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亦喜亦忧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释十类梦,引此诗曰:“此谓象之梦也。”所谓“象梦”,是与兆某事即

见某物的“直梦”不同,而是以他物象征某事的梦象①。迷信的详梦书中所宣

扬而广为人知的如梦见火烧为兴旺之兆,梦见粪秽为得财货之兆等,便属于

“象梦”一类,后者的粪秽与财货相联,显然又是和后世的“铜臭”观念有

关的。

至今还残留在中国普通人意识中的古代中国人对梦的基本信念是,梦是
人对即将降临的事件的预兆。追索这种信念的理论基础,便是梦为“神形相
接”说。演绎起来,就是人自己还不察觉的某事,或只是朦胧恍惚间疑有某
事将发生时,他的神就在他(形)暂停知觉的睡眠中向他幻示,流行的口语
叫“托梦”。脱离了形体的神当可以变化万方,形成各种幻象。但这些梦幻
既是人事的预兆,就必须以占卜解释之。当然并非凡梦必卜,但如遇有大事
或预感将有大事发生时,就必须认真对待了。为此,王朝要堂而皇之设置占
梦的官员,有如处理政务一样地当一件事来办。不用说,民间的诸种情结之
中也有一个“梦结”。

稀奇古怪的梦象要加以解释,判断其吉凶,当然十分困难,只好牵强附

会。如系“直梦”,则还像是信而有征的,举十分有名的《左传·宣公三年》

所记郑文公贱妾梦兰得贵子之兆:

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已兰,曰:“余为伯倏,余而祖也。以是而为子,

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

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这是燕姞梦见祖先给她兰花,恰好郑文公在临御(作爱)她时也赠她兰花,
于是生了郑穆公,就以兰起名的故事。梦象十分直接明白,说穿了不过是巧
合。或竟是燕姞见文公赠兰而编造出来的也说不定。


王符(约公元85—163)是考察历史上梦的现象最早作出综合研究的理论家。他将梦分为直、象、精、

想、人、感、时、反、病、性等十类。除“直”、“象”已在本文中述及外,所谓“精”,即思念专精某

事某物而成梦,如孔子“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所谓“想”,即昼夜思梦并未自期者。所谓“人”,

即依人之贵贱贤愚、男女少长而分的不同的梦象。所谓“感”,是风雨寒暑等自然现象感而成梦。所谓“时”,

是四季五行旺相而得的“应时之梦”。所谓“反”,是“阴极即吉,阳极即凶”的吉凶相反之梦。所谓“病”,

是因病而得,“观其所疾,察其所梦”的病人的梦象。所谓“性”,是“人之情心,好恶不同”的喜怒形

之于梦。文中各举历史上有名的梦为例,虽然这种分法有的属梦因,有的属梦象,有的属梦效,有些混乱,

但后世的占梦书大抵本此而来,不过更加附益以迷信色彩而已。


但有些梦却古怪荒唐得难判吉凶,幸亏梦本无凭,解释时有其灵活性,
也举一个十分有名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城濮之战时决战前的一
个噩梦: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已而盬(吸取)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
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梦见敌君将自己打翻在地,而且吸自己的脑,分明是大凶之兆。可是舅
犯却解释为晋文公被打翻而仰面朝天,是“得天”;楚成王压在他身上是伏
而向地,是“伏其罪”;吸柔软的脑是“柔之矣”,将敌人柔服了。得梦之
由显然是因为两军临阵之前,国君兼主帅的晋文公胆怯了。可是军者气也,
战场的变化极大,主将的精神状态是大有关系的,所以舅犯必须树立其必胜
的信心,将恶梦曲为解释成吉梦。当时城濮的这场恶战,兵力相当,胜败都
有可能,结果真的楚师大败,晋军被“吉”梦鼓舞起来的勇气大有作用。不
是梦预兆人事,而是人操纵着梦。梦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对梦象的占卜判断
则是心理的导向。

解释梦象判断吉凶的随意性极大,但卜梦的官员或民间的术士都有一个
很现实的方针:以现实生活为参照系;或反过来说,以梦为现实生活的参照
系亦可。只须本着“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
的原则,只要看一看做梦人的处境、条件和精神状貌,就能像星相术士一样
为对象附会决疑。综合考察了古代卜梦现象的王符在《潜夫论·梦列》篇列
举了各种梦象后,揭出了古代解梦卜梦的真谛和吉凶均由自取之道:

夫占梦,必谨其变故,审其征候,内考情意,外考王(旺)相,即吉凶之符,善恶
之效,庶可见也。且凡人道:见瑞而修德者福必成;见瑞而纵恣者福转为祸;见妖而骄侮
者祸必成;见妖而戒惧者祸转为福。。。凡有异梦感心,以及人之吉凶,相之气色,无问
善恶,常恐惧修省,以德迎之,乃其逢吉,天禄永终。

王符不但将梦归之于人事人道,而且将梦视作应为道德修省的契机,由
人来控制梦而不让梦来左右人,这在人类认识水平相对低下的古代,梦的心
理机制尚无能解释时,可称是明智通达之论了。

1995 年6 月


竹与中国文化

竹并非中国所独产,但品种之多,用途之广和经济效益之高,却是称雄
于全球的。这还不足夸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中国形成了一种世界各国所
没有的特有的竹文化,它涵盖着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宗教、民俗等等
极其广袤的文化面,成为民族文化乃至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而且非
常别致的分支。

竹与中国文化的特有关系,大概由于两种渊源:一是它的形体,一种类
似“文化仿生学”的物我交融关系;一是因为竹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历史性的
书写工具。前者使它具有了象征完美人格的观赏价值;后者使它因系传播文
化的媒体而与民族文化有不解之缘。

关于竹的形体及其物性的作用,《宋高僧传》作者赞宁《筍谱》卷下《四
之事》中概括得颇为简赅:

。。其根叶密而坚,其茎心空而直,其枝背戾而袅,其叶玲珑而繁。贞而不刚,柔
而不屈,居天下之大端,贯四时而不易,盖得气之本也,是故君子爱之。

竹的挺拔、坚贞、虚怀、耐寒等优美的德性,几乎从一开始有文学起就
成为诗赋所讴歌的传统热点。两千多年前集结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已将竹的形体和品格与赞美君子的德行联系起来。《诗·卫风·淇奥》三章,
小序以为是称美卫武公之德,朱熹的注释更逐章具体地予以指实,称首章“绿
竹漪漪”是“以绿竹始生之美,兴其学问自修之进益”;次章“绿竹青青”
是“以竹之坚刚茂盛,兴其服饰之尊严,而见其德之称也”;末章“绿竹如
箦”是“以竹之至盛,兴其德之成就,而又言其宽广而自如,和易而中节也”。
从那以后,历代不但咏竹的诗辞文赋汗牛充栋,而且基调也很一致,将竹和
德行君子和贞人逸士相表里。魏晋风流和“竹林七贤”不可分,以至王徽之
“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竹竟成了文人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伴侣。苏轼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把竹当作人生的最佳
享受。

竹于是从形体和物性的象征意义延伸为一种美感经验的载体,由物质的
精神化飞跃而为精神的物质化了。

(一)

竹简是继甲骨、金石以后中国最早的书写工具,符、策(册)、简、籍
是古代用以纪录法令典章、书契函牍以及一切公私著述的手段;一切要诉之
文字的活动都离不开竹,公私奏启要用笺,臣下在朝见君主时纪事要用笏,
计历数要用筭,童子学书要用笘,触处要用竹。较之大约同时作书写用的绢
帛,竹易得、便宜而耐久;因此在被纸所取代之前,是统治性的书写工具;
以至文字记载就称为竹帛(其实是竹多帛少),历史书称为“青史”或“汗
青”,还可直接称作“竹书”,如汲冢书的魏国编年史称为《竹书纪年》。
至于“秦简”“汉简”的至今还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自不待言。以后发明了
纸,但造纸原料仍以竹浆为大宗,书写用的笔又用的是竹管,因此“管城子”


成了笔的别号。掌握文字的中国文人从来就与竹为伴,竹与中国文化简直就
不可须臾或离。

还有一种其作用略次于文字的原因是,竹又是中国乐器的重要原料。中
国传统乐器的原料向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大类,其中单独
用竹制成的是大宗,笙、箫、管、笛等管乐器全系竹质。西方乐器中的管乐
器多数为铜管,少数是木管,与中国迥然有别;中国的铜管乐器是近世从西
方传入的,而且除了演奏军乐的铜管乐队以外,使用也相对较少。竹管乐器
不论独奏、伴奏和合奏,纵使不能在乐器里中分天下,至少也在三分天下中
占一鼎足。这又使竹通过艺术领域广泛而悠久地参与了中国文化。

此外,竹不但以大量的建材、各种实用和陈设性器皿、食用、药用,从
衣(古代汉高祖时以竹皮为冠,称鹊尾冠,见《汉书》;现在也有竹笠、竹
披等雨具)、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投射入中国文化,还以竹刻、竹编、竹
画等纯粹以观赏艺术或装饰艺术的方式溶入中国文化。至于以竹入画,乃至
专以竹为主题,构成中国画的特有画派,将于下文提到。

(二)

中国文人以纸、墨、笔、砚为“文房四宝”,其中纸、笔两项须取材于
竹。中国文人日常的雅玩,向称琴、棋、书、画,后两者须依托于纸笔,在
这一意义上,知识分子的活动也是“不可一日无此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