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文学奖]第2届-刘心武钟鼓楼-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 
    那件事,当然纯属他和她个人生活中最最隐秘的部分。至今他不 
怨她,相信她也不会怨他。当然他愿今生今世再不与她相逢,相信她 
也抱著同样的愿望。他将永不说出她来,她也将永不说出他去。 
    然而这件事却给薛纪跃带来了永无休止的自疑、自卑以及随之而 
来的心理反馈——强作自信与强摆男子汉气派。 
    粉碎「四人帮」以后,爱情恢复了它在社会生活中和思想言论中 
的正常位置,《什么样的爱情最美好》这类小册子应运而生,大受欢迎, 
也解决了不少青年人的不少问题;然而对薛纪跃这种心态的青年人进 
行心理治疗的紧迫性,似乎尚未被普遍地认识,或者感觉到了,而又 
迫于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不能有所行动——据说,清朝的小皇帝大婚 
前还要到喇嘛庙里看「合喜」金刚,以接受这方面的启蒙教育,我们 
什么时候才能为薛纪跃这样的社会成员,提供方便而可靠的谘询方式 
呢? 
    此刻站在新房的五斗橱边的新郎薛纪跃,只觉得心里头往外涌著 
一种异样的滋味,那似乎本是这个日子里所不该有的…… 
    他抬眼望著挂在五斗橱上方墙壁的十六寸著色结婚照,那是在潘 
秀娅他们照相馆,动用了最好的人力和最充分的物力,经过反复布置、 
摆弄才拍成的。披白纱著长裙、怀抱花束的潘秀娅,满脸洋溢著真正 
的幸福感,而西服革履、油头粉面的自己呢?现在望去,那份自豪和 
 自足的劲头却透著虚伪…… 
    其实他才二十五岁,何必那么著急?潘秀娅也二十五岁,她那个 
二十五可比不了自己的二十五,她著急,她抓住了「牌子不硬,可好 
赖是四喇叭」的货色就不撒手;自己多半是在一种古怪的心理状态下 
才顺势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要向各方面,向自己,证明薛纪跃是一个 
货真价实的男子汉…… 
      「嘿,哥儿们,发哪门子呆哪!」忽然响起一个粗鲁的声音,薛纪 
跃转回身去,他看见一个粗短的身躯,一张粗俗的面孔,不禁一惊。 
    来的那个人是卢宝桑。 

                12.一位农村姑娘带著厚礼走来。 

    郭杏儿手腕上有表,可她还没养成伸腕看表的习惯。再说她双手 
都拿著东西,想看也费力。她习惯性地凭天光估量著:几点啦?她望 
著高耸在眼前的鼓楼,心里盘算著:这时候也不知人家在不在家?闯 
进去合适不合适? 
    冬日温柔的阳光,亲吻著郭杏儿汗津津、红喷喷的脸庞。 
    郭杏儿一大早就抵达了北京站。光是出站通过的那条镶著瓷砖的 
长长地道,就给了她一种新奇而神秘的感觉。那条地道的尽头处装有 
日本精工表的灯光告示箱,上面有一行四方四正的黑字:「欢迎您到北 
京来!」这个告示箱据说是日本商人 「免费赠予」的,其实是让人家不 
花钱而作了大广告,并伤害了中国旅客的民族感情,难怪许多人忍不 
住给有关部门写信,给报纸写文章,强烈要求撤换那份广告,后来那 
份广告也果然被撤换了;不过,郭杏儿路过那份广告时,却并没有产 
生类似的义愤,她只朦胧地感到那种灯光广告发散著一种她以前未曾 
体验过的城市气氛(用她的语言说就是「城里味儿」),而这种气氛是 
她梦寐以求的。 
    郭杏儿落生以后直到如今,不光是头一回进北京,而且是头一回 
进城。当然,如果把到过只有一条「大十字」街的县城也算作进城的 
话,那么勉强可以算是第二回。其实村里跟她那么大的姑娘,没进过 
城的多矣,本没什么好惭愧的,问题在于郭杏儿的父亲郭墩子是一九 
六○年打城里返回村里去的,而且,严格来说,郭杏儿是她娘在城里 
就怀下的,她得算是城里的姑娘落生在了乡村。自打她懂事以后,她 
就不断听父亲讲起城里的事——而且不是一般的城里,是首都北京! 
父亲经常这样开口讲话:「这事要是到了北京呀……」「这东西要搁到 
北京去呀……」「这干部要跟北京的干部比呀……」「这个理要拿到北 
京去论呀……」使得郭杏儿在意识里不仅觉得北京的人和物非同一般, 
就是道理,好象也另有一个,更神圣,更伟大。 
    但是郭杏儿命苦。她娘生下她以后,就一直是病病歪歪,隔一年 
生下她弟弟枣儿以后,更是整整有一年卧病不起,虽有她爹拼命地挣 
工分,生产队对他们也算相当照顾,但是整个村的生产始终上不去, 
连没灾没病的人家都受紧,他们那日子穷窘得就更没法提了。好容易 
她娘缓过劲来了,她爹那茁壮的身子,有一天却突然垮了下来——他 
全身浮肿,一直肿到连眼睛也睁不开,终于在杏儿九岁、弟弟枣儿七 
岁的时候合了眼。那正是「文化大革命」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们 
那个村里也闹腾了一番什么 「夺权」、「反夺权」,把生产队的干部也挂 
牌子斗了一通;高音喇叭就安在杏儿她家墙外的电线杆上,整天哇啦 
哇啦吵个不停……后来杏儿、枣儿大了,她娘告诉他们说:「你们爹生 
是让那高音喇叭气死的!」娘又叹息说:「亏得你们爹脾气倔,回村以 
后指派也好、选举也好,让他当那队干部他死活不干,要不,病成那 
样说不定也得揪出去斗……」 
    有人来劝杏儿、枣儿娘改嫁,她给人家沏上茶,还留人家吃饭, 
可任凭人家千言万语,她只是一句话:「俺一个人能把杏儿、枣儿拉扯 
大。」杏儿早熟。她十二岁就不再去学校上学,天天坚持下地干活。她 
很快成了枣儿的另一个家长,而且往往比娘还更显得强而有力。 
    杏儿争强好胜。当她只能拿 「娃娃分」(即队里给未成年的劳力定 
的低值工分)时,她去找队长争辩:「俺干的一点不比大嫂大姐们少, 
干吗少给俺工分?」可是当她十四岁上终于拿到 「妇女分」(即队里给 
妇女壮劳力定的低于男劳力的工分)时,她又去我队长争辩:「俺干的 
比哪个大小爷儿们差?干吗不给俺满分?」所以「批林批孔」那阵, 
公社把她树成了「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典型。结果却使得队里干部 
对她极度反感,于是专派她去干那最脏最苦最累、而且往往是妇女不 
适于干的活。当然也不能只派她一个去,每次总要搭配上几个其他的 
女劳力,这样又弄得那几个女劳力对她不满:「让杏儿一个人去『典型』 
吧,俺们不要这路同工同酬!」事实证明,「大锅饭」形式的「同工同 
酬」除了具有理论上的某种瑰丽色彩而外,并不能真正调动起农村妇 
女的劳动积极性。有一天杏儿也不干了,她跑去找公社书记说:「俺要 
求同酬,可不能完全同工!」书记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啦?」杏儿 
瞪圆了眼睛说:「没什么,就因为俺是个女的!」她这个「典型」因而 
崩溃。 
    杏儿想多挣工分,早点让家里富裕起来,确实并不是为她自己, 
她是为了枣儿,为了枣儿也就是为了娘。她知道娘的心思,娘再疼她, 
也跟疼枣儿有区别。她早晚是要离开家的,而枣儿却必须永远留在娘 
的身边。她和娘供枣儿上完小学,又供他上中学。她和娘为枣儿攒著 
一笔钱,从一块钱起头,慢慢地往上增添…… 
    村里有的姑娘,七竿子八棒槌攀上了城里的亲,还并没能嫁到那 
里去,只不过去逛了一趟,回到村里那劲头啊,就象当过了西太后似 
的。有一回下地当中打歇儿,一个叫红桃的姑娘——她不久前刚到石 
家庄去过一趟——掏出一张照片让大家夥传看,那可是在城里照的! 
背景是座高楼,有人数了数,足足有六层。再高的楼他们也从电影上 
见过,问题是红桃就站在那高楼前头,并且说她在石家庄的那几天就 
住在那楼里,这就不一样了;据红桃说,楼里人不睡炕,睡床,那床 
软得不行,她睡不惯,人家就拿来个大铁篦子似的东西,只有半人高, 
说让她睡那个,那咋睡得下呢?她正疑惑呢,人家就把那「铁篦子」 
打开了,敢情那叫「折叠床」,连支子都是现成的,睡著不那么软了, 
可也不踏实,她到第三夜才习惯下来……她还形容了半天无轨电车。 
有个人问她:「咋叫无轨呢?」她眨了眨眼,笑著说:「破除迷信呗, 
没有鬼,不闹鬼呗!」在一旁早就见不得她那张狂劲的杏儿忍不住开口 
了:「你懂啥呀?无轨就是没有轨道!」可有人问:「啥叫轨道呢?」轮 
到杏儿眨眼了,她只觉得心里头有那么个意思,可嘴上就是讲不出来, 
憋了个大红脸。这样,不但红桃扬著声音嘲笑她,在场的人也都哄笑 
起来。杏儿急了,便大声嚷:「俺爹还去过北京呢,你们忘了俺家有他 
的相片啦?」她家躺柜上头的镜框里,正当中的两张就是她爹在北京 
天安门广场上照的。一张背景是天安门,单是她爹一个人,另一张是 
她爹和荀大爷,两人表情过分严肃地站在那里,毫无必要地采取了严 
格的立正姿势……凡到过她家的乡亲们自然都见过那两张照片,可这 
毕竟不同于杏儿自己去过北京,因此他们还是都捧著红桃而鄙夷杏儿。 
红桃更火上浇油地讥讽说:「杏儿你别在姐姐前头夸见识,你连咱们县 
上还没去过吧?有鬼没鬼还用不著劳动你来给大家夥嚼舌头!」 
    杏儿打那天起就下决心一定要进城。七七年麦秋以后,听说县里 
设了自由市场,杏儿就挽上一筐鸡蛋,要去县城。娘不让她去,说就 
在五里外的公社镇上卖了算了,可她偏要去二十多里外的县城。她果 
然一步一步地走著去了,并且在县城边上的自由市场很快卖完了她的 
一筐鸡蛋。她原不是为卖蛋而来的,所以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