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关于台湾问题:1994年4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关系《授权法》,公然声称要帮助台湾提高国际地位。更为严重的是,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严重警告,允许李登辉1995年6月访美,这是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倒退。此举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基础,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第六章 锐意改革三、对华政策(2)
如何评价克林顿对华政策?
《联合早报》特约谭中2000年5月2日
尽管美国这些年来对中国采取两手政策,作者认为,克林顿在任7年内对中美关系是尽了很大努力,特别是他能挡住国会反华势力的攻击,建立了中美的伙伴关系和达成中国加入世贸的协定,以此“亲华”的政绩,他在卸任之后,将能成为中国的朋友。
“文武之道,一弛一张。”这是毛泽东生前喜欢重复的一句古训。他还把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形容为“以革命的两手回敬反革命的两手”。在当代的国际形势中,水平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不走单行线的。正是因为他们玩弄高水平的“两面手法”才有国际事务中的扑朔迷离。
克林顿政权最近做出的一年一度对台湾的军火出售既想成全台湾,又要照顾北京当局的敏感性的决定,有人觉得是“两面不讨好”。我们如果辩证地看,台湾的不满就等于北京满意,而北京的不满就会是台湾的高兴。这个“两面不讨好”其实是高明得很。
另外还有克林顿政权最近故意作势,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6届会上提出审议“中国人权状况”却遭到反对而没有成功,也是一着高招。
克林顿之所以要这样做,加上他决定卖给台湾一批新式反导弹、反坦克装备(却拒不售给“神盾”战舰),看起来好像是讨伐北京“专制”,加强台湾的对付大陆进攻的防御力量,实际上都是为了让他在今后几个月中大力促使美国国会批准中美两国去年底签署的贸易协定而给予中国“永久性的正常贸易关系”扫除障碍。他美化了中美关系,又免了“讨好”、“屈就”中国,无视中国“人权记录”之嫌,真是妙不可言。克林顿这样做,为了使“克林顿遗产”内容丰富,也能在史书上赢得一个“亲华”总统的美名。
享受“红地毯”待遇
历史上有这一美名的美国总统要算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4人。美国人都知道中国人是讲义气的,对北京来说,“一次成了朋友就永远是朋友”。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在退出白宫以后的岁月里,永远享受着中国给予的“红地毯”(最高贵宾)待遇。
中国对尼克松的友谊出于他在1972年冲破重重障碍而和北京政府握手言好,中国对卡特的友谊出于他在1978年冬正式承认北京是惟一代表中国的政权,中国对里根的友谊出于他把中国当做战略伙伴,向中国转让高新技术。布什是美国最早的驻华使节,早就与中国领导人熟识。里根总统任内,他是副总统,对里根的“亲华”政策起过一定影响。他就任总统后,使中美关系进入高潮。不幸1989年发生“六四”,美国舆论沉浸在“反华”浪潮之中,布什的“亲华”在他1992年总统竞选中受到克林顿的大肆攻击,也可能构成他败选的原因之一。
开创中美合作
克林顿是否能成为历史上第5位“亲华”的美国总统呢?我想是肯定的。刚才谈到了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时是以一位敢于批评中国“违反人权”的形象(当然还有其他形象)而击败了布什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有“反华”的成见,而是投当时的世人所好。他的两届总统的七年多以来却积极冲出“反华”、“反人权”的烟雾而把美中关系建立在既务实,又有远见的良性循环上。实际上,中美在政治、经济上的交流、合作在克林顿任内更超过布什时代,还创造了“美中积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名词。克林顿如果能在卸任之前使国会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性的正常贸易关系”,那就会功德圆满,开创出一个中美之间的崭新的合作、共处局面,将会是人类历史上一件特号大事。
“克林顿遗产”的光辉在于经济上的成就,而美中贸易的巨大发展却是这一成就的不可分裂的组成部分。克林顿就职前的1992年,美中贸易额是332亿美元,到1998年增加到855亿,到他离任时将接近1000亿,这是多么惊人的发展呀!他如果能使中国在今年顺利“入世”同时享有与美国的“永久性的正常贸易关系”,估计美中贸易更会是如虎添翼,中美之间互相依靠的程度就更进一步,美国“反华”的气焰嚣张也会大为收敛的。换句话说,克林顿抓经贸而不压制“反华”气焰嚣张的策略是起着促进“亲华”效应的。
很少开口冲撞中国
克林顿在今后7个月中要跑到他设想的终点还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也需要中国政府和海外华裔很好地配合。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有许多互相冲撞的利益与立场、观点。中国由于本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影响,力量日益增长,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冲撞的焦点之一。克林顿作为美国的总统也不得不站在超然的高度而不致被人看成偏袒北京。我们翻开过去的记录,以上提到的美国4位“亲华”总统也有时说些能使中国听起来觉得“不友好”的话。倒是克林顿当了白宫主人后在这方面却还没有说过什么能被中国年轻“说不”派引为“反华”把柄的。
克林顿政权的对华政策的开明而有远见的一面已经在3月19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美国(专管东亚及亚太地区的)助理国务卿陆士达写的《寻求一个强大和稳定的中国》一文中总结出来。文章阐明“美国的对华战略是将中国纳入(东亚)地区与全球的结构,帮助它按照通行的国际准则,和平地参与合作与竞争”。文中认为中国是否稳定会影响亚太地区的未来和美国的和平与繁荣。文章还和克林顿总统最近在白宫和一小群美国官员、公众领袖和企业家商谈“新经济”时所说的中国上网人数近几年来的猛增(今年预计将超过2000万)口径一致。文章结尾时,还重申了克林顿经常谈到的观点:“一个贫穷、软弱和不稳定的中国对美国利益的威胁要比一个强大、稳定的中国对美国利益的威胁大得多。”
克林顿政权的对华政策还要通过最后一关,这就是台海局势凶吉未卜。在他的任内,台湾问题已经被李登辉再三折腾,如今台湾又选出了连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没意料到的高喊“台独万万岁”的新总统陈水扁,以致使大陆摩拳擦掌、严阵以待,克林顿的如意算盘遇上了节外生枝。不过,克林顿是有名的“和事佬”。估计他个人的魅力与手下人的努力能制止台湾海峡在年底之内出现惊涛骇浪。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克林顿主义”就翻船了。让我们等着瞧罢。
1998年6月25日—7月3日,克林顿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举行正式会谈,双方就南亚问题、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和杀伤人员地雷问题发表了3个联合声明。克林顿总统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恪守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并公开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第七章 中期选举一、白水门案(1)
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争取连任委员会首席安全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总部办公室进行窃听活动,当场被警方逮捕。结果证明他们是为共和党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工作的。听到这个消息,尼克松下令掩盖事实。在幕后一方面设法让联邦调查局停止调查此事,一方面贿赂被捕者,要他们服罪并保持沉默,从而把这件事的真相暂时掩盖起来。11月7日,尼克松在竞选连任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
1973年3月,一名被告为了免于被判长期监禁,供认了有人对他施加政治压力,使他在审讯中作了伪证,于是掩盖的堤坝被一大批新揭露出来的材料的狂流冲塌了。尼克松不得不宣布由司法部负责调查水门事件,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决定把听证会用电视向全国公众转播,使水门事件在公众中激起了更大的政治波澜。迫于形势,尼克松总统在8月8日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
美国人爱用“某某门”,来表示一桩危机事件的严重性。例如,“水门事件”惹得尼克松总统下台,“白水门事件”让克林顿夫妇背上以权谋私的名声等。一切都要从尼克松的“水门事件”说起,自从“水门事件”以后,美国人便习惯把政府丑闻事件以“门”来命名。著名的例子有,“伊朗门”事件、“白水门”事件,甚至有把克林顿性丑闻戏称为“拉链门”的。不过,当前最有名的是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的“伊拉克门”。回头看看克林顿在任期间钻进的各种“门”。
1993年5月19日,克林顿上台不久以后,就冒出一个“旅行门”来,又被称为“后勤门”。
在白宫有一个旅行办公室,专门负责总统出访期间随行人员的各种旅行安排,这是事务性的非常繁杂的工作。他们要和大量的商业性机构打交道,过于琐碎的安排细节使他们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都自己去联系,所以,他们就把一些业务包给一些商业性的服务公司去做。
白宫旅行办公室是与政治政党毫无关系的事务性机构,在白宫换主人的时候,往往是不动人马的。不论是哪一党当政,他们还是做着同样的工作,为轮番上台的总统安排旅行事宜,所以,他们都是白宫的老雇员了。其中甚至有的人在肯尼迪总统的时代就已经开始在这里工作。但是,在克林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