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亦喜亦忧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吧,他还著有《新方言》,但他说官话时也是满口的浙江余杭乡音,这是
见之于许多他的友人和学者的描述的。

有些方言外乡人实在难懂,难怪鲁国的孔夫子要抱怨“南方。。舌之音”。
初涉异地,语言不通,确很恼火。解放初一个显然没有跑过码头的山东南下
干部,到上海派在一家工厂里,工人都说上海话。一个工人向他解释机器的
性能,说:“迭格末事。。”(沪语:这个东西)他责怪道:“我不懂英文,
讲中国话好不好!”一般说,上海话不算顶难懂,北方人要到广东、福建去
听当地的方音,那才真像进入外国了。

但是,乡音对于同在异地的同乡人说,却特别觉得亲切,有使素昧平生
的同乡人迅速凝聚的魅力。我很特别,在异地听到浙江口音,觉得没有什么
吸引力,而听到四川口音却倍感欣喜和亲昵,立刻要撇几句四川话与之交谈。
如果是在旅途中,就和对象一下子会亲睦起来,仿佛乡音就能产生一种信任
感。旅居国外的华人由于共同的语言,常常能很自然地团结起来,那就更不
消说了。

语言里含蕴着讲话人的思维习惯,深化而言之则是包含着讲话人共同的
文化风格。正是这种内涵促成讲乡音者的凝聚。广东有句俗谚,叫做“宁卖
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话不能以保守或顽固视之。因为广东自来放洋出
国的人多,别说近的如南洋,即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远如欧美
的唐人街,通行的也是一色的粤语。这乡谈维护着侨民的团结互助,维护着
侨胞不忘祖国的恋乡意识。上代放洋的子弟就从父兄“勿卖祖宗言”的嘱咐,
在万里之外有意识地保持着乡音,并成为历久不变的传统。寻根讨源,这和
封建性的地域主义是两码事。


方音和乡谈在某些地域、某些场合有排外的作用,一些地方的居民听到
异乡口音的生人就会有产生程度不等的歧视心理,连北京、上海这些人口流
动频繁的城市,许多人也不能免,更不说小城小镇和偏僻的乡野。四川历来
是封闭的省份,解放前没有一条铁路,蜀道之难和川江之险,使四川从来就
是一个“独立王国”。但我跑遍全国,却发现四川是最不排外的地方,这和
抗战时期大批下江人入川的民族大交流很有关系。使四川和外省人能够融通
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语言,四川方言是一种西南官话,易懂易学,外地人一去
不但交流方便,而且居留不久,人人都能撇几句四川方音。四川人学普通话
也容易,虽然大多数人讲普通话常不免“对尾”,即说着说着流露出了川腔,
只在最后收尾时才注意讲出正确的普通话声调。四川方言给四川人带来了好
处也带来了不利,好处是全国人都能听懂四川话,四川人到异地极少交流上
的困难;不利是因为四川话人人能懂,就使四川人无须特别要求自己学标准
普通话,如果是广东、福建人,那就非努力说普通话不可,否则就没法和异
地人打交道。这使四川人能讲正确的普通话的人相对为少,因为凭四川方言
就能顺利地走遍天下。

上海人大都对四川话感到亲切,因为上海人对陈毅市长有极好的感情。
至于我这个“二川人”,更视四川方言为乡音,遇到四川人或曾在四川居留
过的熟人,就必撇四川腔,攥四川谚子,成了生活中的一点小乐趣。虽然诚
如绀弩所说“蜀音又不准,难听”,我仍乐此不疲,而且诚心诚意,正而八
经,绝无四川话所谓“说着耍”或“涮坛子”之意。

1995 年9 月29 日


角色转换

古代传奇故事里有许多女扮男装和男扮女装的情节,一个小姐乔装成少
爷在秀才堆里厮混,一个秀才乔装成女子在小姐闺房里作客。在机关破露或
自愿显原形之前的大段时间里会不被识破,蒙混得过去,已令人难以相信。
还有长时期不露原形的,如木兰从军,易装的花木兰和军汉们“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祝英台和梁山伯同窗三年,梁山伯这呆鸟竟被她瞒过。
两者都易装恢复其女儿身以后,才叫伙伴大吃一惊,实在超乎常情。

试想在乔装隐瞒身份之际,被瞒过的一方蒙在鼓里倒也罢了,他并无心
理负担。吃苦的是骗人的一方,必须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时刻处于紧张的
戒备状态,该有多别扭!别说性别之间显著的天然差异极难掩饰,就连不是
性别转换,只是社会角色的转换,把一个人投入陌生的环境,要扮演好骤临
之而必须承担的向不习惯的社会角色,要演得本色当行,这苦处也非寻常人
所能想象。

人在社会中都自然而然地承担某种角色,站在讲堂上,你就承担着传授
知识的角色;坐在编辑室里,你就承担着审阅和处理文稿的角色。为人民服
务也好,领钱吃饭也好,以往的生活道路和习惯使然。你习焉不察,无须特
别提醒自己注意所承担的角色意识。正如女子本是女子,如不乔装成男性,
不必也不会时刻有特别的女性意识;一旦改装而混入男性之间,即角色由女
变男时,她必须谨守现在是男性了的假男性的角色意识,改变其自来的本色,
那就苦了。

倘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性质相近,这个角色转换成另一角色,就不会有
多大的心理障碍,也无须特别挂念着新的角色意识,如教授转换为编辑,经
理转换为董事之类,新角色很易适应,略略调整一下心态就行。但如财翁一
下转换成奴仆,阔太太一下沦为女丐,无可奈何地要演了那个新派定的社会
角色,你想有多困难!或可说,你想也想不到那困难的程度。

我一生中有两次艰难的角色转换,颇具戏剧性。第一次是1955 年,由公
民角色骤变为罪犯角色,按正规法律术语应是嫌疑犯角色。因为是在罪状未
被证实和判定以前,而且后来又证明了是被诬枉的“罪犯”。

在此必须声明,说这些事并无抱怨乃至控诉之意,事过境迁已久,此刻
心情十分平和。从角色转换的角度来回顾一番,倒像是旁观世情,不无潇洒
意味的。

话说当时,对于新派定的角色却不能立即适应。举点小例:关进牢房前
非但要将身上的零星物件收缴,而且鞋带、裤带一律要解下交出。裤带不准
系的日子我还没过过,于是我要求:“同志,这裤带没了怎么。。?”执行
的人大吼一声:“谁跟你是同志!”

这一声吼才吼醒了我的角色意识:我已是鸟兽不可与同群的罪犯了。

但角色意识的觉醒并不能一下子就解决演好角色的本分,此后的囚居中
我仍常要犯规,大概几个月之后才记住新承担的角色。这之间尽是些琐事,
印象也没有第一次被喝醒角色意识那样深刻鲜明。现今纸价昂贵,就省点纸
张,免说了吧。

又一次是在1958 年,我被遣送到宁夏中卫县商业局储运股去做拉板车的
工人,按组织名单上所列应是下放劳动,不能占有“工人”的荣称。那时是
“不下去就不开饭”的时期,这我懂而且颇能适应;不但能适应还暗自欣幸,


成天苦力的干活,可以免去开检讨会批判会交心会这类麻烦。但我的新角色
意识并不清醒,于是又遇到了一次大吼一声的唤醒。

拉车常有几辆车排队装货的间歇,有时得空等半个钟头乃至更久些。旧
角色的积习难改,我兜里揣着一本书,空等时就坐在车杠上翻着看。不是求
知,那时知识愈多愈反动,我决不想再增加反动量,而只是为了打发这空空
白等掉的时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消遣时,管事的干部走过来,大吼道:
“拉车还看什么书!你是什么身份?还摆你的臭知识分子的架子!”

正如禅宗法师当头棒喝,我的胡里胡涂的角色意识顿时被吼醒了。此后
就谨记在心,时刻固守角色意识,以至操练到如下一事可作证明的程度。

当时该地正在推行扫盲运动,小学生也被动员参加。每天放学后三五成
群,手里拿着写上常用字的纸片,在城门口拦住过往人等,要读出考问的字
才许通过,念不出则教你几遍才放行。一天我拉车经过,孩子们也向我亮出
字片考问。我当时角色意识陡醒,只好骗孩子说,我是文盲,不识。耽误了
十来分钟,听孩子教了几遍才通过。由此可知,人是可以被改造的,知识分
子的改造政策是英明有效的,我的两次角色转换可供证明。

1995 年10 月6 日


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

舆论是众人之论,人心不齐,当然七嘴八舌,口径难以一致;舆论又是
下面的议论,当然不一定雅驯,不完全合乎温柔敦厚之道。于是听的人不一
定全部顺耳,有时上头的人听起来简直刺耳,疑为找茬儿,有意捣乱。一回
一回地晓谕、驳斥或曰辟谣不胜其麻烦,而且也未必能“正视听”,所以古
代的统治者为了耳根清净,常要管一管,历史上管得最出名的有周厉王的“弭
谤”,秦始皇的“禁偶语”。但正如古贤人所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两位都没有“弭”掉与“禁”掉,受殃的是他们自己。后来的人聪明了就
采取疏与导的政策,疏导的方法自然是定出言论标准来,违反钦定标准的就
叫“悖逆”,斥为“狂吠”。对这事花大力气的,莫过于清朝的雍正和乾隆
两帝,许许多多的文字狱就由此而来。

别以为当年的“舆论一律”是什么不了起的新发明,不过是古帝王的旧
法,祖传老谱而已。

然而还是应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句老话,桶子箍得太紧,箍子
要断裂,桶子就散架了。

人毕竟是越来越聪明的,于是发明了疏导实即限制的新方法。西方国家
发明了一种“吹风会”,政府当局把操作舆论的人员召集起来吹个风,某事
应按某种口径宣传议论,其实也是略略宽松的舆论一律法。我们这里则叫做
“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