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康乾盛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策妄阿拉布坦派往西藏的军队只有6000人。因疾病、饿毙的达千余人,剩下不过4000余人。除拉萨等三个要地分驻千人或千余人的兵力,其余分驻各处,每处不过几十人。裹挟藏军不少,一则战斗力本来就弱,加之受准噶尔压榨,军心不稳,清军一到,不是溃散,就是投降。策妄以如此轻薄的兵力与近十万的清军相对抗,简直是以卵击石!清军进藏的最大困难就是路远而极其艰险,运粮饷相当艰难,更兼自然条件十分险恶,吃尽了千辛万苦,付出了重大牺牲。至于策妄的叛军并没给清军造成多大的困难,所遇战斗,规模不大,对于英勇善战的八旗军队来说,是不难攻打的。清军的胜利是必然的。策妄侵藏,陷西藏于灾难,人心已失,其失败也是必然的。    
    在清军收复西藏后,万余清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清圣祖实录》,卷289,17页。,盛况空前,据报:达赖所经过雷东喷多等处,众喇嘛与百姓“罔不踊跃欢欣,男女老幼,襁负来迎,见我大兵,群拥环绕,鼓奏各种乐器,合掌跪云:自准噶尔贼兵,占据土伯特地方(即西藏)以来,父子离散,夫妇离别,掳掠诸物,以至冻馁,种种扰害,难以尽述,以为此生不能再见天日。今圣主遣师击败贼兵,拯救土伯特人众,我等得脱患难,仍前永享升平乐业之福。……纷纷叩陈,出于至诚。”《清圣祖实录》,卷291,4页。这些赞美,大抵反映了西藏众喇嘛与百姓的真实心情。    
    六世达赖恢复了应有的地位,西藏又有了自己的宗教领袖,局势迅速稳定下来。为防止再生事变,朝廷将拉藏汗所立的达赖益西嘉措发回北京。《清圣祖实录》,卷289,17页。    
    清军将准噶尔叛军驱逐出藏,意义十分重大而影响深远。此一行动,不仅保持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分裂,而且纳入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使之成为中国领土主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收复西藏后,圣祖及时地做出了正确的总结。他说:“前遣大兵进藏,议政大臣及九卿等,俱称:藏地遥远,路途险恶,且有瘴气,不能遽至,宜固守边疆。朕以准噶尔人等,见今占取藏地,骚扰土伯特、唐古特人民;再吐鲁番之人皆近云南、四川一带边境居住,若将吐鲁番侵取,又鼓动土伯特、唐古特人众,侵犯青海,彼时既难于应援,亦且不能取藏,朕决意独断,著靖逆将军富宁安、振武将军傅尔丹、征西将军祁里德,管领两路官兵,前往策妄阿拉布坦边境惊扰袭击。又遣定西将军噶尔弼,领云南、四川满汉官兵,由拉里前进;平逆将军延信领西路官兵(即中路),由青海前进,又遣大将军(允)总领大兵驻扎穆(木)鲁斯乌苏,调遣官兵,办理粮饷。伊等俱各奋励……”始获大功告成。《清圣祖实录》,卷289,17~18页。    
    圣祖不愧为时代的伟大人物。他远见卓识,超凡脱俗,英明决策,坚决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完整。如属庸人执政,迁就诸臣的畏难和短见,放弃西藏,其结果,不惟西藏割裂出去,就连准噶尔所据有的领地——新疆、青海也无法保全。至雍正、乾隆前期,准噶尔继续为乱,就是明证。质言之,没有这次驱准保藏的胜利,也就没有后来雍乾两朝对准噶尔的最后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圣祖对西藏的用兵实属开创,把西藏带入到由他开创的“盛世”时代,即西藏与国家命运一体的新阶段。    
    以上,仅就此次军事行动的后果而言的。战后,朝廷对西藏初步建立的直接的行政管辖制度,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也具有开创的意义。首先,派驻军队。据抚远大将军允的提请,在拉萨留驻扎萨克蒙古兵500人、额驸阿宝所部500人、察哈尔兵500人、云南兵300人、四川兵1200人,共3000人。后调整,总数为3500人,委任策旺诺尔布总统管辖。其次,向忠诚于清朝的当地重要人物授予职衔,他们是:罕布地方的第巴阿尔布巴、阿里地方的第巴康济鼐授为贝子,授第巴隆布奈为辅国公。《清圣祖实录》,卷291,11~12页。把西藏上层人物纳入到朝廷命官的序列,加速了西藏与中央的一体化进程。在此之前,西藏由第巴掌管全藏政务,易形成专权擅政的局面。而今,朝廷采取分权分治而一统于中央的做法:命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地区,颇罗鼐以抗击准噶尔的军功,封为扎萨克一等台吉,命掌后藏地区。《圣武记》,卷5,《国朝抚绥西藏记上》,参见《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初步改善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建置体制,直接置于中央的严格控制之下。这一体制,在雍乾两朝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进而完善。而圣祖首开创制之功,功在中国大一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    
    康熙朝驱准保藏,是为“盛世”高奏的一曲凯歌,换言之,它把“盛世”的光辉辐射到中国遥远的西南边陲,再次表明圣祖开创的“盛世”所达到的时代高度和广度,实为“古未有也”《清圣祖实录》,卷290,16页。。    
    准噶尔的问题,在康熙朝两度掀起了巨大波澜,皆得以平息,但只是暂告一段。圣祖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了他应负有的历史使命,无愧于时代与历史的委托,其未竟之业,对准噶尔问题的最后解决,则留给了他的后继者——雍正和乾隆来完成。他们续写的历史新篇章,将在后面给予评述。


第五部分雍正承前启后(1)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圣祖在他的寝宫,安然地闭上了双眼,溘然长逝。享年69岁。    
    他留下一份长篇“遗诏”,历数他一生的业绩和追求,这就是:“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他“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该(概)括耶!”这几段自评的话,可以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计算自黄帝甲子,迄至他之终,共4350余年,历301帝,如他“在位之久者甚少”。《尚书·洪范》所载人有“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他皆占全,论寿已到天年始终,而“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因此,“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清圣祖实录》,卷300,7~11页。    
    在我们看来,圣祖在半个多世纪里以其毕生的精力,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他创造了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奇迹。他把封建政治及其治国之道发挥到了极致;作为帝王,他的品德修养达到高度境界,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学贯古今,兼及西方,超越前人,而集历代明君之大成,堪为帝王之典范。圣祖的“遗诏”,不事夸矜地看待自己的一生,死而无憾,身后亦无可疑虑之事,却是愉快地告别人生,回到“天国”去了。    
    按照他的遗嘱,“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清圣祖实录》,卷300,11页。    
    这位新皇帝,就是清世宗,因其年号又习称雍正皇帝。    
    他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日,排行第四。其父圣祖去世时,他已是45岁的中年人。在人生中,这个年龄,是最佳时期。他之得位,为圣祖生前亲口指定。他即位后所有作为,都证明圣祖对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圣祖生前选定皇太子反反复复,几度废立,晚年为此伤透了脑筋,毕竟在离世前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史学界批评圣祖晚年在选任“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当。此言亦过。圣祖有子35人,他在位年久,诸皇子都已长大成人,进入青年或中年,为长的一些皇子无不窥视皇位,其斗争很激烈;他们的老师、内外亲属、心腹重臣都或多或少介入对未来皇位的明争暗斗。圣祖处于包围之中,经受各种阴谋诡计甚至圈套的诱惑。他对皇太子废立不定,实则也多少反映了受这种诱惑的影响而陷入迷茫之中。当然,主要的还是出于极端慎重,必把他开创的事业交给他所信赖的人。圣祖生前,有一次,曾对诸大臣说:“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做主,令尔等永享太平。”《清世宗实录》,卷1,3页。他发现指定的“接班人”——皇太子不足担当大事,便不惜废掉!他用意深远,难免反反复复,废立不定,这其中的苦衷,我们应当给予理解。最后,他终于选定了第四子胤禛。历史已经证明,胤禛没有辜负乃父的重托,他全面继承了乃父的未竟事业,乘其余烈,把世祖——圣祖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胤禛就是“一坚固可托之人”。这足以使圣祖在天之灵感到欣慰。    
    史学界长期争论雍正“夺嫡”之说,闹得沸沸扬扬,迄今,尚未平息。其实,这并不重要。对于史家来说,只能接受历史给予的既成事实,并从事实中引出应有的结论。我们评价雍正及其事业,不是看他是否“夺嫡”,得位光明正大与否,而是看他一生的行状、品行、才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究竟起到何种作用,包括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一个新皇帝之得位,既有其必然性,也带有许多不确定的或者是“神秘”的偶然性。老皇帝的一念之差,或许会铸成无法挽回的大错,如秦始皇本立长子扶苏,却被赵高阴谋篡改,把皇位给了胡亥,未几,仅传二世而亡,如隋文帝废长子杨勇,而错立荒淫无耻的杨广(炀帝),闹得国破家亡。不管用何种手段,合法的,非法的,得到其位,一度主宰中国,这都是无法更改的历史事实。我们一味纠缠在得位是否合法这个问题上,不见得明智。况且皇位的继承,虽关系“国本”,毕竟是皇室自家的事,别人如当朝诸臣可以提出种种建议,甚至抗争,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位的皇帝说了算。今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