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她死在QQ上》第一部分书评(1)
谁的恐怖游戏
严悦
(2001-06-17 00:00:00)
上路吧……
背脊一阵恶寒。
割腕,跳楼,心脏病突发,触电身亡,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都是因为QQ上面的这句话离奇死亡。而这四个人中网名惊鸿的女孩的表姐小诺在调查整个事件的过程中也差点因为这句话坠楼。虽然惊鸿和琉璃的死表面看来都是自杀,但是小诺坚信其背后必有隐情。
《她死在QQ上》在故事叙述结尾道明了这个隐情,让人感觉既真实又虚幻。一如网络一样。
小说作者马伯庸如此写了一段简介:这一篇就是曾经在网上以《她死在QQ上》和《午夜凶Q》等名字流传的鬼故事,不过它的本名是《QQ怪谈》……我承认这个名字缺乏激情。这一次的更新,我将其修订了一下,改正了几个BUG,使之至少能够自圆其说。
整个故事脉络简单,元素复杂。主线就是一条,即惊鸿(唐静)、琉璃(苏雪君)、茗(张春华)、胜舟(罗胜舟)在同一时间以不同方式结束生命。故事从惊鸿入手,处处设下悬念,通过三个关键人物小诺、梯云纵(林中)、马伯庸的分析判断步步推进,最后找到元凶道明隐情。
故事里的马伯庸是一个释义者,看到他说“鬼就是人的精神,也算是一种带电粒子的聚合体。一般的人死后,精神也就随之消失,但是如果死前意念特别强烈,当肉体死去的时候,意念仍旧有足够的能量将精神粒子凝聚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灵魂或者说鬼魂;个别特别强烈的意识体甚至还能形成生前的记忆与形体……那就多半是厉鬼了”时隐约能找到一丝卫斯理系列中“粒子”说的影子。而“拜访子山鬼魂”一段以及最后重要的“碟仙”灭鬼让人不禁联想到日本畅销鬼怪小说《阴阳师》里的阴阳师安倍晴明。安倍晴明,白衣飘飘,儒牙不羁;马伯庸(故事里),中等身材,瘦瘦的,文化衫,破牛仔裤,鼻子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文化衫上写着歪歪扭扭的“风雅”二字。这二者的形象是两个极端。
国内恐怖小说的最早策划者、著名文学评论家兴安曾定位说,恐怖文学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不仅给人以娱乐、兴奋和刺激,关键是还能培养年轻读者的冒险精神和坚强的心理素质,它常给读者设置一个假想的可怕的困境,来考验读者的承受能力和胆略,使他们在真正遇到类似的处境的时候能够应付自如,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恐怖是人在遭受死亡、疯狂等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高度焦虑的心理状态,凡是描写这种心理状态的小说都可以称为恐怖小说。很多恐怖小说都融入了悬念、探案小说的因素,并把它们作为形式来借用,而灵异小说则是恐怖小说的一种,它以鬼魂和超自然的事物为内容。恐怖小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流行的哥特小说。它的显著特征是神秘、悬念和恐怖。
在《她死在QQ上》里,悬念、探案、鬼魂、超自然等都可见到。马伯庸是一名网络作者,他在他的“工作台”——网络上,创作一个基于网络的故事,而自己本身又在故事里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最终帮助小诺查明事件真相的古怪少年马伯庸。这个过程十分奇特,作者似乎参与了一场游戏,这场游戏展开于网络上,游戏的场景和内容是真实的,参与方式却是虚拟的,当游戏接近尾声时,马伯庸只是“坐在地板上,身边推满了光盘和软盘,正在重装电脑。”这个形象猜想应该很符合在现实中的他。
在GOOGLE上搜索“马伯庸”,能够看到的个人介绍很少,大多是他的作品。“天才,鬼才,恶搞第一人,同人第一人,挖坑第一人。”有这样的评价,无怪乎有《她死在QQ上》(本名《QQ怪谈》)这样的作品。
当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生活而不是时尚的时候,作者以QQ为平台来讲述一个人鬼交错、异性与同性之爱交错的悬念惊悚故事时,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虽然网络虚拟,但是作者在结局时仍落点于“真实”:
“这个……”梯云纵搔了搔头,吞吞吐吐地说:“能否替我向惊鸿……哦,不,唐静的坟前献一束花?”
“那么,要写谁的名字呢?梯云纵?”小诺问,笑了笑。
“啊,不,不,献花人请写”林中“,这个,这才是我真实的名字。”
此刻正是正午最晴朗的时候,小诺看着一脸认真的林中,不禁微微颌首,低声重复着这句话
是的,真实的名字……
真实的……
《她死在QQ上》第一部分书评(2)
恐惧并快乐着
这本书应该是马伯庸所有作品中为数不多、非常正经的故事吧。不是指创作态度,而是故事风格本身。《她死在QQ上》不像他别的小说往往在最后一句让人倒翻在地,而是从头到尾都在非常认真专注地讲一个故事,使得我在看的时候也相当专注。
说到鬼故事,最吓人的往往就是最贴近生活的,所以很多作者都喜欢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学校,或是学生宿舍之类的地方,可这招用久了就容易滥,在这点上我也不得不佩服马伯庸的灵感和敏感。
对于早几年国内的网络用户,除了IE,最熟悉的恐怕就是QQ了。作者十分周到,从QQ聊天记录、BBS帖子、邮件的格式,到故事中城市、地点乃至交通工具的路线、票价都写得像从现实中拷贝般真实,而几个卷入事件的人物在网络中的行为也与平时爱在网络上泡的年轻人并无二致,让人看的时候不免产生代入感。再加上几场关键场景的气氛营造得非常好,虽然我是在白天看这故事,但突然听到音箱里QQ尖锐的提示音时,还是难免心里一慌,笑。
据说有不少人看了《她死在QQ上》之后,短时间内都不太敢上QQ了。不知道事实是否如此,但我的QQ好友栏里确实就有不止一人把名字改成了空白。我是不信鬼的,但还是把他们统统删除!企图吓人和谋杀未遂性质一样,都有罪……
一部小说是否好看,不仅取决于整个故事框架的设定,人物个性和故事细节的编织也是成败关键。如同一个美女,远看轮廓好是不够的,还须有经得起近看考验的细腻肌肤才能让人赞叹。作者欣赏美女的眼光还有待考证,但写故事的功力可以肯定。不仅在逻辑和常识(鬼故事还讲常识?真的是鬼话~笑)上让人不易挑剔,在塑造人物上也很有一手。
小诺和马伯庸,无疑是两个相当讨好的角色,无论从男性还是女性读者的角度看。小诺,没有一般故事中女孩子的神经质敏感和柔弱,也没有已经落入俗套的野蛮女友行径。她理智聪明,有行动力,但并没有脱离现实成为FBI式的夸张人物。(在鬼故事中,讲现实是更具说服力的!……这么说会不会有点矛盾?汗)她依然有着大一女生的清新气息,让读者也乐于跟着这个人物行走于故事当中。而至于马伯庸,无疑是男生梦想的平民英雄吧?或许这么评价有些夸张,但这个外表平凡甚至有些邋遢的男生,看似懒散却博览群书,没有三头六臂却总是有招,很难让人不产生认同感。
幽默是马伯庸的特长,而在这个故事中,虽然惊悚是卖点,但不少细节仍然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那件“风雅”的文化衫、祥瑞旅店、《龙枪编年史》,无一不打着马伯庸的烙印,至于马伯庸电话里的那段留言录音已经足以让人爆笑出来。
关于故事中引出的对网络这个事物的思考,那又是另外的话题了。
总之就是,好书,要看!
另外,想下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推荐齐豫的版本,好听,也够长……
《她死在QQ上》第一部分书评(3)
胆大的进来,胆小的跟在后面
网络小说,历来为时人所轻。这种观念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将于何日而止。笔者自忖,当归结于网络文字泛滥,导致恒河大水、泥沙日下吧?
然则,即便如此,却还是挡不住上网读文的乐趣。勉强比喻起来,颇有些类似杀进大卖场的女孩子淘买喜爱衣服的心情;又或者,像是钻进了碟片市场的男孩子埋在千万张碟片里翻出最新大片的心情。
于是“功夫不负苦心人”,这几年网络游荡下来,竟当真让人淘出了一个文字高手,一篇惊悚奇文!
当日,初见《她死在QQ上》,小说的另一个名字叫做《QQ怪谈》。在此之前鬼故事看过很多,也听过很多,这些在大学时代都颇为流行。但是如这部一般把一个鬼故事讲得如此丝丝入扣、犹如推理小说的却是少见——特别是在网络小说,更是在2002年的网络小说中。夜阑人静,一个人独坐在电脑前,滚动着鼠标细细读来……当第一章看完时,不禁心中感叹,今晚,终于淘到精品了。
这部小说最吸引人,或者说,最令人产生恐惧感的地方,笔者认为,正是那些细致入微、不厌其烦的生活细节描写。作者写的越是真实,读者便越是容易陷入到故事情节中去。至于故事的整体构架是否荒诞不经,反而被忽略了。“身临其境”的毛骨悚然,也就在不知不觉间笼罩全身……其实,这也是我们日常讲故事的经验之一:常常引用熟悉的事物来说明问题,比如“就像**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作者对主人公某些生活细节(甚至是怪癖)的描写,或者仔细计算故事主要发生地的两个城市间准确路线与需要时间,我们可以断定,作者必然是一个对生活观察入微的人,并且至少对这两个城市做过了详尽的考察。
那么在这样细节严谨的基础上,也就不难看出作者将一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