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身气化也。
杏仁 郁金 山栀 香豉 橘红 栝蒌皮
呕吐症。内经与金匮论之详矣。乃后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气滞立论。不思胃司纳食。主
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呕吐者。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灵枢经脉
篇云。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况五行之生克。木动则必犯土。胃病治肝。不过隔一
之治。此理浅近易明。人乃不能察。而好奇之辈。反夸隔二隔三之治。岂不见笑于大方也
哉。试观安胃丸。理中安蛔丸。所用椒梅。及胃虚客气上逆之旋复代赭。此皆胃药乎。抑肝
药乎。于此可省悟矣。今观先生之治法。以泄肝安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
如肝犯胃而胃阳不衰有火者。泄肝则用芩连。楝之苦寒。如胃阳衰者。稍减苦寒。用苦辛
酸热。此其大旨也。若肝阴胃汁皆虚。肝风扰胃呕吐者。则以柔剂滋液养胃。熄风镇逆。若
胃阳虚。浊阴上逆者。用辛热通之。微佐苦降。若但中阳虚而肝木不甚亢者。专理胃阳。或
稍佐椒梅。若因呕伤。寒郁化热。劫灼胃津。则用温胆汤加减。若久呕延及肝肾皆虚。冲气
上逆者。用温通柔润之补。下焦主治。若热邪内结。则用泻心法。若肝火冲逆伤肺。则用养
金制木。滋水制火。总之治胃之法。全在温通。虚则必用人参。药味皆属和平。至于治肝
之法。药味错杂。或寒热互用。或苦辛酸咸并投。盖因厥阴有相火内寄治法不得不然耳。
但观仲景乌梅丸法。概可知矣。案辑六十有余。大半皆由肝邪为患。非先生之卓识。安能
畅发此理乎哉。(华岫云)
徐评 所录诸方。属蓄饮者四五。属反胃者二三。反胃自有主治之法。蓄饮亦有成方可用。乃
全不分别。惟以治肝胃之药参错成方。又用人参及姜附者七八。皆与反胃蓄饮相反。则呕吐
一症。此老全未梦见也。患诸病者。亦大不幸矣。
洞庭有一金姓者。患呕吐症数年。其先人与此老甚相契。此老竭力治之年余。皆用此等方。而
病者几殆。因求治于余。余曰蓄饮也。世无知者。为制一方。其病立已。其人因受业于余。即此可
征矣。
卷四
吐蛔
属性:王 厥阴吐蛔。寒热干呕。心胸格拒。舌黑。渴不欲饮。极重之症。(胃虚肝乘)
乌梅肉(一钱半) 桂枝木(一钱) 炒黑川椒(四分) 白芍(一钱) 小川连(三分) 黄芩(一钱)
生淡干姜(一钱)
席 脉右歇。舌白渴饮。脘中痞热。多呕逆稠痰。曾吐蛔虫。此伏暑湿。皆伤气分。邪自里发。神欲
昏冒。湿邪不运。自利粘痰。议进泻心法。半夏泻心汤。
又 凡蛔虫上下出者。皆属厥阴乘犯阳明。内风入胃。呕吐痰涎浊沫。如仲景厥阴篇中。先
厥后热同例。试论寒热后。全无汗解。谓至阴伏邪既深。焉能隔越诸经以达阳分。阅医药方。
初用治肺胃。后用温胆茯苓饮。但和胃治痰。与深伏厥阴之邪未达。前进泻心汤。苦可去湿。
辛以通痞。仍在上中。服后胸中稍舒。超时稍寐。寐醒呕吐浊痰。有黄黑之形。大凡色带青黑。
必系胃底肠中逆涌而出。老年冲脉既衰。所谓冲脉动。则诸脉皆逆。自述呕吐之时。周身牵
引。直至足心。其阴阳跷维。不得自固。断断然矣。仲景于半表半里之邪。必用柴芩。今上下
格拒。当以桂枝黄连汤为法。参以厥阴引经。为通里之使。俾冲得缓。继进通补阳明。此为治
厥阴章旨。
淡干姜 桂枝 川椒 乌梅 川连 细辛 茯苓
又 肝郁不舒。理进苦辛。佐以酸味者。恐其过刚也。仿食谷则呕例。
人参 茯苓 吴萸 半夏 川连 乌梅
又 疟来得汗。阴分之邪已透阳经。第痰呕虽未减。青绿形色亦不至。最属可喜。舌心白苔未
净。舌边渐红。而神倦困惫。清邪佐以辅正。一定成法。
人参 半夏 茯苓 枳实汁 干姜 川连
又 食入欲呕。心中温温液液。痰沫味咸。脊背上下引痛。肾虚水液上泛为涎。督脉不司约束。
议用真武撤其水寒之逆。二服后接服。
人参 半夏 茯苓 桂枝 煨姜 南枣
又 别后寒热三次。较之前发减半。但身动言语。气冲。涌痰吐逆。四肢常冷。寒热。汗出时四肢
反热。此阳衰胃虚。阴浊上乘。以致清气无以转舒。议以胃中虚。客气上逆为噫气呕吐者。可
与旋复代赭汤。仍佐通阳以制饮逆。加白芍附子。
又 镇逆方虽小效。究是强制之法。凡痰饮都是浊阴所化。阳气不振。势必再炽。仲景谓饮邪
当以温药和之。前方劫胃水以苏阳。亦是此意。议用理中汤。减甘草之守。仍加姜附以通阳。
并入草果以醒脾。二服后接用。
人参 干姜 半夏 生白术 附子 生白芍
王 脉沉弦。腹痛呕吐。鼻煤舌绛。面带青晦色。夏秋伏暑发热。非冬月。乃误表禁食。胃气受伤。
致肝木上干胃土。蛔虫上出。遂成重病。常有厥逆之虑。拟进泄肝和胃。得痛止呕缓。冀有转机。
川椒 川连 乌梅 干姜 人参 茯苓
生白芍 川楝子
程 大病后。胃气极伤。肝木乘土。蛔欲透膈。脘胁阵痛。是土衰木克。古人以狐惑虫厥。都以胃
虚少谷为训。
安胃丸 人参川椒乌梅汤化送二钱。
周(三一) 两胁痛。尤甚于左。呕吐蛔虫。年前好食生米。此饥饱加以怒劳。胃土不和。肝木
来犯。试观幼稚有食米麦泥炭者。皆里滞久聚。初从湿热郁蒸而得。宜和阳宣腑。辛窜通络。湿去热走。
腑络自和。
川连 干姜 桂枝 金铃子 延胡 芦荟 白芍 枳实 乌梅丸服三钱。
李 身不壮热。二便颇通。已非风寒停滞之病。因惊动肝。厥气下泛。蛔虫上攻触痛。呕吐清涎。
仲景云。蛔虫厥都从惊恐得之。人参安蛔法。
又 古人云。上升吐蛔。下降狐惑。皆胃虚少谷。肝脏厥气上干耳。既知胃中虚。客气上冲逆
犯。斯镇逆安胃方。是遵古治法。
人参 代赭石 乌梅肉 川椒 川楝子 茯苓
又 人参 茯苓 炒当归 炒白芍 桂心 炙草 煨姜 南枣
又 忽然痛再发。诊脉微细。恰值立夏之交。正气不相接续。有复厥之虑。
人参 桂枝木 川楝子 炒川椒 生白芍 乌梅肉 川连 细辛
叶(十七) 热气上闭。耳聋身热。神识不清。当清心营肺卫。(湿热结于厥阴)
竹叶心 飞滑石 连翘 川贝 石菖蒲根 生绿豆皮
又 暑湿热内蒸。吐蛔。口渴耳聋。
川连(水炒四分) 半夏(一钱半) 枳实(一钱) 广皮白(三钱) 菖蒲(一钱半)
杏仁(三钱)
又 身热。三候不解。胸痞。入暮谵语。耳聋吐蛔。此热结厥阴。症势最险。
川连 黄芩 干姜 枳实 半夏 姜汁 茯苓 菖蒲
吐蛔本属肝胃症。因厥阴之邪上逆。蛔不能安。故从上而出也。今所辑方案。皆因客邪病
而致吐蛔者。虽有泻心汤。桂枝黄连汤。安胃丸等。然皆不离乎仲景之乌梅丸法。以苦辛
酸寒热并用为治。当与呕吐门同参。至于幼稚有吐蛔泻蛔。及诸虫之病。治标则有杀虫
之方。治本则温补脾胃。或佐清疳热。前人各有成法。不必重赘。(华玉堂)
徐评 所列诸案。大半皆呕逆症。并非蛔病。其治吐蛔之方。亦惟乌梅丸一方加减。并无精思
博识。随症立法。其用人参。虽本于乌梅丸之意。而多不对症。知此老于此病未深讲也。
卷四
不食
属性:张 脉虚缓。不食不饥。形寒浮肿。(胃阳虚)
人参 生益智 广皮 半夏曲 茯苓 生白芍 煨姜
杨(氏) 胃伤恶食。络虚风动浮肿。先与荷米煎。
人参 新会皮 檀香泥 炒粳米 炒荷叶蒂
潘 不饥不食。假寐惊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调摄十日可愈。(胃阴虚)
鲜生地 麦冬 知母 竹叶心 火麻仁 银花
王 热损胃汁。不欲食谷。
麦冬 蜜炒知母 地骨皮 川贝母 竹叶心 嘉定花粉
生甘草 甜梨皮
陆(二一) 时病后。脉弦而劲。知饥不纳。胃气未和。当静处调养。
鲜省头草 鲜莲子 茯神 大麦仁 川斛 炒知母
郑(四三) 脉濡无力。唇赤舌干微眩。不饥不饱。此天暖气泄。而烦劳再伤阳气。夫卫外之阳。内应乎
胃。胃既逆则不纳不饥矣。
炒麦冬 木瓜 乌梅肉 川斛 大麦仁
某 风湿气痹。不饥。(上焦湿热阻气)
杏仁 滑石 土蒌皮 连翘 橘红 郁金
翁(二二) 夏季温热上受。首先入肺。河间主三焦极是。今世医者。初用非发散。即消食。散则耗气。消
则劫胃。究竟热蕴未除。而胃汁与肺气皆索。故不饥不食不便。上脘似格似阻。酸浊之气。皆
是热化。病延多日。苦寒难以骤进。先拟开提上焦气分。
苏子 杏仁 土栝蒌皮 枇杷叶 黄芩 降香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
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此理亦人所易晓也。然有当禁食与不当禁食之两途。如伤寒
之邪。传入阳明之腑。胃有燥热昏谵者。有干霍乱之上下不通。或正值吐泻之际。或 痧
未达于表。或瘟疫之邪客于募原。或疟邪交战之时。或初感六淫之邪。发热脘闷。邪气充
塞弥漫。呕恶痞胀不饥。或伤食恶食等症。此虽禁其谷食可也。其余一切诸症不食者。当
责之胃阳虚。胃阴虚。或湿热阻气。或命门火衰。其他散见诸门者甚多。要知此症。淡饮淡
粥。人皆恶之。或辛或咸。人所喜也。或其人素好之物。亦可酌而投之。以醒胃气。惟酸腻甜
浊不可进。至于案中治法。一览可尽。兹不重赘。(华玉堂)
卷四
肠痹
属性:张 食进脘中难下。大便气塞不爽。肠中收痛。此为肠痹。(肺气不开降)
大杏仁 枇杷叶 川郁金 土栝蒌皮 山栀 香豉
夏(二十) 食下 胀。旬日得一更衣。肠胃皆腑。以通为用。丹溪每治肠痹。必开肺气。
谓表里相应治法。
杏仁 紫菀 冬葵子 桑叶 土栝蒌皮
又 肠痹开肺不效。用更衣丸三钱。
吴 身重不能转移。尻髀板着。必得抚摩少安。大便不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