就近地引诱着你,逼使着你去尽可能地了解它。
  旧上海多黑帮,多灯红酒绿,多男女浪漫,多欲望纠缠,合在一起,就是上海风情,《花样年华》、《情深深,雨濛濛》、《像雾像雨又像风》以及更早的《风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胭脂扣》、《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日出》《海上花》啦,都是用来怀旧的,或是在某种意义上意淫的。
  于是,张曼玉、巩俐、梅艳芳、陈冲、叶玉卿、周迅、赵薇,一人一个上海,或露个虎牙,或扭个腰肢,或涂个红嘴,或抛个媚眼,或亮个乳沟,或脱个半身,或剪个开衩,都是欲望梦想中上海的细节。
  257
  高开衩的旗袍是上海的招牌。有人说它是一种厚重的、老于世故的美,“细瘦浑圆的衣型下最适合包裹一颗受着欲念和矜持双重煎熬的心”。不错,是这样的,胡蝶要把它改良成从旁边开衩,大概鲁迅是知道的,所以,要顺着开衩往大腿根部一点一点地递进嘲讽。

 

旧上海


  258
  旧上海,旧中国的花花大世界,公认的冒险家乐园,最常用的词汇———也是同时供批判和引人羡慕的———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笙歌艳舞,尔虞我诈,很多人只要能把这些词中的一个跟自己挂起勾来,就不会抱恨终生了。
  老上海,大上海,还因为它和世界特别是巴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作过认真统计:它们同是历史文化名城,都崇尚文化、艺术和思想自由;他们都拥有着众多的大学、文化机构和文化名人;他们都拥有各种宗教的经典建筑;都擅长烹饪,崇尚优雅和时尚;都有标志性的塔;有著名的咖啡馆;都有蜿蜒几公里的著名大楼;都有一流的剧院,有堪称一国之最的商业大街,甚至大世界和迪斯尼都是一一对应的……
  259
  卖臭虫符是上海的一个老行当,臭虫俗名臭虱,亦名虫壁虱,“香娘子”,上海人喜爱睡棕床,但无奈臭虫太多,常常把人咬得鼻青脸肿,而且被咬的还多半是穷苦力,于是,卖臭虫符的人应运而生。这些精明的小贩一再强调臭虫符必须回家后方可打开,否则不灵,于是有买者赶紧乘车回家,打开纸包来看,却见内里写着两个大字:勤捉。
  260
  套皮包也是老上海一门职业,其法是偷、骗、抢三者的结合,常常的情形是这样的:在轮船码头或火车站,突然过来一人,朝一位妇女怀中的小孩头上一巴掌,挑起事端,小孩的母亲当即不依,肇事者就一边赔罪,一边掏出五元钱说要给孩子买糖吃,并强行将钱塞在小孩手中,妇女随后低头一看,原来放小皮箱的地方却只放着一只咖啡色的大皮箱。妇女又惊又怕地正要查看,于是又过来一位西装革履的先生,说这箱子是他的,正在这时,又来一个穿铁路制服的青年对妇女说:“还在这吵哩,我明明看见有人把你的皮箱拎走了,还不快跟我去追?”妇女就跟假冒铁路人员去追,西装先生乘机拎起大皮箱———原来这只是个空套子,是为了把妇女的小皮箱套进来罩着眼目的。
  261
  套皮包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记不清是哪一年,总之是前几年,上海的某条街道上张布出这么一条横幅:如有人从后边拍你的肩头,千万别回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骑车人在等绿灯时,一人从后边拍,在你一回头的同时,前边车兜里的东西就被另一人顺手牵走了。这事普遍到要拉横幅,也是一奇。
  262
  最初把上海当作国际大都会的主要是外国人。爱狄·密勒总结得很好:“上海,这华洋杂处的大都会,这纸醉金迷的游乐场,这遍地黄金的好地方,正是冒险家的乐园……最愚蠢的人到了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