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迫性行为
受制于幻想和梦想的时候,强迫性思维便会应运而生。患有强迫症的人缺乏安全感,惶恐不安,甚至处于失控状态。他们会对某件事反复考虑,试图弄清楚此事的来龙去脉,以便从内心深处接受目前承受的痛苦,或者确保未来安全无虞。这些人不愿承认自己已经失控,反而借助某些重复的行为和做法来制造出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然而,他们却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些重复性行为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而且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快,这些行为就会变成强迫性行为,夺走此人的自由。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几乎没有自由、自愿或者快乐可言。此外,这种所谓的安全感并不能持久,基于人为的、不真实的安全感十分脆弱。一旦某个老做法没有进行,或者某个行为没有完成,危机感便会重新出现,人们就会感觉安全再次受到威胁,重新陷入失控状态。
强迫性的重复思维、行为和幻想并没有积极地帮我们收集事实,看清事实,却似乎在保护我们免受痛苦,它们似乎提供了一种获得平衡或者重获自我价值感的方法。不仅强迫症患者如此,泛言之,我们所有人都是这样。所有人都想通过各种幻想、老习惯、老做法和不愿放手这种自动的思维方式达到控制恐惧的目的。尽管这些幻想、观念、习惯和强迫性行为看似能够给人慰藉,但实际上背后指使它们的正是恐惧,同时它们也在为恐惧推波助澜。我们越沉溺其中,现实就越可怕,而我们也就越无力进入现实世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对于这种困境,我们有许多处理方法,有许多适用的良药。第一种方法是:
只管去做:采取行动
“望洋兴叹而不乘风破浪者,必不能穿越大洋。”
——泰戈尔
说来奇怪,其实治疗幻想和强迫性思维依赖症的良药非常简单,那就是:只管去做——采取行动。站起来,走出去,融入生活,只管去做些事情。无论你感觉如何,只管迈出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在这个过程中,恐惧会竭力阻止你,让你再等等,再考虑考虑,掩饰一会儿,做好准备,推迟片刻,确保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之后再行动。当然,事实是:条件永远不会完全具备,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恐惧对你说你还没准备好,警告你要小心谨慎,否则会摔跟斗,当众出丑。
对恐惧说:摔跟斗,犯错误,当众出丑又怎样?没关系的。跟活死人的生活相比,这根本算不得什么。谁能为所有事都做好准备?如果我们非要等到时机成熟,将会永远囚禁于幻想之中,什么事都做不成。
采取行动,我们才能准备妥当。
找一件你拿不准要不要做的事,现在就开始付诸行动。停下手边的其他事,别再三思,只管去做。一旦开始行动,接下来的步骤便会简单许多,我们也会逐渐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只要采取行动,我们便会从中发现、了解、挖掘自己巨大的潜力。我们了解了自己选择的结果,便可以进行新的选择。成功和失败有何不同?如果终日害怕失败,便会完全处于恐惧的魔爪之中。一位大师曾经这样说:
“生活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
——道元禅师
错误是朋友
还有一剂药也很有效。错误本身无可厚非,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不跌倒就无法站起来,小孩子如果总是害怕摔倒就永远学不会走路。跌倒了再爬起来其实非常正常。同样,采取行动,从中学习,强健肌肉,继续前进也极其正常。如果总是害怕失败或者犯错,我们就永远无法进步。实际上,犯错也是件好事,说明我们已经冒险了,已经开始与恐惧抗争,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战胜了恐惧。
你要明白:
只要你做了战胜恐惧的事,只要你反抗了这个恃强凌弱的家伙,只要你敢于冒险,直面恐惧,并采取行动,你就是胜者。行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削弱了恐惧对我们的控制。
如果跌倒了一百次,这就意味着我们胜利了一百次,直面恐惧一百次,经过了不屈不挠的努力,又勇敢地站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变得越来越坚强,同时也削弱了恐惧的力量。我们已经重新发现了真实的自己——绝对比恐惧更加强大。
想一下:
你犯错跌倒的经历,仔细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描述一下发生了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你没有学到什么。同时也写下来你“认为”应该发生什么。难道这就是你认为此事失败的原因吗?因为结果不在你的预料之中?因为你觉得痛苦?是谁说这是个错误?如果结果是另一种情形,是不是就没关系呢?
一个错误之所以是错误,纯粹是我们自己的判断。但实际上,那只是发生了某件事,出现了某种结果而已。为什么称之为错误呢?难道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生活的所有方面?谁又能做到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意思的是,每个人都害怕犯错,认为自己无论何时都必须完美。这些想法其实是恐惧之言,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幻想中。对于这些愚蠢的谎言,我们应该置之不理。如果真的犯了什么错误,也不必害怕,要坦然接受。
犯错怎么了?
再想一想:
犯错怎么了?将你犯错的经历都写下来,谁在乎呢?发生了什么呢?那是世界末日吗?你从错误中汲取了什么教训?将你正确的时候也写下来,那时又发生了什么?你的生活有任何改善吗?
现在,请你写出五种可能犯错的方式,再写出五种可能正确的方式,你确定吗?是谁这样说的?你想一辈子都生活在害怕犯错的恐惧中吗?
害怕犯错、永远追求正确的做法会把自己和别人一起逼疯。如果我们认为某人犯了错误,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其拒之千里;或者,如果我们认为某人比自己更正确,就会觉得不平衡。无论我们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都只能证明一点:我们非常糟糕,一无是处。
以这种方式生活,我们就深深地陷入了海市蜃楼的怪圈。海市蜃楼不仅出现在沙漠里,同样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走在沙漠之中,我们会看到前面有一个虚幻的湖泊,看起来跟真的一样。但实际上,那泊湖水只是口渴造成的幻觉。我们以为它是真的,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喝水;但是,跑得越近,湖泊就离得越远。湖水似乎只有咫尺之遥,于是我们在酷热的沙漠中愈加奋勇地奔跑,越来越渴,愈加渴望喝到湖水。然而,近在咫尺的这个海市蜃楼(任何海市蜃楼)永远都无法缓解我们的口渴。渴望完美、永远正确、永不犯错也仅仅是个海市蜃楼。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让我们几近疯狂,却从未让我们得到智慧,体味完满。
只有看清海市蜃楼的本来面目,明白它并不存在,只是我们的幻觉,才能打破那种可怕的恶性模式。追求完美、担心犯错的观念也是一样的道理。生活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生活就是行动、反思、再行动的持续过程。重要的是,要敢于全身心地投入,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尽量关注现实,去看,去听,去感觉,然后作出回应。首先,你要全力以赴地采取行动,剩下的就不单纯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因为你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后果。
不要担心行为的后果
当我们说“只管去做”的时候,意思是说,不要关注行为的后果,忘掉结果,关注行为本身。为了做而做,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送给别人礼物的时候,不要暗自希望对方感谢你、回赠给你礼物或者恩惠。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是“只管去做”了,而是另有企图。怀着某种企图做事往往会造成一种失衡状态,因为我们的一半注意力都集中在回报上面。如果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有些人便会忿忿不平、怀恨在心。这时候,我们的礼物就丧失了其真正的价值,而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操纵形式。
约会的时候,不要坐在那里心不在焉,脑海里想着自己有没有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说话是否得体,他觉得你漂不漂亮,或者他是否会再打电话给你。你应该做的就是去赴约,真的在那儿,跟另一个人在一起,把所有精力集中在这个人身上,认真倾听,适时回答。享受这段时光,多多了解这个人,但不要抱有任何期待。
期待会诱发对失望的恐惧。为了得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我们不知不觉就被分裂成了两半,其中一半无时无刻不在审视另一半的表现,判断我们是否得到了想要的结果。此时,我们就显得心不在焉、六神无主。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把别人当作了一件满足自己需求的物体。当然,我们也可能成为自己的物体,随意摆布。如此看来,我们变得垂头丧气还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吗?我们甚至可能会连自己都害怕。
如果生活在期待的世界中,我们根本不可能时刻了解真正需要或正在发生的事。了解事情的发展,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激动啊!然而,大多数人却并未如此,相反,我们任由幻想和内心渴望的摆布。
停下来:
专注于你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人以及真正发生的事情。别再关注你的内心世界,全神贯注于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
如果你是独自一人,不妨认真聆听你听到的,观察你看到的,感受轻拂面庞的微风,注意身体的感觉和姿势。此时此刻,你在做什么?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如果你在切菜准备做饭,那就专注于切菜的每个动作;如果你在读报,就放下报纸,注意一下卖报人,街上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以及正在进行的一切。
如果你跟别人在一起,就要真的在那儿,不要有任何期待。让每一刻都自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