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部分 铁血儒将曾中生第35节 神奇的色彩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字化生,湖南省兴宁县人。1920年投笔从戎,因机智勇敢提升为参谋。1923年毅然离开军阀部队,接触革命理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前敌总指挥部组织科科长。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回国后任军委参谋科科长、中央军委委员会委员、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红四军政委、西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1935年8月,由于反对张国焘军阀主义、分裂主义,他被张国焘秘密杀害,年仅三十五岁。
1945年,中共中央在七大为曾中生平反昭雪。1989年11月,曾中生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军事家。他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开始军事生涯较早的一位,也是军事论著最丰富的一位。
曾中生身上笼罩着一层神奇的色彩: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可是他却带着弟弟曾希圣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和家庭,走上了为泥脚杆子打天下的叛逆之路。
他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凭着胆识和才干,深得军阀沈鸿英和唐生智欣赏,被委以重任,授以要职,当他看清反动军阀沆瀣一气的本质后,面斥其过,弃之而去,军中同僚称他为“狂徒”。
他是黄埔第四期的学生,由于学业优秀、立场坚定、组织能力强,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斗垮了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将多数进步青年军官团结在中共周围,由于“孙文主义学会”的负责人和骨干王柏龄、缪斌等人都是黄埔头几期的毕业生,有的甚至是教官,这场斗争被形容为“小弟斗败了大哥”、“学生打倒了老师”。
他是著名的“丘八妙笔”,北伐军攻占武汉不久,他辞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总指挥部政治组织科长之职,奉调到《汉口民国日报》工作。一时间舆论哗然,报界人士疑怪:“丘八只能操刀,焉敢动笔?”曾中生不仅能操刀,而且善动笔,他知识广博,文笔老辣,常常在谈天说地、嬉笑怒骂之中露出犀利的锋芒。凡是接触过他的人或是拜读过他的文章的人,不论朋友或是对手,都承认曾中生“文武双全”。
他从未到过井冈山和中央苏区,但对朱毛创建发展根据地和红军的经验了如指掌。1928年冬,他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回到国内,分配到中央军委工作,有机会看到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其他重要报告、文件,对朱毛游击战争和武装割据的思想尤其佩服。后来,他到鄂豫皖苏区后,把朱毛游击战争的“十六诀”广为宣传、推广,又用丰富的实践为毛泽东提炼中国革命的战略战术提供鲜活的素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谦和的曾中生把个人得失、荣辱甚至生死抛诸脑后,一生只为救国救民而驱驰,他心目中最神圣的字眼“真理”。为了军队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卫他心中圣洁的真理,无论前面是刀丛剑林还是万丈深渊,他都会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凭着过人的才华,他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军事奇迹;凭着高尚的品格,他建树起后世景仰的人格丰碑。
苦手,围棋上指屡遭其困厄、封杀的强大对手。张国焘所以成为曾中生政治上的“苦手”,并不是他具有特殊的魄力和才能,而是他阴毒的手腕。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张国焘沿用其“打倒你,我起来”伎俩,企图按倒在苏区具有崇高威望的曾中生。为人谦和的曾中生在一再退让、等待之后,终于发出怒吼:我素来以为国焘同志雄才大略,没想他对军事问题一窍不通!
雅洁的兰草,要穿越黑暗厚重的泥土才能绽苞吐蕊;高翱的雄鹰,要经历无数次摔打才能练就钢铁般的翅膀;坚韧的菜青虫,要忍受撕肝裂胆的皮肉分离才能蜕变为彩蝶。同样,作为军事怪杰,曾中生在横空出世之前,也要经历一段泥泞的小路。
他人生的“泥泞小路”就是横亘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脉。
1930年11月,中共中央派曾中生赶赴鄂豫边,担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
这对曾中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在此之前,他虽然履历丰富,又以干练著称,但一直长期从事行政和政治工作,即使是在军队里,也是政工干部,从未直接指挥过军事斗争。而他上任之初面临的军事形势又是那样严峻,即使是能征惯战的骁将也会望而却步。
1930年冬,国民党集结十万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连续发起第一、二次“围剿”,根据地主力红军——红一军只有一万余人,敌我兵力之比为一比十。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主力部队也由于当时情报失误,被旷继勋、徐向前带往皖西,鄂豫边红色区域只剩下三百余人枪的脱产武装和地方游击队。
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曾中生单枪匹马,来到鄂豫边,当机立断,下令停止执行冒险主义的军事计划,解散集体农庄,取消立三“左”倾经济政策,撤销根据地内部军队与地方两个平行领导机关,恢复和建立特委和军委的统一领导,及时提出“战争第一”的口号,组织边区地方武装,利用人民游击战争与敌周旋,苦苦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局面,然后飞调主力回援,采取飘忽战略,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最后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边区渡过了危局,曾中生也赢得了根据地军民的信赖,他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深刻透彻的分析能力、平易近人的亲和能力给军政干部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许继慎、蔡申熙、徐向前,这三个黄埔一期生,都对晚他们三届的“学弟”心悦诚服。徐向前,这位同样具有非凡军事才能的著名军事领袖,多次深情地追忆当年的老领导:“曾中生同志来担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军委主席,相当得力。这位同志,有战略头脑,工作实际,善于总结经验,也能团结同志。在反“围剿”的关键时刻到来,掌握全局,开展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地远离党中央,独立性大,主要领导人的选择特别重要。后来拿掉曾中生换上张国焘,是失策的。”
1931年4月15日,这是曾中生政治厄梦开始的日子。这天,他与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首次见面。
张国焘给包括曾中生在内的苏区军民第一印象并不好。老红军余正旺用传神的文字描述了张国焘与红军将领见面的情景:
当时,我们正在吃饭,只见门外抬进一个台椅,台椅上坐着一个人,白白胖胖的,穿着漂白的大褂子,光着个脑壳,手里拿着把大蒲扇,神气不大正。台椅两旁跟着几个挂匣子枪的红军战士。我想,这一定是打土豪抓来的一个活宝,是这个家伙装死不走路,才抬来的。我们感到对这个老财太宽待了,就纷纷议论起来。
那副台椅放在廊沿下,台椅上的那个家伙也没有动身,兀自勾着头想心思。红军战士送水,他也不喝,送饭,他也不吃,后来煮了只鸡,他才拿起一只鸡腿,还没有啃两口又扔了。我们真有点生气了,骂这个家伙顽固,不知好歹。我们的议论被红军战士听见了,战士赶紧制止我们说:“莫胡说!这是我们的张主席。”我们才明白,他就是张国焘。
这时,门外一阵杂沓的马蹄声,接着风尘仆仆走进几个红军首长。张国焘连身子都没有欠,坐在那里伸手和首长们握手,有气无力地说了几句,然后呶呶嘴,示意抬台椅的人动手走路。张国焘被前呼后拥走出了门,临走时才看了看院里的人。
曾中生日夜兼程从豫南前线赶回后方迎接中央代表,没想到见到的却是这样一副慵怠、傲慢、居高临下的模样。开始他还以为张国焘只是架子大、娇气,很快就发现来者不善。
张国焘到鄂豫皖根据地确实担负着特殊的任务。
第四部分 铁血儒将曾中生第36节 罪加三分
1931年春,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扶持下,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为推行所谓“国际路线”,中央分别派出代表团和中央代表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六大战略根据地。张国焘与陈昌浩、沈泽民奉命来到仅次中央苏区的鄂豫皖,负着“改造”党、政府和红军的使命。
下车伊始,张国焘就把矛头对准了深受军民拥戴的曾中生。其实,这是张国焘的拿手戏。同是党的一大代表,后来受张国焘排挤愤而脱党的李达曾经有段评述:“张国焘原是官僚地主家庭,带着旧官僚的作风,投机到党里来。他只知道个人利益,不顾党的利益,他眼霎眉动,诡计多端,若与别人有利害冲突,就遇事倾轧。‘打倒你,我起来’,这是他惟一的本事。”
4月中旬,在听完曾中生的情况汇报后,张国焘无视苏区军民粉碎国民党两次“围剿”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共鄂豫皖特委“命令主义、惩罚主义流行,一切领导机关没有经常的工作”;“地方党部放弃改造红军的根本任务”;“苏维埃包藏着许多富农分子、地主豪绅及反动组织残余”。总之,一句话,特委执行了“富农路线”,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5月12日,张国焘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撤销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鄂豫皖根据地军事委员会。他指责曾中生对许继慎采取宽待纵容态度,实行“党内和平主义”,宣布撤销其军委主席之职。
对曾中生的围攻在6月中央分局扩大会议上达到高潮。到会者数十人,均是根据地高级干部。
张国焘首先发言。他说话很慢,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