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群体心理教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瞄一眼就懂,于是不下工夫,功课特别差。到社会上也难得专精。
  有人说:“为学不可全恃明快,要思量到迟钝处。”真可拍案叫绝!中国画论中的“大拙便是巧处,大巧便是拙处。”不也是如出一辙吗?!
  一个人无论天生聪明或愚钝,他如果能有过人的成就,必然在“迟钝处”下过苦功。别人不去想的,他去深思;别人不屑做的,他去尝试;别人觉得办不到的,他硬去办。

孩子心中自画像
  每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一幅自画像,画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幅自画像,是按照别人是怎样看自己、怎么评价自己而不断完善的。小孩和大人一样,心里也有一幅自画像,表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有一幅好的自画像,能使人每天生活得愉快、幸福。
  孩子的自画像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里,父母和周围的大人对其所使用的语言起着很大作用。
  比如,父母训斥孩子的时候,总是说:“你小子没出息。要不是没出息,怎么会这样?”日复一日的类似语言教育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大概真的没有出息。日久天长,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悲心理。其实,孩子总是希望大家说他好。希望大家说他聪明伶俐、逗人喜欢。同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富有魅力,时间一长,也会形成孩子的自画像,孩子也会认为自己将来是一个不错的人。
  原则上,父母和他人不应该用表示本质不好的语言来训斥孩子。批评孩子,只应该批评其行为,而不是批评其人格。倘若把“没有出息”、“笨蛋、愚蠢”之类的话,改成:“你是个好孩子,乖孩子。不过,你刚才的做法是不对的。”之类的委婉温和的话语,其教育效果就不一样。孩子既不会因此而沮丧,也不会因此而毫不在乎。一旦孩子熟悉了和大人的交往方式,孩子就会处于一种容易形成良好的自画像的环境之中。所以,大人(或教育者)应该细心地运用语言,以便帮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夸奖一句胜十句
  有一位记者在小学时代,是个不折不扣的顽童。玩兴大,心挺野。一到外面,便是“不尽祸事滚滚来”;成绩单上,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如此,直落得同学恨,教师怨,家长怒。而到小学临毕业时,一次数学课上,一道题目难住了班上所有的同学,而他却不知怎的竟给答了出来。正巧数学老师又是新来的,不清楚其“历史背景”,居然在全班几十位同学面前夸起他来:“你们瞧瞧人家,多聪明!”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赞语,竟如一副灵丹妙药,彻底改变了他。从此,他逐渐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成了班上的学习“富裕户”。
  自然,一个人生活轨道的改变,竟然缘于一句也许本届无意的赞语,这说来或许带有几分偶然。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来自教师的夸奖、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成为激励他们发奋学习的动力,甚至成为学生人生道路转折的契机,这是教育者必须了解的常识。
  人们平常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往往是先考察该物品自身的质量;而人在衡量自己的价值时,似乎更看重于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常常会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对自身的审视和价值判断。成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那些他们所崇拜、尊敬,在意的人(诸如家长、老师等)的一句断语,每每会使一个孩子改变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其前程。前面提到的那位记者先生的小学经历是可以说明这一点的。
  即使是那些平日比较顽皮、学习成绩欠佳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都有着被爱、被肯定、被赞赏、被尊重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得以满足,他们身上平素所难以被人察觉的许多潜能便会奇迹般地激发出来,从而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相反,如果这种欲望屡屡受挫,或是一直受到压抑,——个人身上的种种潜能便有可能化为乌有,甚至引发悲剧性的后果。
  因此,对教师来说,说上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并非什么难事;而对于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时受惯了白眼、听惯了数落之声的孩子)而言,一声夸奖则无异于滋润心田的甘露,显得越发的珍贵。
  清代的颜元先生便是一位深请教育心理上的这种“适时夸奖”之妙的教育家。他留下的那句名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实则令我们咀嚼、体味。

钱梦龙的教育法
  一次,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某地给中学生上语文示范课。面对素不相识的学生,他笑容可掬、仪态大方地走上讲台。先出一条灯谜让学生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个人名。”此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答道;“就是老师您——钱梦龙。”钱老师笑了,他要求这位同学说明原因,当讲到“龙”和“成才”是中国有句成语“望子成龙”时,钱老师高兴地称赞了他,并祝他和在座的同学早日成才。
  一条灯谜的巧妙运用,顷刻之间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下一步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和氛围。这可谓一举多得啊!
  在这里,钱老师抓住了学生成才的心理,利用了心理学上的“幽默效应”。虽然幽默效应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指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境地时,采用一些诙谐手法,以自我解脱,度过难关,达到心理安宁。但是,幽默效应的具有多种特性,它往往以一种轻松欢快而又有严肃内容和深刻意义的笑的形式来表现。
  再如,莫斯科第3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6名中国中学生同时获得金碑,引起教育界的轰动。据说其中三名同时出自清华大学附中数学老师邵光砚门下。邵老师第一次给这些学生上课没讲课没做题,而是讲了一个幽默故事——天堂和地狱。他说:“有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去请教上帝。上帝先带他去地狱看,地狱里有一口盛满香喷喷食物的大锅,可地狱里的人都个个在挨饿,生活凄凄惨惨。虽然每人手里拿着长柄勺子,可那勺柄太长,没法送入嘴中。再去看天堂,同样的大锅,同样的食物与长柄勺,可天堂里的人们生活得快乐美满,为什么?”邵老师顿了一下,微笑细语:“他们在互相帮助!”听完老师的故事,学生们笑起来,也激动起来。从此,班级里气氛变了。教室后面黑板上天天有好题目,每个同学都争着把自己的最佳解题方案公布出来,讨论交锋,取长补短蔚然成风。
  那么,幽默效应究竟有哪些特性呢?
  第一,幽默的教育性。幽默的语言表示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和立场观点。钱老师和邵老师的话语具有这种特性。
  第二,幽默的润滑性。幽默的语言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心灵得到舒展,紧张得到解除。这主要是幽默的语言能使对方产生欢笑,而这种欢笑恰好是一种解除沉闷气氛的润滑剂和清凉剂,使师生关系圆润,顺畅。
  第三,幽默的高雅性。幽默不是轻薄和滑稽逗乐,更不是低级趣味。幽默是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显,是优美、健康的品质。教师如能运用幽默语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四,幽默的启发性。幽默能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比起直露的语言更具有启发性。
  俗话说:“美味不可多用”,运用“幽默效应”旨在提高教育艺术,绝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因此,在运用幽默时,一定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增强教育效果,为教育内容服务。

皮格马利翁效应
  彼得堡《欧罗巴导报》主编、诗人茹科夫斯基收到一篇题为《致诗友》的诗稿,作者是皇村学校15岁的中学生普希金。
  这首诗才气横溢,茹科夫斯基极为赞赏,立即加以发表,并亲自到郊外皇村学校访问了这位“少年才子。”访问回来后,他提笔给诗友维亚赛姆斯基写信,叙述了这次“愉快的拜访”,并且满怀激情地说:“这是我们诗坛的希望。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帮助这位未来的天才成长。他将来一定会超过我们所有的人的。”
  从此以后,茹科夫斯基常常独自一人或邀集几个诗人、作家一起,去探望普希金。普希金在老一辈诗人、作家的关心、指点和扶持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诗作日益成熟,在诗坛上渐渐露出了头角。
  1820年,普希金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发表。这首诗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语言朴实,形式新颖,包含了民主主义精神,对文学中的贵族传统是一个挑战。茹科夫斯基读了这部诗作,不禁喜上心头,真诚地感到,普希金的诗已经超过自己。他在送给普希金的一张照片上这样写道:“赠给胜利了的学生——失败的老师赠”
  普希金的成就,是茹科夫斯基,作为一个老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所至,即“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作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这是“罗森塔尔效应”的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罗森塔尔效应有着一个有趣的别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塞浦路斯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非常爱慕自己雕刻的一尊少女的雕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与她“交谈”,并热烈地期望她变成活人。奇迹出现了,少女雕像果真活起来,于是,国王与少女结成终身伉俪。罗森塔尔借用了这个美丽的神话,使心理学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