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康乾盛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贪习犹未尽改”,下令另立法制,以绝其根源。他作出新规定:自今始,贪官赃至10两,取消籍没家产,责打40板,然后流放到席北(今黑龙江省境)地方,不准折赎。《清世祖实录》,卷125,7页。世祖打击贪官,其严厉的程度也是多尔衮很少能做到的!    
    世祖抓住大案、要案,亲自审讯,迅速处理,表明了朝廷拨乱反正的决心和气魄。    
    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江南巡按秦世祯揭发江宁(南京)巡抚土国宝“徇庇贪污诸不法事”,世祖亲自批准,按法律程序,先将土国宝革职,命“严讯”,最后定罪处理。土国宝自知罪重,难逃一死,即于接到世祖谕旨的第二天,上吊自杀。《清世祖实录》,卷61,2、13页。参见《清史列传》,卷79,“土国宝传”。江宁是江南第一重镇,土国宝任此地巡抚,亦见朝廷对他的重用。人已自杀,朝廷便不予追究。土国宝畏罪自杀,在当时也是一件重大的贪污案。    
    引起更大震动的一件大案,是顺治十二年发生的顺天巡按顾仁受贿案。十月十九日,吏部书吏章冕“刎颈叩阍”,冒死告发顾仁“悖旨婪赃,陷害无辜”。开始,世祖并不相信所告事实。但事关重大,世祖下令提顾仁等案内人,由他亲自当面审讯。原来,顾仁以刑部主事的身份,亲受世祖点派,任顾天巡按,派往地方,主要任务是“察访地方疾苦,纠劾贪墨官吏”,将其调查的实情向他报告。顾仁行前,一次在太和殿,一次在左翼门,世祖当面千叮咛万嘱咐,反复解说此行极为重要,告诫他要清廉,拒不收贿,否则“定行正法。”世祖以为,以皇帝之尊,两次召见,面授机宜,嘱以重托,顾仁必不负君命。岂料顾仁一出京城,即把世祖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任意妄为。按规定,他作为巡方御史不许用旧时“蠹役”,他却明知故犯,收用旧役六人,为自己差遣;其次是勒索受贿。有王士琦等人,欲谋取巡按书办的职位,托顾仁的熟人刑部司官贺绳烈,向顾求情,各送银200两;章冕也表示给顾送银200两,贺绳烈从中“作保”。但不遂己欲,便陷害章冕,将其逮捕,本应押送到顺天府进行审问,惟恐受贿事败露,却远发到真定(河北正定)府,企图将章害死灭口。    
    世祖亲审,事实已清,即于顺治十二年十一月九日,召集满汉文武大小官员,将顾仁等人罪状公布于众,斥责顾仁“背旨坏法,收蠹纳贿,深可痛恨!”而贺绳烈“寡廉鲜耻,倚恃不法巡按,居间行贿。”他们的罪行严重,即使都处以死刑,也不冤枉,都抵偿不了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世祖要求大小官员再加详审,提出处理意见。内大臣内三院议政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官“遵旨”举行会议,判决顾仁以凌迟处死,妻子及子女、家产“籍没入官”,判贺绳烈斩首。世祖宽大,将顾仁改判为立即斩首、贺绳烈改判为绞刑处死。其他各项维持原判。《清世祖实录》,卷95,3~7页。    
    过了几天,世祖追究顾仁得以入朝为官,是由哪个衙门推荐的?哪个衙门和考官准许他参加科举?又是哪个衙门和官员给录取的?命内大臣鳌拜等“严行确察”,将名单交给他。于是,鳌拜等很快将此事查清:推荐顾仁的,是刑部尚书刘昌、刑部侍郎王尔禄,准其考选者是吏部尚书王永吉,原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今降八级的龚鼎孳、布政使曹溶;推荐其考卷的是王尔禄,录取的是龚鼎孳。《清世祖实录》,卷95,9页。世祖分别轻重,都给予不同的降级处分。《清世祖实录》,卷96,7~8页。    
    据初步统计,自顺治八年到十七年,共九年间,世祖亲自批准处理的重要贪污案件达45件周远廉:《顺治帝》,134~136页。吉林文史社,1993。,平均每年处理5件。至于其他贪污案件之多,也就难以统计了。被处理的贪官,轻者革职,永远不用;重者处死,最重的则以凌迟的刑法处死。如,江南按察使卢慎言以贪赃数万被逮治,待事实审问后,世祖以卢慎言为“奇贪异酷之人”,于顺治十五年十一月,将其凌迟处死《清世祖实录》,卷129,8页。。    
    世祖自亲政到去世,共有十年,始终坚持“安民之本,首在惩贪”的方针,同吏治的败坏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不间断地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上自朝廷大员如大学士、尚书、侍郎、御史,及地方封疆大吏如巡抚、按察使、布政使,下至州县官、吏员,直至市井中的巨恶、大奸,都在惩治之列,一经发现,不论是谁,必严惩不贷。同时,一面狠煞送礼、宴请、行贿的歪风,一面大力倡导节俭、去奢的新风,世祖率先示范,表彰廉吏,起用贤人,从而抑制了日炽的贪风,自明末吏治败坏的局面始有改观,清在全国的统治基本得到了巩固。更为重要的是,为未来的发展,从大乱走向大治,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第二部分调整满汉关系(1)

    清朝以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首先面对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深厚、人数众多的汉民族,她一进关,便将自己置身于汉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满族人数按当时估计的数字、尚不及汉民族的十分之一。《清世祖实录》,卷82,2页。她能否统驭汉民族,直接关系到她能否建立全国的有效统治。还有周边诸少数民族林立,分合未定,势力强弱相长。这些少数民族能否皆听命于清朝,也是个未知数。形势是严峻的。所以,清朝入关后,不能不理顺她与汉民族及少数民族的关系。    
    还在清入关前,主要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成功地建立起以满族贵族为核心,与汉、蒙古等民族的地主王公贵族联盟的关系,把东北地区各民族容纳到他的八旗组织之中。以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改国号为大清,太宗即皇帝位、改元崇德为标志,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政权正式建立。    
    清太宗建立的民族关系的新格局,无疑为将来入关,确立对各民族统治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民族新格局中,满汉关系居于指导地位。自太祖努尔哈赤进军辽东,将女真人(满族)带入广大汉人居住区,成为汉人的统治者。努尔哈赤“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隶”(清)昭梿:《啸亭杂录》,卷2,“汉军初制”。,造成满汉的尖锐对立,汉人不断发起反抗斗争,大批逃亡,动摇了后金的统治。清太宗即位后,改变了其父的错误政策,全力调整满汉的民族关系。他宣布:“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清太宗实录》,卷1,10页。他认识到,无论汉人,无论蒙古人对于他的政权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他又强调:“满洲、蒙古、汉人视同一体。”他打了一个比方,“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若满洲庇护满洲,蒙古庇护蒙古,汉官庇护汉人,是犹咸苦酸辛之不得其和。”《清太宗实录》,卷42,12页。在他执政的17年中,他不断调正满汉、满蒙关系,针对出现的问题,总是从认识上进行解释,从政策上给予规定,令国人严格遵守。最终形成了满蒙汉三位一体的政治格局,造成了空前的协力进关夺权的态势。    
    清军入关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学术界为此长期争论不休:一说民族矛盾,一说阶级矛盾,等等。以今天的观点看来,两说都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将问题绝对化。事实未必尽然。按阶级矛盾说,当时国内陷入四分五裂,分立南明、大顺、大西及清政权,各有其众,而其众又各保自己所拥护的政权,同其他政权进行竞争,这就很难说成是清同广大民众的矛盾即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满族入主中原,固然有中原汉族如何接受的问题,满族亦有如何适应在更广大的汉族地区实行统治的问题,民族间差异就是矛盾,但也不能就此说成是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清入关前,在东北地区已经建立了满、蒙、汉联盟的稳固统治,其中也包括对汉族百姓的统治,而入关则是把她在东北的统治扩展到全国,这与关外的统治没什么两样。在统治集团中,也有大批汉官汉将,派往各地的官吏,大多数也都是降清的原明将吏,还有部分归降的农民军将领;清八旗军队中,也同样有成千上万的汉族士兵。他们追随清政权,不过是要消灭其他各政权,一统天下,谋取自己的生存和发迹的切身利益。所以,把他们同关内各政权的争夺,统统说成是民族矛盾,显然是不恰当的。实际上,这场斗争不过是统一与分裂之争,具体言之,就是清统一,抑或明继续维持其朱家王朝统治的问题。    
    当然,不需讳言,清在南下过程中,遭到南明的抵抗,特别是清颁布剃发令,激起部分士大夫的愤怒,他们为维护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号召人民起来抵制,酿成了嘉定等地的惨剧。但大多数的反抗,并非都源于反对剃发易服,主要还是维护大明的统治,而不喜欢从关外打进来的新主人。一经战事停顿下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他们便发现,清朝并不可怕,相反,还为他们解除了明末以来加在身上的层层枷锁,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宽松和自由。于是,他们开始接受刚入关的新主人,放弃了公开的武装抵抗。    
    其实,清入关后,面临的社会矛盾何止一端!除了上述南明、大顺、大西与清角逐,构成清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还有,大乱之后,各地残破不堪,重建封建经济、恢复社会秩序,也是一大难题。再如,清从关外突然进入广大的中原地区,面对人数广大的汉族人民,如何进行统治与管理,同样面临严重的考验。在各种矛盾交织的严峻形势下,清朝统治集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理顺同汉族的关系,质言之,要采取一种政策,实现同敌对的汉族士大夫及百姓的全面和解,惟有与被统治者即汉族人民合作,共同参与统治,才能稳固地掌握即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