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康乾盛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成了两个“掘墓人”,最终把她送进了坟墓。


第一部分清军幸运进关(1)

    1644年,在中国编年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一年:    
    在这一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毁了一代王朝——明朝的一切抵抗,将农民军义旗插上了北京城头,宣告明朝灭亡;    
    在这一年,虎视明朝已久的清政权,乘机倾国出兵,金戈铁马,奔流进关,一举夺取明帝宝座,君临天下;    
    在这一年,李自成退出北京,为清军所追逐,一败涂地,迅速走向败亡……    
    1644年所发生的这一切事变,先是由李自成领导农民军结束明朝的历史行程,为自己创造了辉煌的时代,可是,曾几何时,农民军的辉煌为清军所替代,并开辟了清朝的新纪元。这一戏剧性的变化,却决于瞬息之间:由于清军的勇猛参与,迅速改变了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航向。    
    清军进关,是1644年事变的一大关键因素。当然,如果清军没有乘时进关,也许中国的历史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也就不会有“康乾盛世”。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只能从已存在或已发生过的历史去探索其秘密,揭示出隐蔽在种种现象后面的真相。    
    平心而论,清军进关是很幸运的。说她幸运,就在于历史的必然性与事变突发的偶然性在1644年巧合,为清军进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清朝的决策人物不失时机地捕捉住这一机遇,获得了历史性的成功。所谓机遇可遇而不可求。的确,清朝统治者等待已久,但毕竟等来了!    
    这需要把历史拉回到1644年以前,有必要补叙清朝的勃兴史。但有关早期的历史,已被多不胜数的论著叙述得淋漓尽致,况且离本书的主题尚远,是不需赘述的。本书所强调的是,清军入关,是明清之际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努尔哈赤艰难创业,“创造”出一个后金政权,为未来的大清王朝奠定了根基。他的继承人皇太极,具有比乃父更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他不满足于做东北地区的统治者,从即位伊始,就以君临天下为目标,向明朝展开了各条战线的顽强斗争。还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天聪二年(1628年),就确定了对明的战略、策略,最终达到取明而代之的目的《明清史料》,甲编首本第一本,48页。。他的这一政治信念,在日常议政、施政中一再表述出来。天聪九年(1635年),他对心腹大臣披露其心事:“朕反复思维,将来我国既定之后,大兵一举,彼明主若弃燕京(北京)而走,其追之乎?抑不追而竟攻京城,或攻之不克,即围而守之乎?彼明主若欲请和,其许之乎?抑拒之乎?若我不许,而彼逼迫求和,更当何以处之?倘蒙天佑,克取燕京,其民人应作何安辑?……”《清太宗实录》,卷22,22~23页。    
    显然,皇太极对谋取北京,推翻明朝,取而代之,已做了各种设想,并为此作好了各种准备。    
    崇德七年(1642年)九月,由他亲自指挥的松(山)、锦(州)决战,击败明军13万精锐。形势的发展,对清极为有利;明经此战之打击,已变得空前虚弱。于是,清文武大臣纷纷要求皇太极乘胜入关,直取北京,一举夺取全国政权。但皇太极已胸有成竹,另有自己的想法,很有自信地说:“朕意以为不可。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扑。”《清太宗实录》,卷62,14~15页。皇太极把明朝比作“大树”,不能指望一斧头就会把大树砍倒,惟一的办法,就是先从大树的两边一斧斧地砍削,砍到一定程度,这棵大树就会自己倒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他对战胜明朝的战略思想。不仅如此,他还在理论上论证推翻明朝的合理性。他反复向明朝君臣争辩:“匹夫有大德,可为天子;天子若无德,可为独夫。”《清太宗实录》,卷28,46页。他质问明朝:“从来帝王有一姓相传永不易位者乎?”当然没有!他指出:“自古及今,其间代兴之国,崛起之君,不可胜数。”《清太宗实录》,卷59,20页。明确表示,清就是一代新兴之国,他就是一代崛起之君。他的言论和实践,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他对明朝势在必取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    
    皇太极在位17年,除辽西四城尚为明军所控制,已完成了对东北地区的统一,国力空前强大。他去世前一年即崇德七年对自己一生的业绩做出了总结:“予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鄂霍次克海),迄西北海滨(贝加尔湖),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农耕,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清太宗实录》,卷61,30页。他的功绩就在于,为清朝这座大厦全面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他曾说过:建立一代政权如同盖房屋,基础牢固,才不致速毁。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急于进关夺权,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为子孙将来进关准备好雄厚的物质与政治条件。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来的历史巨变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见。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大清朝的开创者皇太极去世了,他年仅六岁的第九子福临幸运地被扶上皇帝的宝座,自第二年始,改元顺治。他就是第三代创业之君——清世祖。他即位的第二年——顺治元年(1644)春,皇太极生前曾预言的明朝这棵“大树”终于“自扑”,一劳永逸地倒了下去。不过,明朝的“自扑”,并非是李自成,也非皇太极一方之力砍倒的,而是他们双方共伐十余年的结果。    
    北京被攻陷的消息,约三四月之交传到沈阳。形势变化之快,大出清朝统治集团的意料之外。年初时,已预定四月初旬伐明,而今明朝已亡,还要不要出兵?如出兵,谁是被征伐的对象?李自成农民军已占领北京,意味着他们得天下,清朝怎么办?这的确是历史的紧要关头,清朝必须作出选择。


第一部分清军幸运进关(2)

    世祖的叔叔多尔衮被封为摄政王,代替小皇帝的职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位曾与皇太极共同征战多年的30岁刚出头的王爷,掌握着清朝实权的关键人物,凭着他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马上意识到,关系清朝命运的时刻已经来到了,不可等闲视之。他毫不迟疑地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事先已奉召的重要谋臣范文程从盖州汤泉疗养地匆匆赶回沈阳,参加这次决定清朝命运的会议。他似乎早已胸有成竹,侃侃而言。他认为,原明朝的劲敌,一是“我国”(大清),一是“流寇”(农民军),而今明朝已亡,清不再与明争天下,即与“流寇”一决胜负,“惟承丕业以垂休万禩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清军进关夺权,千载难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清朝与农民军决战,已不可免。他分析农民军,逼死崇祯,天必怒;刑辱缙绅,士必忿;掠民资,焚庐舍,民必恨。农民军有此之“败道”必败;清军“安百姓”,为民伐罪,必胜无疑。《清世祖实录》,卷4、《碑传集》第三册。    
    范文程对形势的分析十分透彻,权衡清军与农民军优劣,预测胜败无不令人信服;他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实施的具体政策,都深深打动了以多尔衮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心。他们不再犹豫,由多尔衮果断地作出决定,下达紧急动员令,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兵马,约十余万人,还有大量火器、攻城装备等,倾国中之军,孤注于此次战役之中。四月七日,举行庄严仪式,向太祖、太宗神灵祭告出师。次日,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的身份,“代(世祖)统大军,往定中原”。《清世祖实录》,卷4,7~9页,参见李:《沈馆录》,卷7。    
    清军此次出征,非同往日攻掠,以得财物和人口为目的,而是一次命运的决战,“成败之判,在此一举”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58,3734页。。它要得到的是皇太极梦寐以求的一统天下!回顾太祖时,由赫图阿拉而辽阳,而沈阳,经皇太极大力巩固根基后,由世祖走向全国。入关前的清(后金)的发展历程,恰好说明了清入关的必然性,展示其不可逆转的前进势头。多尔衮、范文程等战略决策人物乘时进关,实在是清朝的一大幸运,从而彻底实践了皇太极的政治理想。    
    促成清朝大功告成,除了它自身的实力强大和正确的策略,还有两个人物不可忽视,这就是李自成和吴三桂。李自成进北京后,没有迅速制定渡江南下、规取江南半壁江山的计划,也忽视了关外清政权的存在,而对于山海关的防御则处以轻率,没有予以重视。确如大量史料所载,李自成住进皇宫,忙于准备即位,自享其乐;他的数十万军队驻于城内,很快纪律败坏,骚扰和劫掠民家,污辱妇女的事日见严重,闹得满城人心惶惶。详见《甲申核真略》、《流寇志》、《甲申纪事》、《明季北略》等书。更严重的是,李自成实行“追赃派饷”的政策。京中凡属原明大小官员几乎都被抓捕,逼迫交出家私所藏钱物,以充军饷。如不交,就以严刑拷打,直至交出为止。交少了也不行,不足数即以其命相抵。其中,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无例外地被拷掠,家被抄,连吴三桂心爱的美妾陈圆圆也遭掠,被刘宗敏据为己有,后送给李自成,留在身边,为其歌舞。同时,他又以优厚的条件招三桂投降,许以封爵之赏。三桂在进退失据,孤守山海关的情况下,被迫同意投降,想换回农民军对父母一家的优待。不料,他率部在赴北京接受李自成爵位的途中,忽得父母被拘、被拷掠。尤其是爱妾陈圆圆被占的消息,勃然大怒,率军重返山海关,发誓与李自成势不两立,加紧组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