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亦喜亦忧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版消息告诉我们,“国学”热浪中,大部头的古书成为热门,正在编
纂的有《东方大典》、《传世藏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
全书》等等,都是售价以万、以十万计的巨型丛书,令人恍觉重睹乾隆盛世。
这些待印的大量古书里,许多是重复的,或内容雷同,或价值不大,或只宜
供少数学者使用。笔者注意到的,只有邓广铭教授两次撰文稍表不同意见,
认为近于浪费。但这点声音也被淹没在一片鼓吹声中,杯水不抵车薪,扑嗤
嗤一杯冷水,反而更显得“国学”的烧得猛烈。

文化上的事情,比如编书印书也,诚然是文人学者捣鼓出来的,但实底
子不是跟着政治转就是跟着经济转。老皇历是跟着政治转的多,市场经济时
代则大抵是跟着经济转。“国学”热也者,市场诱惑甚于文化驱动。

兴修大部头的典籍,历史上的例子总是王朝要达到某种目的。汉唐太邈
远,说起来费词,以宋初的修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这些大部头书,明初的修《永乐大典》而论,就是为了皇帝刚夺得了天下,
要羁縻前朝旧臣,至少可以免得这班颇有能量的文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给点事让他们忙乎一下可以彼此省心,化消极力量为积极力量;而且还可博
偃武修文,倡导文治的美名。清朝康乾两朝之修《古今图书集成》之类,乃
至不惜血本大修《四库全书》,既可夸示圣主“右文”,又可网罗汉族文化
精英,显得满汉一家,团结安定,兼带着清除旧籍中不利于满人统治的“悖
逆”之词和使圣心不悦的内容,而其终极目的,则是为了靠这些书来塑造国
民的精神,达到其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功能。凡此种种,都是文化跟着政治转
的确据。

文化跟着经济转即生意经转自然只有在商品经济成了气候的时代。30 年


代国民党政府发动影印《四库全书》的“珍本”,就曾引起过一场争议。当
时已是“五四”以后,虽然提倡尊孔读经之风也余脉不绝,但即使国民党当
局,也知道要用古书来执行塑造国民灵魂的任务是不大办得到了,从政治上
说,印《四库》至多不过是显示一下它的正统和道统。当时的学术界,以有
重望的蔡元培为首,反对按库本影印,主张用未经清朝窜改过的旧刻本和旧
抄本。争辩了一通的结果,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和上海商务印书馆议定,仍然
原封不动地照印《四库》本。原因为何?40 年代笔者一次偶然和傅斯年闲谈
时提起此事,他说原因盖在张元济的坚持。我还记得傅的原话:“张菊老打
败了蔡校长,其实是商务印书馆打败了教育部。”张元济也是卓越的学者,
岂有不知影印未经窜改过的本子为好之理?但道理很简单,他身为商务印书
馆的代表,要给出版商打算盘。《四库》本现成,找古刻本、抄本要花费大
量的人力物力,要增加成本,生意经上不划算。学术什么的,对不起,只好
屈从生意经。文化跟着经济转。

眼前的“国学”热大抵也是跟着经济转的,市场诱惑大于文化追求,当
然政治上也没有害处,还可以营造点祥和景气。文化正在和市场靠拢,几下
里一凑,市面就闹猛起来。不久前读到一篇颇有机趣的“文坛感言”,把“国
学”热和当前新潮才子津津乐道须臾不离口的“后现代”配对,名之曰“后
国学”,并且诊断这种发烧是“一种虚脱的症候”。有点像,但不全像。

“后现代”在中国是没有根的,以新潮才子贩运所自的原产地的标准掂
量,中国连“现代”的东西也不多,或不成气候。顶多有些“意识流”、“撤
娇派”、“超低空飞行主义”和“做了梦玩”之类的抢手货和滞销品。“现
代”尚摆不成阵势,何“后现代”之可言?一位自称“旁观者”的冷嘲家说:
“何谓‘后现代’?就是把一些夹生的‘话语’,来说常识以下的道理,把
一切都“解构’掉以后就算自己大获全胜的玩艺。”话虽说得刻薄一点,但
有那么一点意思。“后现代”还不及皮尔·卡丹的时装,后者即使穿两年样
式过了时,衣料总是上乘的。

但“后国学”却是有根基的,中国究竟有五千年文化,有大堆的古书,
所谓汗牛而充栋。老祖宗手里,除了经史子集外,别无学问;佛经虽非国产,
但早已归化成为“内典”。因此那时无须和域外文化区别而用不着“国学”
的名称,是为“前国学”。以后西学来了,本可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之例称之曰“中学”,有如无须把传统医学与尚未入口的西医区别而称为“中
医”一样。可惜科举废止,办起了学堂,中等学堂简称“中学”,进来打岔
了。无可奈何,本世纪20 年代起就行出了一个不三不四的“国学”的名字(笔
者曾有一篇《“国学”解》,专谈这名称之莫名其妙,刊于1994 年第39 期
《瞭望》周刊)。但名虽不正,那么多书是摆着的,不是耍嘴皮子的空无所
有,所以“后国学”不谓无根。

怪就怪在此刻要炒起这东西来?“五四”以来,研究传统文化从来没有
懈怠过,有些时候谁要是对老古董中的有些破烂货稍发异论,还可以祭起“民
族虚无主义”这一法宝构成罪状,1955 年胡风案的罪状中就有这么一条。50
年代后叶康生大唱“厚今薄古”,70 年代“四人帮”大肆宣扬“批孔批儒”,
不过是一点政治诡计,其实这些野心家所干的正是传统文化中最恶劣的专制
残忍的部分,十足的“国粹”。“国学”既绵延不绝,正规的研究也进行得
好好的,突然金鼓齐鸣地大喊大嚷起来,又不曾听说过从《老子》书里发现
了高能量的芯片,《墨子》书里发现了信息高速公路,或《易经》发现了太


空火箭,定要劳动书斋里的大师、准大师们来声嘶力竭地宏扬?此理实不可
解。所以,识不透葫芦里究竟是什么药之前,我宁肯相信这阵“后国学”的
发烧是“一种虚脱的症候”。

当然,这种热症不是青霉素之类的抗生素可以退烧的,它的病灶实在太
老,太老了。

1995 年6 月


拆万花筒

人大都好奇,探究秘密又常是好奇心理最集中的表现。此所以什么什么
内幕、什么什么秘史之类的无聊书刊能骗人兜里的钞票;此所以小道消息特
别易于传播;此所以旁人在附耳说悄悄话时人们总想知道是些什么内容。。

其实,探得了秘密,拆穿了真相之后,带来的每是无聊,意兴索然,甚
至是懊丧。世界远没有在揭开底细以前那样生动有趣,探究到了秘密,却大
煞了风景。

儿时在玩具摊上买个万花筒,瞪着眼往玻璃镜里一瞅,一手摇晃着,里
头出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菱形、圆形、多角形的图案不断变化,让人感到
有趣而稀奇。于是,好奇心上来了,探究秘密的冲动驱使孩子拆开这小纸筒,
结果是几块玻璃镜片,几粒彩色的小纸屑,别的什么也没有。西洋景拆穿,
剩下了一阵乏味和轻微的后悔。

以后又拆闹钟,拆表,拆卸各种因好奇而想探究其秘密的玩艺,最终也
是搞了一通破坏而意兴索然。

影视片里有不少特技镜头,摹拟若真,令人惊心动魄,激起人的情绪波
澜。明知如变魔术,空手里忽然飞出一只又一只的鸽子,哪有真的?可是如
有人领你入摄影棚,把特技的底牌交给你看,把那真实的幻觉全给破坏尽净,
于是你便深悔此行,兴趣索然。偏有一些揭示影视片制作过程的片子,为了
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把秘密全部曝光,拆穿西洋镜,也正如把万花筒还原为
几片玻璃镜和碎纸片,着实大煞风景。

拆散万花筒,诚然煞风景,但揭出来的底还是真的,它确是几片玻璃镜,
若干五颜六色的碎纸屑,只是将它构成各种图案的整体作用彻底破坏了而
已。书市上多的是两种目的相反却都是致力于探索秘密揭示底细的读物,用
时行的后现代名词,不妨称一种是秘密的“建构”,一种是秘密的“解构”。
前者是秘史、内幕之类,当然也可包括某些以名人为号召的传记和以某些重
大历史事变为号召的真相和珍闻之类的著作,打听和掇拾许多琐屑的隐事和
轶闻,以想当然耳的想象和推理编织成篇,迎合小市民探索秘密的好奇心理。
究其实,则那些鬼打架的隐事和轶闻抵不上万花筒里的五彩纸屑之真实,而
编织成故事的想象和推理也抵不上玻璃镜片的光幻作用。当然,劣等魔术也
有傻里巴几的观众,市场行情还在看涨。

秘密的解构类则是什么什么的解谜,什么什么的破译,什么什么的大曝
光等名目的揭秘著作,自然性的和社会性的都有。八卦五行,河图洛书,风
水相命,特异功能,揭天上人间千万年的自然奥秘,属于自然类。情杀案、
拐骗术、美人窝、黑手党,都是大揭秘大曝光的永恒主题;配合时政则有贪
污内幕,腐败真相,情节愈耸人听闻便愈够刺激,这些属于社会类。大批大
批的读者在这种解开谜团的书刊中过好奇瘾。消过闲以后,连拆开万花筒所
得的几片玻璃镜和彩色纸屑也不曾得到。

这类解谜和破译自然不自今日始,有名的是小说索隐派,以学术研究的
面目出现。索隐即探索秘密的同义异文。先是要索出小说背后蕴藏的微言大
义之隐;随后,这类恍恍惚惚无根无影的索隐毕竟太玄乎了,于是用考据的
“科学”方法来索,从小说中的形象来索出真人真事,或反过来从真人真事
对号排入小说中的某人某事。愈有名、意蕴愈深厚的小说愈用得着索隐解谜,
把万花筒拆开来看看实底子是啥玩艺。古小说如《红楼梦》,“红学”的大


宗就是这玩艺;新小说如鲁迅的作品,也有周作人的《鲁迅的故家》、《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