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触。即足致病。使治之失宜。为患莫测。朱丹溪曰。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虽有他症。以末治
之。此语固为产后症之宗旨。而症实多端。论其常。未尽其变也。医者惟辨乎脉候。以明内
外之因。审乎阴阳。以别虚实之异。病根透彻。而施治自效。慎毋以逐瘀为了事。亦毋以温
补为守经。今观先生案中。凡内因之实症。未尝不用攻治之剂。然如热炽昏乱。有似恶露
冲心者。先生则曰。阴气下泄。阳气上冒。从亡阳汗出谵语例。为救逆法。如少腹冲及心脘。
痛而胀满。有似肝气犯胃者。先生则曰。产后下虚。厥气上攻。惟用柔阳之药。如头痛汗出
烦渴。有似感冒风寒者。先生则曰。开泄则伤阳。辛热则伤阴。从仲景新产郁冒之治以立
方。至于奇经八脉。为产后第一要领。盖八脉丽于下。产后阴分一伤。而八脉自失所司。温
补镇摄。在所必先。无奈世人罕知。即有一二讲论者。终属影响模糊。惟先生于奇经之法。
条分缕析。尽得其精微。如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任脉为病。用龟板以为静摄。督
脉为病。用鹿角以为温煦。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凡用奇经之药。无不如芥投针。若
夫外因为病者。风温入肺。用苇茎汤甘寒淡渗。以通肺气。遇寒腹痛。用当归桂枝汤。辛甘
化阳。以和营卫。暑气上干。则阴虚是本病。暑热是客气。清上勿致碍下。便是理邪。如湿伤
脾阳。而饮邪阻气。用苦温淡渗之品。泽术汤治之。热蒸化燥而胃阻肠痹。用首乌麻仁麦
冬花粉清滋润燥之剂治之。热乘阴虚而入营中。则忌表散清克。惟育阴可以除热。更如
邪入营络而成疟症。不得发汗腻补。当以轻清和解为主。要之先生于内因之症。一一寻
源探本。非同俗手漫谓补虚。于外因之端。种种审变达权。不以产后自为荆棘。惟读书多
而胸具灵机。故于丹溪本末二字。尤为神化无迹。此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
者。流散无穷也。案中诸症甚多。学人果能悟焉。则一以贯之矣。(龚商年)
徐评 近来诸医。误信产后属寒之说。凡产后无不用炮姜熟地肉桂人参等药。不知产后血
脱。孤阳独旺。虽石膏竹茹。仲景亦不禁用。而世之庸医。反以辛热之药戕其阴而益其火。无不
立毙。我见甚多。案中绝无此弊。足征学有渊源。惟喜用人参。而少用血药。消痰清胃之法。尚未
见及。则有未到也。胎产之后。总由营虚大脱。不论有邪无邪。必养血为主。其去瘀消痰降火
驱风种种治法。皆从血分中推详变化。不离本官。案中诸方多随见施。竟有不似产后之方者。
此非专门之故也。
卷九
瘕
属性:张 久痛在络。营中之气。结聚成瘕。始而夜发。继而昼夜俱痛。阴阳两伤。遍阅医药。未尝说及
络病。便难液涸。香燥须忌。(营络气聚结瘕)
青葱管 新绛 当归须 桃仁 生鹿角 柏子仁
朱(二六) 辛润通络。成形瘀浊吐出。然瘀浊必下行为顺。上涌虽安。恐其复聚。仍宜缓通。以去瘀生
新为治。无取沉降急攻。谓怒劳多令人伤阳耳。
当归 桃仁 茺蔚子 制蒺藜 生鹿角 茯苓 香附汁法丸
周(三十) 瘕聚结左。肢节寒冷。病在奇脉。以辛香治络。
鹿角霜 桂枝木 当归 小茴 茯苓 香附 葱白
龚 脉症向安。辛甘化风方法非谬。据云痛时少腹满胀。其有形疝瘕。状亦略小。法宜益营之
中。再佐通泄其气。古称通则不痛耳。
人参 当归 肉桂 吴萸 小茴 茯苓 青葱管
钦 疝瘕。少腹痛。
当归 生姜 羊肉 桂枝 小茴 茯苓
又 瘕痛已止。当和营理虚。
归身 紫石英 白芍(酒炒) 小茴 淡苁蓉 肉桂
丸方用养营去 术桂。合杞圆膏。
朱(四十) 疝瘕。腹痛有形。用柔温辛补。
当归 生姜 羊肉
某 右胁攻痛作胀。应时而发。是浊阴气聚成瘕。络脉病也。议温通营络。
当归(三钱) 小茴(炒焦一钱) 上桂肉(一钱) 青葱管(十寸)
谭 瘕聚有形高突。痛在胃脘心下。或垂 腰少腹。重按既久。痛势稍定。经水后期。色多黄白。
此皆冲脉为病。络虚则胀。气阻则痛。非辛香何以入络。苦温可以通降。(气血凝络脘痛经阻)
延胡 川楝 香附 郁金 茯苓 降香汁 茺蔚子 炒山楂 乌药
又 瘕聚痼结。痛胀妨食。得食不下。痛甚。今月经阻不至。带淋甚多。病由冲任脉络。扰及肝胃
之逆乱。若不宣畅经通。日久延为蛊疾矣。
炒桃仁 当归须 延胡 川楝子 青皮 小茴 吴萸 紫降香 青葱管
柳(四二) 络血不注冲脉。则经阻。气攻入络。聚而为瘕乃痛。冲脉是阳明属隶。痛升于右。
胀及中脘。作呕清涎浊沫。操家烦怒。犯胃莫如肝。泄肝正救胃。
金铃子 炒延胡 蓬莪术 青橘叶 半夏 浓朴 姜汁 茯苓
又 葱白丸二钱。艾枣汤送。
某 脐下瘕形渐大。气塞至心胸及咽喉。饮不解渴。遂气攻至背部。经水百余日不来。小溲得
利。大便不爽。气滞血瘀。皆因情志易郁。肝胆相火内灼。冲脉之血欲涸。丹溪谓气有余便是
火。口甜。食后痞。用苦辛清降。(木火郁气滞血瘀)
胡黄连(八分) 山栀仁(一钱半) 南山楂(三钱) 芦荟(一钱) 鸡肫皮(不落水去垢炙
脆五钱)
化服回生丹半丸。
陆(十六) 经阻半年。腹形渐大。痛不拒按。溲短便通。据形色脉象。不是用通经丸者。下气
还攻于络。
有形若 瘕。炒枯肾气丸。(肾气不摄经阻腹痛胀)
缪 脉弦左搏。数年胃痛不痊。发时手不可按。胁中拘急。少腹左傍。素有瘕聚之形。气自下焦
冲起。为胀为呕。此乃惊忧嗔怒。致动肝木。乘其中土。胃伤失降。脉络逆并。痛势为甚。初起或
理气获效。久发中衰。辛香气燥。脾胃不胜克伐矣。议疏肝木。安土为法。冀其渐缓。再酌后法。
(气血凝络肝逆胃痛呕)
川楝子 川连 干姜 桂枝 当归 川椒 生白芍 乌梅
又 少腹疝瘕多年。冲起散漫。胃脘两胁痛甚欲呕。年前用安胃泄肝颇效。但下焦至阴。足跗
发瘰裂水。久留湿热瘀留。经脉络中交病。若非宣通气血壅遏。恐非至理。
桃仁 柏子仁 川芎 当归 小茴 小香附 茯苓 山栀(姜汁炒)
为末。用青葱管百茎。加水一杯。取汁法丸。
某(五十) 数年左胁聚瘕。发作必呕吐涎沫。酸苦浊水。寤不成寐。便闭忽泻。始于悒郁。病由
肝失畅达。木必传土。胃气受侮。病久入络。气血兼有。缓图为宜。急攻必变胀病。
生牡蛎 川楝子肉 延胡 桃仁 半夏 茯苓
橘红 白芥子 川连 吴萸 香附汁姜汁法丸。
赵 脉小。身不发热。非时气也。凡经水之至。必由冲脉而始下。此脉胃经所管。医药消导寒凉。
不能中病。反伤胃口。致冲脉上冲。犯胃为呕。攻胸痞塞。升巅则昏厥。经言冲脉为病。男子内
疝。女子瘕聚。今小腹有形。兼有动气。其病显然。夫曰结曰聚。皆奇经中不司宣畅流通之义。
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肝逆犯胃奇络虚滞)
鹿角霜 淡苁蓉 炒当归 炒小茴 生杜仲 茯苓 用紫石英一两煎汤。煎药。
蒋(四七) 天癸将止之年。小腹厥阴部位起瘕。动则满腹胀痛。形坚。或时脊巅掣痛。必有
秽痰血筋吐出。此起于郁伤。久则液枯气结。内风阳气烦蒸。则心热痞结咽阻。已属痼疾。治必无效。倘
腹大中满则剧矣。(郁伤液涸阳升痛胀)
牡蛎 生地 阿胶 小胡麻 茯苓 豆皮
沈(四十) 肢冷腹痛。有形为瘕。久泻。(厥阴寒滞呕泻)
当归(炒黑) 小茴(炒黑) 上肉桂 山楂(炒黑) 茯苓
又 冷利有瘕。遇冷则呕。
吴萸 炒小茴 延胡 茯苓 川楝子 生香附
某 脘中瘕聚。(肝郁犯胃)
川楝子(一钱) 延胡(一钱) 吴萸(五分) 青皮(七分) 良姜(一钱) 茯苓(三钱)
林 脉左弦涩。少腹攻逆。痛即大便。肝气不疏。厥阴滞积。
香附(一钱半) 鸡肫皮(炙一钱半) 茯苓(一钱半) 麦芽(一钱) 香橼皮(八分) 青皮
(五分) 炒楂肉(二钱) 砂仁壳(五分)
又 少腹瘕聚攻逆。身热。或噫。或浊气下泄。则诸恙悉舒。恼怒病发。厥阴肝木郁遏不疏。显露
一斑。
川楝子(一钱) 小茴(五分) 生牡蛎(三钱) 桂枝木(五分) 生白芍(一钱) 青
皮(一钱)
程 聚气疝瘕。大便不爽。必腹中 痛。当通腑经气分。
葱白丸二钱五分。红枣汤送。
又 仿朱南阳意。以浊攻浊。
韭白根(去须五钱) 两头尖(一百粒) 炒香橘核(一钱半) 小茴香(七分) 金铃子肉(一
钱半)
又 瘕聚已解。用八珍丸。加香附小茴白花益母膏丸。
某 瘕聚在左胁中。肝病。
桃仁 川楝子 延胡 当归 橘红 香附
王(四一) 瘕聚季胁。渐加烦倦减食。入夏土旺气泄。用泄少阳。补太阴方。(胆克脾暑伤气)
人参 茯苓 炙草 当归 丹皮 生地 鳖甲 泽兰膏
周 痛久在络。凝聚成形。仍属经病。议用河间法。(痰气凝结)
川楝子 栝蒌皮 香附汁 延胡 生牡蛎
又 理气豁痰。痛止思食。仍以前法参用。
半夏 栝蒌皮 香附汁 生牡蛎 橘红 香豉
葛(四一) 用丹溪小温中丸。胀利自减。知肠胃湿热。皆阻腑阳之流畅。水谷之气。不主游溢。瘕属气
聚。 为血结。由无形酿为有形。攻坚过急。药先入胃。徒致后天气乏。恐胀病必至矣。俗有痞
散成蛊之说。可为治此病之戒律。(湿热结 )
老韭根(生晒一两) 桃仁(一两) 生香附(一两) 炒楂肉(一两) 当归须(一两) 山甲片(一两)
小茴香(三钱) 桂枝木(三钱)
胡(二十) 少腹聚瘕。能食便不爽。腹微胀。(湿热腹胀) 小温中丸。
王(二一) 初病寒热。半年经水不来。少腹已有瘕形。食又减半。当此年犯干血劳虑。(寒热食减干血劳)
焦术 茯苓 广皮 香附 当归 南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