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窃谏髦厣蟛椤⑹匝橹螅沤邮苷馕辉谘侵奚院盏摹靶氯恕钡摹! �
即使在他大红大紫的时候,在好莱坞固有的体制之下,吴宇森也还是有着众多的束缚,于是各种各样明摆着妥协的作品相应而生。吴宇森刚刚脱离香港电影的泥潭,又入了好莱坞“梦工厂”的虎穴。吴宇森刚刚来到好莱坞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终极标靶》,甚至连最后的剪接权都被剥夺了,公司专门请来一位“资深的动作片剪接师”,而他作为导演的意见甚至比不上男主演尚格·云顿的指手画脚更受重视,因为观众要的还是一部“尚格·云顿电影”。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出来的电影,可想而知,能在多大程度上打上吴宇森的烙印。这种显得有点屈辱的情况,尽管随着吴宇森的走红略显好转,但各种各样的规矩、模式却始终伴随着吴宇森的好莱坞之路。
好莱坞毕竟是好莱坞,吴宇森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全美国的观众,更是全世界的观众,想要全世界人都能了解什么叫做“江湖”,什么叫做“义气”,实在是比较困难。同时,吴宇森在香港磨砺出来的带有封建气息的暴力美学,更是无法适应美国社会的人文价值观念,而最终只能沦为马戏团魔术表演式的视觉商标。于是,吴宇森只能放弃,放弃掉自己以往作品最精髓的核心气质和理念,放弃掉与自己招牌风格相一致的精神世界,甚至放弃掉自己华人导演无法抹煞的身份特征。为了融入好莱坞,为了赢得世界市场,吴宇森放弃了太多,太多。
第四部分 吴宇森批判不拍大哥很多年(2)
在这里,我们批判吴宇森,绝非针对个人,也绝不是斤斤计较于一个人、几部电影的得失,更不是为吴宇森的电影生涯提前打上墓志铭,而是希望具体探讨如何保持华语电影的精神内涵与外在气质,探讨华语电影、华语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为此,本文舍弃了吴宇森作品中不成功的部分,只从已经得到认可的作品中寻找成功和失败之处,尤其是主要探讨了吴宇森进军好莱坞的得失成败。对这些“有意义”的作品的批评,其实是在探讨一个世界文化工作者如何在世界范围的作品中能够保有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征,并将之发扬光大,这在
好莱坞影像一统天下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部分 吴宇森批判人物篇(1)
一部通俗影片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物,只有生动、鲜活、令人激动的人物,才是一部电影成功的最基本要素。而作为一个成功的导演,应该在影片中通过塑造大千世界的各种人物来展示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理念。
香港时期:一种“完美”的形象
吴宇森作品中的人物,抛开尚未成熟的最早期作品不算,从《英雄本色》开始,直到进军好莱坞前夕,总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超越了电影作品本身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但很明显,只有吴宇森在香港全盛时期的作品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些精彩的人物,而且几乎只有两种。
沉稳坚忍的豪哥、正直冲动的小杰、洒脱豪勇的小马哥,活泼狠辣的阿健、老而弥坚的龙四,一套两集的《英雄本色》留下了多少我们仰慕的英雄形象,即使狡诈凶狠的大头成、老谋深算的高英培,都是脍炙人口的类型角色典范。接下来的《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辣手神探》,每一部影片总有几个人是观众无法忘怀的经典英雄形象。尽管名字和形象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吴宇森电影中的人物是早已经定型完成的,简单地说只有“好男人”和“坏男人”两种型号。这两种型号的主角,不仅在影片本身中毫无性格和思想上的发展,而且在影片之间也没见到多少进步,甚至还在商业性的压逼下更见妥协。
吴宇森香港时期的“好人”,几乎总是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江湖”男人的特征:轻生重义、豪勇任侠,对家庭、对兄弟、对女人、对道义充满责任感。同时,吴宇森作品的人物还有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即将被时代抛弃的,总带着对逝去时代的伤感和追思,对即将失去的道义传统的缅怀和坚守。出狱又入狱又在出狱的豪哥、坚守纯洁的理想主义的小杰、要夺回失去的一切最终却死于枪下的小马哥,以及轰轰烈烈地死拼之后端坐在三张大椅上的龙四、豪哥和阿健,都洋溢着一股对逝去的浪漫主义激情的怀念和欲哭无泪的伤感。
吴宇森作品中的“坏人”,却总是代表了时代的重利主义,代表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商业时代精神,代表了道义传统的彻底沦丧。即使同样身为黑社会,豪哥与大头成(《英雄本色》)、龙四与高英培(《英雄本色II》)、海叔与庄尼(《辣手神探》),都是鲜明的对照。
而《喋血双雄》这部集吴宇森主题、人物、风格之大成的作品里,朱江饰演的四哥是最典型的人物,一方面为生存所迫出卖兄弟,一方面又无法面对自己曾经坚守的道义和友谊,所以他最终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的死代表了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
看得出来,即使是吴宇森香港经典电影时期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也有着千篇一律的“完美形象”,尽管造就了一个香港电影“江湖英雄”的时代,但同时也显得僵硬和虚幻。
首先,借“江湖英雄”抒发个人情绪无可非议,但最后却造成了美化黑社会的结局,却也是吴宇森始终为人垢病的“硬伤”。在吴宇森的影片中,大量黑道人物——尤其是讲究义气、道义的“老一辈”黑道人物,总是令观众充满崇拜与怀念之情,在一个讲求法制的社会上必然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吴宇森电影著名的所谓“暴力美学”,也同样是一柄“双刃剑”。
其次,吴宇森的一系列经典影片,就人物而言,很多趋于雷同。这当然主要是出自商业上的考虑,但也对吴宇森个人的发展造成限制,以至于到后来造成吴氏电影男性主角人物道德和造型上日趋“完美”,而女性角色却从来未曾得到重视,从而在不断往复中逐渐走向封闭和僵化。
再有,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一直是吴宇森的一大弱点,除了为营造情境而必备的功能性角色和必要的花瓶点缀之外,就是处于被男性角色所拥有和保护的“附属品”,几乎很少有女性角色可以发挥的余地,而且吴宇森在描写女性方面也确实功力不足。不过,这样也反过来造成了吴宇森阳刚壮烈的男性电影风格,可谓一得一失。
好莱坞时期:不伦不类,丧失内在
好莱坞时期的吴宇森,对于角色的塑造基本还算成功,虽然无法与他全盛时期相比,但也算难能可贵。不过,好莱坞时期的吴宇森电影中的人物,总是没有香港时期作品中的人物来得那么贴切、那么自然,总是带着强烈的匠气。也许是迫于好莱坞的习惯,吴宇森总是在影片中安插若干生硬的细节,来使自己的人物从情节中短暂地脱离出来,给观众一个灌输的印象。然后就可以给美国的评论家们一个充足的理由,让他们去大肆吹嘘特拉沃尔塔是如何向周润发学习玩世不恭的坏笑、尼古拉斯·凯奇怎样弯下腰为弟弟系紧鞋带的,诸如此类被反复玩弄的小细节明显出自好莱坞编剧体系毫无创意的头脑,机械地替吴宇森电影“丰富”了人物形象。
当人物失去了精神世界、失去了文化背景、更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行为方式,那就十分可悲了。好莱坞时期的吴宇森作品中的人物,失去了几千年传统的“义”和“侠”的精神,失去了赖以呼吸的“江湖”气息,同时也失去了自己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精神内涵,变得不伦不类——相比之下,李安因为选择的是家庭、命运以及“束缚”的主题,所以失去得相对较少。
第四部分 吴宇森批判人物篇(2)
此外,吴宇森作品中多用双主角或多主角,这也是香港时期作品的一大特点,连上重要配角,足可以拉出一个阵容浩荡豪情冲天的男性银幕群像。
吴氏香港时期作品的多主角,关系往往十分复杂、敌友兼备,但无论情势如何迫人,矛盾如何激烈,却更多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当然最后全都是共同对抗另一个共同的凶恶敌人。但到了善恶必须分明的好莱坞,一切却又不同了。好莱坞盛行的双星搭档,多半是一老
一少、一白一黑甚至一男一女的警察搭档,而模式大多是先有罅隙最后合作无间,又或者干脆从头吵到尾但却办成大案。吴宇森也仍然大多采用双主角,即使到了《风语者》,尼古拉斯·凯奇独挑大梁,但从情节上讲还是两个主角。但尽管仍然是双主角,但大部分时候他们的关系却变得截然相反。《断箭》和《夺面双雄》中,男主角之间变成了双重仇恨,公仇加私怨取代了原本惺惺相惜的吴宇森模式。
最重要的是,吴宇森的这些好莱坞男主角们,都没有了灵魂。无论是约翰·特拉沃尔塔,还是尼古拉斯·凯奇,以及最近的本·阿弗莱克全都成了情节的木偶、动作的机器,完全不似《英雄本色》和《喋血双雄》里的周润发,不仅带动情节,而且带着一身浓郁地一部影片都无法发散的情绪,由这一个角色似乎能猜出他一生的传奇和时代的变迁。未见得是演技的差别,重要的恐怕还是在体制本身,同时也在于中西两种文化的难以融合。
从内心到形象的迷失
《英雄本色》,是吴宇森第一部重要的影片,也是这部影片一举把吴宇森推上香港影坛的巅峰。影片上映那一年,吴宇森正好40岁。19岁拍试验短片,25岁进入电影界,27岁独立执导第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