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82-像李敖一样幽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大陆民间的开放步调大体要比台湾迟上一二十年,李敖独有见地的种种颠覆性“话语”,对大陆读者而言,还是挺新鲜、前卫的。    
    李敖需要更广阔的“秀场”,大陆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回答《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文晔的提问“你为什么不到大陆”时,李敖说:“我还不那么急着过去,晚一点,也许会有不同的效果。就像凤凰台于2004年3月8号开播了《李敖有话说》,这10个月,人们就知道我李敖不仅会写字,还这么能言善道,还这么会表演。10个月,大家就对我的态度不同了,晚一点也许会有不同的效果。就像法国文豪伏尔泰,他80岁才回到故乡巴黎,万人空巷地来欢迎他,不是也很好吗?10年以后你们看到我,不是也很好吗?”这次“神州文化之旅”虽然没有万人空巷的来欢迎,但北大、清华、复旦三所国内顶级大学张开的怀抱应该让李敖知足了。    
    2005年9月30日《新周刊•;李敖专题》对媒体化、消费化和娱乐化的李敖做了深度考察。    
    唐琳在《李敖与殷海光》一文中认为:“李敖是一个怪物作家。他是知识分子与文化商人的混合物。他十分注重商业活动的效益原则和交换竞争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分子。”    
    在文化界和台湾政界,李敖就像《西游记》里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倚仗丰厚学养和铁齿铜牙,搅起万丈波澜。他一路反国民党政府专制,一路反台独,以思想闯祸,几度沦为政治犯,出狱后毫无收敛,收集大量资料和证据,继续开战。和鲁迅一样,他选择了杂文这种最有杀伤力的兵器。和鲁迅不同的是,李敖已生活在一个西风劲吹的商业社会,他会精细计算自己和舞台聚光灯之间的距离,注意行动的倚挛判杂;他会泼皮式地揭露一切“名人”、“圣人”的隐私,以满足大众满含偷窥欲的眼睛。(陈艳涛:《李敖十副面孔》)    
    李敖常常说自己伟大,这是“李敖秀”的表现方式之一。他描述过这样一种现实:“一个大学教授的影响力,甚至比不上一个电影明星,一个活生生的哲学系研究生的说服力,甚至比不上一个死翘翘不入流的小说家”。深谙此道的李敖最会争取曝光率。从早年当电影制片人,到竞选总统,竞争诺贝尔,给李登辉陈水扁们找点刺头和麻烦,甚至要出裸体写真集,以至近几年频频上娱乐综艺节目,歪批当红艺人,他从未从公众视线里沉寂过。作家陈村不客气地说,现在的李敖,在台湾人眼里,不过是个戏子罢了。李敖居然也承认,在最近的一个访谈里,他说他已经成了一个演员。    
    李敖的名字代表着娱乐精神、自嘲精神、嬉皮精神、玩世精神⋯;⋯;更难得的是,他还有一点文化的调料,一点史料的书袋,和传奇的人生,无疑,这一切注定了李敖这场“秀”能通吃两岸三地。(朱慧:《李敖十秀》)


第一章 “抬棺材”和“后李敖”时代的来临有心栽花花就发(2)

    媒体包装和改造过的明星李敖对于港台也许已经是“审美疲劳”,对于我们却是一派新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媒介批评研究学者王君超把与公众接触的李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专于著书、只见其文不见其人的李敖。此阶段,李敖表现出特立独行的人格和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邃思考令人肃然起敬。第二阶段,是在电视媒体上主持节目,既闻其声又见其人的李敖。电视媒体将其优点、缺点都展露无遗。李敖的言论、思想并未比前阶段有更多进步,其所录制节目已多逾400期,难免在内容中加水,而损失深度。第三阶段,是在媒体策划下,与大陆公众面对面的李敖,其神秘感消失殆尽。那么,和《文星》时代的李敖,和《千秋评论》时代的李敖,和《乌鸦评论》时代的李敖相比,这个“有话说”的作怪又作秀的李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2005年9月23日《信息日报》说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是李敖的失败之旅。    
    而此次李敖大陆行更是将凤凰卫视“包装”和“推广”的手法展露无遗,其时机选择以及包装定位的考虑是很到位的。时机:将近400期的《李敖有话说》已经把笼罩在李敖身上的神秘感消解得差不多了,受众的崇拜心理、趋众心态逐渐消退,不乘胜追击“压榨”李敖身上的剩余价值更待何时?期间马不停蹄录制《鲁豫有约》、《凤凰大讲堂》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定位:避免与先前台湾三个政党的访问团的定位(“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民族之旅”)相冲突,以著名对台专家李家泉的话来说,就是“李敖‘神州文化之旅’可以说是政党交流的补充,具有政党交流不可替代的作用”。    
    至于此次共同作秀的利益分拆,是五五分账共同得利,还是凤凰独赢?由于行程未完,早早盘点是草率的,一切都要等时间的沉淀才能看得更清楚,但是已经有相关分析见诸报端:李敖的好友凌峰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教乐配”,在互动的过程中保持了数赢、都赢、全赢的凤凰是最大的赢家,同时把李敖也炒了一把,有新闻亮点。    
    但有媒体研究学者却指出,与大陆公众面对面的李敖,其神秘感消失殆尽,暴露出更多情绪化、自相矛盾和偏激的东西,给人技穷之感——李敖此行的策划者是最大赢家,成功吸引了眼球注意力,提升了品牌价值,但李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却因与大众传媒的过从甚密而受到影响。    
    “李敖老了,有人说。他变得擅于作秀,也擅于理财。李敖当然老了——历史在进步,失去了‘禁忌’这堵墙,自由主义者们不再有密集的标靶,时势不再造这种英雄。”(《新周刊•;搅史棍李敖》)所以你指望再一瞻“战士”李敖的风采,活该你“失败”,虽然李敖也曾经说过:“在可诅咒的时代里,‘有所不为’竟成为不易达到的美德——懦夫式的自豪美德,你说多该可叹!”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李敖却活着,别赶着给他“抬棺材”。    
    因为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李敖走到了前台,和“文字李敖”不同,这是一个行进中的“影像李敖”,于是我们相信这样一个“后李敖时代”确实来临了。


第一章 “抬棺材”和“后李敖”时代的来临有心栽花花就发(3)

    “后李敖时代”,是一个解构、破碎的时代,是一个顾左右而言其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失去了细致考辨的耐心,我们追逐时代,抛却传统,因此,我们会忘记了曾经的“文字李敖”,沉浸在“后李敖”的“影像时代”乐此不疲。我们谈论李敖不再是放在某一个文学谱系,而是像关注娱乐明星一样关注李敖。但李敖曾经自称白话文第一,对于这个判断的可靠性,我们可以置疑,但忽视李敖作为文学的存在,这显然不能说正常。如果我们承认李敖作为一个文学存在的事实,李敖的归宿应该在哪里呢?李敖的著述驳杂,诗歌、小说、随笔、传记等取其一样,认真地清理和考察都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当然这也不是一本书所能胜任的。而“神州文化之旅”使李敖的面目变得更加复杂,现代知识分子对大众传媒的戒备和敌意在李敖这里不复存在,因此,讨论李敖的文学存在离开了大众传媒这个参照系许多问题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从一开始选择文字作为安身立命之所,李敖的写作就不仅仅属于书斋,就像艺术中的“行为艺术”,李敖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具有表演性,他不仅要关心写什么,怎么写,还要关心写出来的反响和效果,所以“批判”和“幽默”成为李敖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关键词。“批判”关涉的是写作者时代的立场和姿态,而“幽默”则关涉着批判效果的实现。从这两个关键词出发,“梦断世界杯”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敖迷”,而许多问题包括李敖和大众传媒的关系也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大众传媒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传播工具,当代知识分子如果一味地疏远大众传媒,其结果只能使自己的话语空间越来越逼仄,使自己日渐边缘化而丧失参与现实、批判现实的力量。因此,李敖的选择似乎在尝试着一种更为主动生存方式。所谓“打着红旗反红旗”,从这个角度理解,就是知识分子不再被动、消极地抵抗大众传媒,而是积极去占领大众传媒。李敖可以说是当代知识分子趟传媒这■浑水最深的,但他却一直抓紧着“批判”和“幽默”没有松手,从而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当代知识分子置身传媒时代面向大众传播思想的经典案例。因此,从这个角度,“梦断世界杯”和其他许多对李敖转向的观察和判断可以说又没有真正理解李敖。在我们的时代,大众传媒是面向大众的快捷通道,知识分子的启蒙如果离开了大众传媒,堵塞的是和大众沟通、交流、对话的路径,那去启蒙谁呢!所以,我们正视李敖的文学存在,也要正视我们时代文学正在走进大众传媒时代的事实。作为一个文学存在,李敖行动性、实践性的幽默批判接续的是文明批评、社会批评的现代幽默文学谱系;作为一个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李敖又在这个谱系中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因此,我们关注李敖的文学存在,其实是在关注一个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关注一个文学传统如何向当代的延伸。事实上,不仅是现代幽默文学传统面临着一个当代性的问题,我们的现代文学传统都面临着这个问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李敖放在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为代表的现代幽默文学谱系,和这些已有定评的幽默大师做个比较。    
    当然比较的目的不是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