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他是一个不错的篮球运动员,他间或会同学生们一起打半场篮球。课余的时候,更是和学生“混在”一起,大家的关系绝对是一团和气,甚至不让人觉得他是严厉的法学教授,而是他们的朋友,正是在与学生们的闲谈中,他成了他的学生的政治启蒙老师,这也正是他的强项。可以说,政治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天才也只有在政治上才可以发挥的得淋漓尽致,就像不少从青少年时代就认识他的人所说,“比尔天生就是当总统的料”。
他对阿肯色州和美国政治生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种热情影响了他的学生,激发他们参加公职的兴趣。其中,鲁瑟·马丁后来当选为阿肯色州参议员,在州立法机构任职。戴维·马休斯后来则当选为阿肯色州的众议员。
不过,克林顿并没有信守他的诺言,不在教学的时候去参与政治角逐,像他这种对政治十分敏感的人,怎么会放弃掉每一个竞争的机会呢?
1974年,年仅27岁的克林顿刚刚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6个月,就抓住了一次竞选的机会。他决定一试身手,参加国会参议员的竞选,对手是著名的共和党约翰·哈默施密特,当时,哈默施密特担任第三国会选区议员。克林顿清楚此次竞选必将十分艰苦。克林顿说:“……我没有打算这么快就进入政界,我需要生活,人生何必匆匆?再说我喜欢费耶特维尔,喜欢阿肯色大学的生活。”他不敢保证竞选一定可以取得胜利,所以就与阿肯色法学院达成协议,他不准备辞去职务,但学院只需按实际授课时数支付工资。克林顿大概在一开始便知道这次初试牛刀的选择胜利的希望不大,所以给自己留下了可进可退的后路。
哈默施密特1966年当选第三国会选区的议员,其选民分布很广,从人口稠密的罗杰斯、斯普林带尔、费耶特维尔地区,一直到边境城市史密斯堡;从这里再往东,通过民主党的堡垒约翰逊县,然后到波普县的拉赛尔维尔。这个选区占阿肯色州面积的1/4,其中包括克林顿的故乡温泉城。哈默施密特是来自中部靠北面的边境城市哈里森市的富有商人,素有爱护“普通老百姓”的美名。选区内的居民,只要在联邦官僚机构遇到麻烦,都可以向其办公室求援。通常,他们的问题也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此外,哈默施密特与本选区内有影响的企业关系密切,大部分人认为他不可战胜。事实上的确如此,自1966年当选以来,他一直连选连任,从未遇到过对手。
没有什么名望的克林顿兴致勃勃地投入了竞选,他的许多朋友和同事都为他助阵。戴维·马休斯在报纸上看到了克林顿的政治宣言,马上赶到他在法学院的办公室,主动要求在竞选中助他一臂之力。最终,马休斯当上了克林顿的司机。常和他一起外出进行竞选活动。他在阿肯色大学的教授朋友安·雷恩沃特·亨利,一位民主党政治活动积极分子,和她的丈夫莫里斯·亨利一起热情地参与了克林顿的竞选活动。他们四处筹措资金,打电话联系,尽心竭力地为竞选工作服务。
他的竞选还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其中有些人还没有获得选举权。在拉马尔中学,拉宾·罗宾逊在她的老师中为克林顿拉选票。拉宾的母亲在当地政府的办公室里工作,他们整个家庭都支持克林顿。拉宾虽然没有资格为她崇拜的偶像投一张票,但她并不因此气馁。多年以后,克林顿仍然对这个坚定的支持者印象深刻,并把她称为“顽强的拉宾”。
这般年轻的法学院教授参加竞选,自然也引起了当时的新闻媒介的关注。费耶特维尔当地一家叫《葡萄藤》的报纸,派出了一名记者跟踪采访克林顿。这名记者叫迈克尔·加斯佩尼,他写道:“我同工作人员在一起呆了一会儿,发现工作人员的干劲和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很年轻,大多数是妇女,都是些校园里的政治活动分子、社团活动分子和好事分子,他们使我想起1968年为尤金·麦卡锡卖命的志愿人员。就是这样一批人跑到中学橄榄球比赛场上,站在雨中散发竞选传单。”“这些工作人员都染上了竞选活动狂热病。这些竞选志愿工作人员极不愿意谈论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用压低的调子不停地嘟囔着竞选人的名字,‘比尔认为……’,‘比尔觉得……’‘比尔如何如何……’”
哈默施密特是尼克松的忠实追随者。由于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被弹劾,克林顿认为哈默施密特大势已去。在这种背景下,克林顿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是,哈默施密特根本不把这位初出茅庐的小字辈放在眼里,他呆在华盛顿,迟迟不回阿肯色竞选。克林顿却东奔西走,竭力与选区内尽可能多的选民亲自见面。小石城《阿肯色民主报》的一名记者报道说:“有一回,克林顿大约有20分钟的时间,可以从史密斯堡赶到拉瓦卡,两地大约相距20英里。他在红灯前停下来的时候,发现有些人正在修理下水道。克林顿说:‘这里有10票。’他一面跳下汽车,去找他们谈话。”
这正是他在乔治敦大学竞选失利后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他知道自己还是个无名小卒,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际接触与潜在的选民建立联系。克林顿还针对哈默施密特的轻敌和选民关心的问题,猛烈抨击哈默施密特不关心民众疾苦,逐渐得到选民的支持。
哈默施密特此时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他的顾问们强烈要求他回到阿肯色州。他攻击克林顿歪曲他的投票记录,他说民主党提名这个27岁的候选人“不成熟”,还指责克林顿信奉一种“激进的左派哲学”。甚至抨击克林顿1972年为麦戈文竞选效劳,并且说他的竞选经费都是“劳工血汗钱”。
克林顿采取了相同的方式,但他更把哈默施密特和尼克松的复杂关系作为攻击他的重要证据。针对哈默施密特支持尼克松政府,他指出:“任何在国会里支持过尼克松政策的人,任何想掩盖‘水门事件’的人,都不配代表这个选区。”克林顿一面回击对手,一面倡导一个更有责任感、更有效率的国会。作出保证要使众议院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全力以赴,解决问题。他提出的一些计划也得到了响应。
克林顿毫不畏惧地批评尼克松。他说道:“在我看来,事情很清楚,尼克松应当辞职,这样国家才可免受弹劾和罢免总统的痛苦。”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宣布正式辞职。这里面有着希拉里的部分功劳。四十多名参与调查的律师中,希拉里是其中之一。
第四章 初涉政坛一、执教阿肯色(3)
9月13日,在温泉城举行的阿肯色州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克林顿发表讲话,措辞强硬地反对这一事态的发展,并阐明了自己对此事的原则立场。这种原则立场是他以后政治生涯的前奏。他说:
朋友们,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能为人民做些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人民通过努力所取得的繁荣和稳定还给人民?怎样才能恢复人民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信念?
我们应当回到我国民主政体的根基,即人民中去,政治家该做什么事情,人民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知道,人的意志薄弱,易受引诱,人不知感恩,不信天国,所以在任何法律体系中,司法体系必须宽严并济,恩威并施。但是人们应当记住,即使对亲朋至友也不能一味宽容,而必须严厉审判,依法惩处。
我们对外国慷慨解囊,但我们知道外国朋友是无法用金钱收买的。我们必须先满足美国的需要。施舍先至亲友。
我们并不要求联邦政府放弃保护国家安全,提高本身福利的努力,但是我们确实要求削减挥霍浪费的开支和膨胀的官僚机构。政府官员扰乱了我们的生活,却没有增加公益。
总之,用斯科特县巡回队的一位朋友的话来说:“人民需要促进派,不是拖后腿的人。”
我党今天聚会的目的固然是要恢复正义和公平,不仅限于法庭和市政大厅,同时必须把正义和公平送回农场、工厂、街道、商店、家庭和所有美国人心中。
我们所喜欢的好好政府常常被人利用来达到个人和自私的目的。谁滥用职权,谁就是忘记人民。
今天我们必须慎重重新考虑,共同商议,明天我们要化意志为行动,实现拨乱反正的大业。
克林顿的讲演总是那样慷慨激昂,颇能打动人心。在拉塞尔维尔的一次集会上,他的讲演唤醒了几百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听众的热情。那天晚上,全州候选人和选区候选人全都被请去讲话,每人3分钟。其中有美国参议员罗伯特·伯德,他是代表参议员富布赖特讲话的。但他的讲话像其他人的一样,根本没在听众中引起什么反应,出乎意料的是,那个晚上最后一个出场的比尔·克林顿让大家着了迷。参议员戴维·普赖尔也在场,他说:“听众坐不住了,都准备回家。已经是10点钟了。他站了起来,用漂亮的3分钟的竞选演说马上使好几百听众着了迷。人们都站了起来。
在选举进行的当天晚上,哈默施密特才真正感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的威力,他真的给吓坏了。选票计算完后,克林顿获得48。5%的选票,哈默施密特获得51。5%的选票,哈默施密特以极微弱优势险胜。他不得不对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教授另眼相看了。尽管比尔·克林顿的首次努力失败了,但他在全州,乃至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却大大提高了,无疑,这次竞选为他今后的一次又一次竞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举结束后,《阿肯色日报》报道,比尔·克林顿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法学院年轻教授”已经赢得了名声。他在21个县中的13个县中取胜,会见过10万选民,还在第三选区有影响的民主党中,结识了几十个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