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群体心理教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个苹果。”再如,一位慈祥的母亲教自己3岁的孩子数数,“1234567……”孩子看着妈妈的嘴注意地附和着。多次练习以后,孩子流利地指着数“1234567……”妈妈以为孩子会数数了,高兴地说:“儿子,你真聪明。”当客人来了,妈妈把孩子介绍给客人。便说:“儿子,给叔叔数个数。”孩子流利地唱数博得了客人的赞扬。当客人伸出三个手指头问孩子;“这是几个?”孩子却摇头回答不出来了。做妈妈的也茫然了,心想:“孩子为什么不会说呢?”
  华罗庚曾经说,数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界斗争而产生的工具,教幼儿数数,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必经之路。因此,幼儿的数数必须重视。
  3岁孩子只是对实物的感知,在头脑中还没有形成物体的整体表象,也就是说还没有把数过的数看作一个整体,“数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出现了上面的现象。幼儿开始只是一个一个地数,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才能在数完物体后说出物体的总数量,这是教幼儿数数必须掌握的一个关键。
  当妈妈不辞辛苦地教孩子数数时,开始是完全的语音模仿,按照数的自然顺序,读的一个数字的音,读熟以后,就带有顺口溜的色彩了。当然小孩不能把1看成是代表一个物体的数量,把2看成是代表两个物件的数量。也就是说,幼儿还不能把数与物联系在一起,数仅仅是空洞的音,是对一串数字的音的连锁反应,所以他会说“1234567……”而不知道三个指头是数量“3”,也就是心口不一,要做到心口一致,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常规,不用奇怪。因此,我们认为,根据心理学规律,无需过早地教幼儿抽象的1、2、3、4和10以内的运算活动。父母教幼儿数数时,应以游戏的方式和儿童一起玩分、合的游戏。如有6个扣子分一堆、二堆、三堆,可分成相等的份,也可分成不相等的份,这为以后的数学打下基础。儿童建立了丰富的动作表象,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的概念及四则运算。对幼儿数数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顺口溜式的唱数和机械记忆运算,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也不能代表孩子的数学水平。
  总之,对于幼儿数数的教育,一是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材料的分与合等心理活动,让儿童建立丰富的、生动的表象;二是要在他数数时注意他的心口一致;三是还要培养儿童从逐一计算到按群计算,开始用“2”、“5”这两个数字进行练习,因为身上的手指、脚趾均为5,耳、眼、手、脚均为2。

幼儿心中的公平
  小兰兰特别爱说话,不论什么场合,嘴巴都叽里咕噜说个不停。妈妈规定:公共场合不准乱说话。如:看电影、看电视等。有一天,妈妈带兰兰去看电影,旁边有一个小朋友说话了,兰兰也非要说一句,否则就是“不公平。”别的小孩有了“洋娃娃”。小兰兰也要妈妈给自己买一个,否则也是“不公平”。在幼儿的心理中,处处体现着“公平”的心理追求。
  追求“公平”这是一种合理的需要。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有利于孩子完美或新型人格的形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心中的“公平”与“不公平”并不一定合情合理、不偏不袒的,而是变了形的“公平”与“不公平”。
  幼儿心中的“公平”与“不公平”,主要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这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关。幼儿的自我意识产生以后不仅“我”与“他”有了明确的界限,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部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随着孩子自尊自爱的发展,幼儿要求“公平”,追求“公平”的心理会急速发展。据心理学研究,3~4岁的幼儿追求“公平”的心理最为强烈。一是追求成人的承认。孩子自我意识产生后,觉得自己长大了,已具备了成人要求的某些能力,所以需要父母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还有一方面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为了使自己能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孩子也希望别人公平地对待自己。所以孩子在与父母及社会的交往中,总是把公平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但他们的行为又是以情绪为核心的,而他们的情绪又无时不体现出自己需求是否满足。所以幼儿的“公平”总是离不开“自我”这一局限。
  由于幼儿的公平的自我性,促使“公平”与“不公平”的内涵变形。认为凡是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事,就是公平,否则就“不公平”。别人有的,自己必须有,而且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多,有时他们为了公平,往往会置道德、理智而不顾。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本小人书,妈妈先让杰克看,吉姆病了,躺在床上,杰克看了以后,妈妈就读给吉姆听,过了一会儿,杰克轻轻抓住了妈妈的手,意思是该结束了,妈妈制止杰克这样做,杰克却委曲地说:“他已经听了半天了。”妈妈说:“他不是生病了吗?我读给他听,你不愿意,可以出去玩!”可杰克却发狠地说:“我要把你的书拿走!”杰克和吉姆都是3~4岁的孩子,他们为了公平就很难去考虑对方,显然,这是一种心理发展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见到过许多类似的现象。如:在学校,老师抱着一摞试卷放在讲桌上,说:“下课后不许任何人动试卷,老师下节课来报分。”可当老师再来到教室时,试卷满地都是,老师问李帅:“你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亏你还是个干部?”李帅却不服;“我本来没翻的,看他们都去翻,我才去的。”在李帅看来,他不拿就是不公平。
  幼儿心里的“公平”虽然变了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反映出孩子的“上进心”,但这种变形的公平会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所以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父母要注意正确引导。
  第一,加强“公平”教育,让孩子懂得“公平”的意义和真正内涵。真正的公平应体现在平等、互利、不偏不袒上,父母要教育幼儿克服“自我中心”思想,让孩子习惯于自己与他人进行公平的比较。
  第二,重视情感,正面引导。幼儿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同情心、道德感。父母对他们积极的情感要加以强化,正面引导,让孩子在公平追求中,总体会到某种不足,让孩子在公平竞争中获得收获。
  第三,要注意克服一个“独”字。现今社会,每个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孩子不能独立为“王”,做小皇帝,独享其利。要让孩子产生人人平等的意识,要对孩子进行平等享受的意志训练。

儿童攻击性探秘
  明明和芳芳都是两岁左右的儿童,正处于学步阶段。一天,两个小朋友在明明家里玩玩具,明明家里有很多种玩具。比如说积木、变形金刚、小汽车呀等等。开始,两个小家伙一起玩得很愉快,不一会,明明看见芳芳手里搭好的小房子积木,突然一把抢过积木,嘴上还说道:“这是我的。”过了一会,芳芳又拿起遥控小汽车在地板上玩起来,明明看见了,又想去抢,这时,芳芳不肯,明明却用自己的小手将芳芳推倒在地板上,用小脚去踢芳芳。
  明明所表现出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性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的、为他人不愿接受的攻击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如动手打人,语言伤害,如起绰号、骂人等,以及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造谣、诬蔑,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攻击性是一种天生存在的心理。随着人的身心发展,这种攻击性心理将会发展成具有不同后果的行为。比如,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心理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攻击性心理如果朝这种积极的方向发展,就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份,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质。但是,攻击性心理如果朝违背社会道德、法律方向发展,就会变成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心理,必须加以引导和教育,培养其朝积极意义的方向发展。
  儿童攻击性行为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攻击性行为与年龄有关。4岁以前的儿童攻击性心理较强。4岁后逐渐减弱。2~3岁的孩子多为争玩具或零食而踢打小伙伴。稍大一点的儿童则喜欢用戏弄、奚落、起绰号等方式攻击别的儿童。
  (2)攻击性心理强的儿童往往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喜欢与人争吵。往往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具攻击性。
  (3)具有较强攻击性心理的儿童往往克制力差、情绪急躁、好发脾气。
  (4)攻击性具有相当稳定的特性。比如,3岁爱打架的幼儿,5岁仍爱打架。小学时期喜爱打架的儿童到了初中时期也可能会好与同伴争斗,戏弄同学。
  引起儿童攻击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遗传的影响。有些攻击性强的孩子有可能存在着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
  (2)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如家长的抚养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冷漠、严肃的家长常会经常性地惩罚孩子,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常进行打骂,并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视而不见,甚至默许、赞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培养孩子的攻击性心理。由于家长的行为和态度,使孩子有了模仿的原型。因此,无意中给孩子以暗示:“当别人使你不满时,你应该攻击他。”更有甚者,有些家长由于害怕孩子在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就在家里鼓励孩子在外面要狠,假若遭到欺负,就予以还击。这种教育,无疑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心理。
  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不良诱导,如暴力影视片、武打片、暴力电子游戏等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加强。
  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1)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