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对力量而加以打击、迫害,失去知识阶层的支持,也就自断了生命之源。隋炀帝荒淫,置国事于不顾,有志之士或被杀,或被贬斥,最终以众叛亲离而亡国。明末遭宦官之祸,党争相继,凡稍挟忠义,负有才华之人,皆遭迫害致死;而崇祯帝性猜忌而多疑,有过错轻则罢斥,重则诛杀,以至朝中无人才,小人、庸人垄断朝纲,在存亡于呼吸之间,无人肯出一谋,白白断送一代江山!一代政权的治与乱,兴与亡,固然原因多种,但人才之得失,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清朝君临天下以来,不断地深刻总结明代及历代经验教训,趋利避害,刷新政治,重在争取人心之转变,由倾心于前明而转向清朝。对知识阶层的思想转化,是清朝得以立足,进而取得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
振兴文化,大量编纂图书和刊行儒家经典,是吸引知识阶层,发挥他们作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
不妨先从编纂《明史》说起。
早在顺治二年,朝廷就急于编纂《明史》。此举,意在表明明朝的历史已经结束,清朝已开始了新纪元。同时,欲以修史来吸引原明士大夫,参与其事,以示笼络。但当时清与南明诸政权的战争还在激烈进行,难以集中全国最优秀的人才,而资料多毁于战乱,一时也不易搜罗。再说,如何评价南明,是是非非,难有定评。此事因而不了了之。
康熙四年,又重提修《明史》。圣祖指示,“广搜前明天启以后事迹,以备纂修明史。”得到朝廷内外的一致支持,赞赏此事是清朝的一大“盛典”。《清圣祖实录》,卷17,2页。在筹备过程中,因三藩之乱而暂时搁置起来。
迟至康熙十七年正月,征选“博学鸿儒”时,再次开局修《明史》。十八年五月,任命内阁学士徐元文为《明史》监修总裁官、掌院学士叶方蔼、右庶子张玉书为总裁官。《清圣祖实录》,卷81,8页。十二月,徐元文上疏,推荐纂修《明史》官员,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傅腊塔等18人,分别为提调官、纂修官,前举博学鸿儒中选的彭孙遹等翰林院编修50人,都参与分纂《明史》。圣祖一律照准。《清圣祖实录》,卷87,10~11页。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再次调整纂修官,改用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李霨、王熙为监修总裁官,命内阁学士阿兰泰、王国安、翰林院掌院学士牛纽、侍读学士常书、侍讲学士孙在丰、侍读汤斌、侍讲加侍读学士王鸿绪为总裁官《清圣祖实录》,卷103,7页。。圣祖以内阁重臣和名儒主持《明史》编纂大计,显见圣祖已将《明史》的修纂列为他的一项大政,如他说:“纂修《明史》,事关紧要,更极繁难,若监修、总裁人少,恐或偏执私见,不符公验。”《清圣祖实录》,卷103,3~4页。他选用以上重要人员亲董其事,就反映了他的这一意图。
圣祖力主修《明史》,博得了原明士大夫的拥护,积极参与,历四十余年之功,到圣祖去世前,已完成全部书稿,经雍正朝再修定,于乾隆初年定稿、刊行。
第四部分笼络知识阶层(7)
满族及其创立的清朝,从总体而言,其文化水准低于汉族,但由于其肯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吸收汉文化。入关后,即使在战事还在激烈进行之时,仍然重视文化,整理典籍,编纂图书,不遗余力。顺治时,已修成《祖宗圣训》、《顺治大训》、《通鉴全书》、《孝经衍义》等书。圣祖时,战事基本结束,所谓“偃武修文”,动员和征选各方面人才,投入文化建设。
举其要旨,简列如下: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议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
康熙十八年四月,命镇国公苏努为总裁官、大学士勒德洪等6人为副总裁官,纂修《玉谍》;
康熙二十一年,圣祖以他平日所作诗及群臣唱合的诗合为《御制诗》刊布,圣祖亲自为序,记其君臣“雅颂之音”,以“昭升平盛事”《清圣祖实录》,卷101,6页。。同年十月,以大学士勒德洪等为总裁、内阁学士阿兰泰为副总裁,纂修《平定三逆方略》,记撤藩、平定吴三桂叛乱之始末。后有《平定海寇纪略》、《平定罗刹方略》、《平定朔漠方略》等问世,分别记述降服台湾、反击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叛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为我们保留了极有价值的史料。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月,命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李霨、王熙、吴正治为总裁官;内阁学士麻尔图、阿哈达、金汝祥、王鸿绪、汤斌等为副总裁官,负责纂修《大清会典》。圣祖极为重视,强调:“朕闻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法治,著为道揆,布在方策,用以昭示臣民,垂宪万世至弘远也。”按照他的意图,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诸凡命官定制”纂成“会典一书”,“克成一代之典”,后世子孙及臣庶遵守而无弊。《清圣祖实录》,卷115,12~13页。历六年之功,《大清会典》于康熙二十九年五月“告成”。圣祖亲自作序,再次阐明修纂此书的意图和意义。《清圣祖实录》,卷145,18~19页。
在《大清会典》告成之时,礼部等衙门诸臣请求纂修“三朝国史”,即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的历史。经议,圣祖命大学士王熙为监修总裁官、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梁清标、徐元文为总裁官、尚书张玉书、张英、左都御史陈廷敬、侍郎李振裕、库勒纳、内阁学士朱都纳、星安、博济、布彦图、郭世隆、彭孙遹、副都御史王士正、詹事尹泰等为副总裁官,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写作班子,命其“督率在馆诸臣”,博采掌故,“折衷至当,裁订成书。”此事“炳燿丰功,宣扬至治,甚盛典也。”《清圣祖实录》,卷145,2~3页;11~13页。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三月,满文《通鉴纲目》告成。此书原为宋代朱熹从《资治通鉴》中辑出要目,去繁就简,编为《通鉴纲目》。圣祖爱读此书,朝夕披览,详加批注。他感到是书有裨于治道,即于内庭设立书局,将其翻译成满文,他“躬亲裁定,为之疏解”,历三年多,“全集告竣”。他为之作序。《清圣祖实录》,卷150,16~18页。圣祖为提高满族人的文化素养,尽快掌握汉族的典籍,通晓儒家思想要义,亲自挑选经书,组织翻译成满文。在翻译《通鉴纲目》之前,已于康熙十九年将《日讲书经解义》译成满文刊布,亲自送给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都统以下,阿思哈尼哈番(官名,为二品世职,汉名男爵)以上及满大学士、学士、九卿、詹事、国子监祭酒等每人一部,供这些满族官员学习。不久,又将汉文本的《日讲书经解义》分发给汉大臣每人一部,同满大臣一样,责令其认真学习。《清圣祖实录》,卷93,10、12页。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月,据圣祖说:“比年以来,如《朱子全书》、《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广群芳谱》,并其余各书,悉加修纂,次第告成。”他又提出,要编“字学”的书,责成大学士做出规划。《清圣祖实录》,卷241,13页。圣祖组织翻译汉文典籍,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满族中的传播,促进和加快了满族汉化的程度,使得两个民族的关系进一步变得融洽起来。
在进入“盛世”前,从圣祖到诸臣,从中央到地方,从全国各地征选名儒学者,组织编辑、纂修、翻译的书相当丰富,不下数百种。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如此重视文化,大量起用知识分子,给他们以用武之地,并将此视为治国大计,不能不令人钦佩。毫无疑问,圣祖是为巩固大清王朝的统治而做,但不容否认的是,他的一系列作为,都有利于社会走向安定,由乱入治,给中国封建社会的新发展带来了生机。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给予充分肯定的。
第四部分吏清政通人和(1)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内地到边疆,上自朝廷重臣,下至封疆大吏,以至各基层吏员,他们分掌国家或地方的部分权力,实行专制统治。他们的思想素养、品行、作风及才能、趋向时尚,便构成了吏治问题。吏风端正,社会便安定,百姓生计有保障,而吏治一旦败坏,种种腐败由此而生,政权的危机就会到来。史治的邪正,又与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为人为政息息相关。
逐步进入“盛世”的清朝,吏治日见清明,人心安定,可以用“政通人和”来概括。这一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圣祖在继承前辈的成果基础上,统率一批治国贤臣,共同营造的。纵观中国历史,每当有杰出帝王当政,必有一批能臣辅佐,奋力开拓,社会便实现稳定,迅速发展,走向繁荣。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知道,每一个繁荣的时代,一定需要伟大的人物,或杰出的人物来统率,而且不是一个人,恰是一个团结一致的政治集团。他们依靠“集体”的努力,来创造一个时代的新的文明。假如都像秦二世、隋炀帝等人那样,历史就不会发展,即使他们曾有过辉煌的创造,其结果也会被他们的荒淫无道所葬送。
圣祖是个雄才大略的一代杰出人物,已为人们所皆知。人们只知他的才能卓著,对于他的为政的思想及个人品格知之不多。作为一个帝王,或如今天所说的领袖,其个人品质、政治与文化素养,乃至性格,都是至关重要的。他的品格之高下,作风之优劣,直接影响他周围的一群人,这指的是辅佐他的文臣武将,因而也直接影响对国家的治理。圣祖深知此中的道理。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他在听完讲官进讲《尚书》后,表达他的见解,说:“观《尚书》内,古来君臣,无不交相劝勉。如此,何忧天下不治!”《清圣祖实录》,卷89,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