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逆,十死不治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扶母,病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
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
邪,虽病当愈。肺脉来泛泛而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
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病肺脉来,上下如循鸡羽,曰肺病。肺病,其色白,
身体但寒无热,时时欲咳,其脉微迟,为可治。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秋胃微毛曰平,胃气少毛多曰肺病,但如毛无胃气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真肺
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其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
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多语则气争,肺胀口燥。
又云∶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
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逆之则
伤肺,冬为飧泄。
《养生方·导引法》云∶肺脏病者,体胸背痛满,四肢烦闷,用嘘气出。
又云∶以两手据地覆之,口纳气,鼻出之,除胸中、肺中病也。
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五、肾病候
属性:肾象水,旺于冬。其脉如石而沉,其候耳,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养骨
,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合,膀胱为腑主表,肾为脏主里。
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
为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肾气不足,则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是为肾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待于秋;起于冬。于日∶愈
于甲乙;甲乙不愈,加于戊己;戊己不死,待于庚辛;起于壬癸。于时∶夜半慧,日乘四季
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咸以泻之,苦以补之。无犯尘垢,无衣炙衣。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
为本。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名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
,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
弦细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
之陵水,为微邪,虽病,治之不死也。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风水,其
脉大紧,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善惊,惊以心萎者死。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
石,曰肾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
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辟辟然。其色黄黑不泽,毛折
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
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也,养藏之道
也。逆之则伤肾,春为萎厥。
《养生方·导引法》云∶肾脏病者,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 气出。
又云∶两足交坐,两手捉两足解溪,换之,极势,头仰,来去七。去肾气壅塞。
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六、胆病候
属性:胆象木,旺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腑也,决断出焉。诸腑脏皆取决断于胆。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冒冒不安,身躯躯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胆气不
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仲介介,数唾,是为胆
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七、小肠病候
属性:小肠象火,旺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腑也。水液之下行为溲便者,流于小肠。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干涩,小肠 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则宜泻之
。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肠病,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八、胃病候
属性:胃象土,旺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诸脏腑皆受水谷之气于胃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 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不足,则饥
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关脉滑,胃中有热,脉滑为实,气满不欲食。关脉浮,积热在胃
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九、大肠病候
属性: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变化糟粕出焉。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腰背寒痹,挛急,是为大肠气之实
,则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善泄,是大肠之气虚也,则宜补之。
诊其右手寸口脉,手阳明经也。脉浮则为阳,阳实者,大肠实也,若肠内切痛,如锥刀
刺,无休息时。
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十、膀胱病候
属性: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
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气之实也,则宜泻之
。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坐,欹身,弩两手向前,仰掌,极势,左右转身腰三七。去
膀胱内冷血风、骨节急强。
又云∶互跪,调和心气,向下至足,意里想气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渐渐平身,舒手傍
肋,如似手掌纳气出气不止,而觉急闷,即起;脊至地,来去二七。微减膝头冷、膀胱宿病
、腰脊强、齐下冷闷。
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十一、三焦病候
属性: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鬲,布胸内,
走掖,循太阴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阳明,常与荣卫俱行,主内而不出也。
中焦之气,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
肺脉,乃化而为血。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气,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内。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
下于大肠也。谓此三气,焦干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
也。
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是为三
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之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
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
诊其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寒;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十二、五脏横病候
属性:夫五脏者,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肾象水。其气更休更旺,互虚互实。自
相乘克,内生于病,此为正经自病,非外邪伤之也。若寒温失节,将适乖理,血气虚弱,为
风湿阴阳毒瓦斯所乘,则非正经自生,是外邪所伤,故名横病也。其病之状,随邪所伤之脏而
形证见焉。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从膝以下有病,当思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
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
。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已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甚验。笃信,精思行之,
病无不愈。
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十三、脾胀病候
属性:脾胀病者,是脾虚为风邪所乘,正气与邪气交结,令脾气不宣调,拥聚而胀也。其病喜
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胜衣也。
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一、心痛候
属性: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
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
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
。
又,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手少阴心之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
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又,诸脏虚受病,气乘于心者,亦令心痛,则心下急痛,谓之脾心痛也。
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
甚,谓之胃心痛也。
肾之经,足少阴是也,与膀胱合;膀胱之经,足太阳是也。此二经俱虚而逆,逆气乘心
而痛者,其状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为肾心痛也。
诊其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关上脉紧,心
下苦痛。左手寸口脉沉,则为阴绝;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
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二、久心痛候
属性: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
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卷之十六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