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犀角(辛凉通血)
发齐后用黄连。
凡寒凉清火解毒。必佐活血疏畅。恐凝滞气血也。
实热便秘。通用凉膈 通圣 前胡枳壳汤 四顺清凉饮
痘四日发足。伍氏遵古方。用牛蒡熟末三分。用荸荠汁酒酿炖热调匀。临服刺入生鸡冠血十
余滴与服。毒轻者即起光润之色。世皆宗之。
发齐已四五日。用凉血解毒汤药。伍氏名四圣饮。非扁鹊原方。
生地 连翘 银花 红花 甘草 天虫 桔梗 紫草(便滑用紫铫)
血热加丹皮犀角 火盛加黄连石膏羚羊角 有斑加金汁元参 头面不起加川芎
鸡冠血 咽喉痛加射干元参山豆根 狂乱躁扰加地龙汁 毒重血凝加猪尾血
冰片(量儿大小用) 近世凉血解毒多用地丁银花汤煎药。
凡看痘。初起要根盘。其痘易长绽。倘尖瘦不肥多险。成浆之后。务要根盘即化一线。圈红紧附。
顶满滚圆。是为毒化。若顶陷顶皱。根盘黯僵。其毒与气血交凝。实宜攻。虚宜补。
实火宜清。攻不宜早。看来火色大赤。痘形色湿润。方可攻托。否则搔擦立至。干剥毒陷不治。
虚有血虚气虚之分。血虚为热。气虚为寒。但虚热与实热不同。虚热用滋清方药。
痘顶属气。根盘属血。气领血载。毒得 炼化浆。凡体强质实者多火。以清凉之剂。火解浆成误
补则痈。痈者。壅也。其气虚血弱。色必淡白。形不雄伟。或顶陷。或皮皱。内症则恶心。少食便溏。年
少未进谷食者。肠胃薄劣。最多虚症。七日以来。元气用事。不能胜毒。使之外出。多有内陷致变
者。余最究心是症。调之应手取效。魏氏保元汤。聂氏参归鹿茸汤。陈氏木香异功散。肠滑不禁。
用七味豆蔻丸。白术散。理中汤。多获奇效。甚者必用三服。
大凡儿肌白嫩者多虚症。苍黑者多实火。虽为大概。亦属至要。白嫩发痘。色必鲜艳。勿谓便是
善症。苍黑发痘。色必晦昧。勿便许为凶。总以神气安静。颜色日换。形象渐长便吉。
六七日伍氏内托散。
生黄 甘草 陈皮 川芎 当归 白糯米 防风 天虫 角刺 银花
血热者不用 防芎归 表疏者去天虫角刺 血热仍用丹皮地黄紫草连翘羚羊
猪尾鸡冠鸡鸣散达表之药 猪尾膏通里之药
保元汤
人参 黄 炙草
加川芎当归名芎归保元 虚寒加肉桂 升顶加鹿茸 气滞正气加广皮浓朴 泻加木香肉果
质弱加坎 河车 呕逆加丁香浓朴
参归鹿茸汤
人参 当归 鹿茸 黄 龙眼肉 炙草
木香散
人参 木香 丁香 大腹皮 桂心 青皮 诃子 半夏 甘草 前胡 赤苓
异功散
人参 木香 官桂 广皮 当归 茯苓 丁香 白术 附子 肉果 浓朴 半夏
豆蔻丸
肉果 木香 砂仁 枯矾 诃子 龙骨 赤石脂
白术散 四君加藿香木香。
七八九日。频用清凉。痘火色既退。浆不能透。或有半浆。顶有箬笠之形。不克充灌。今人多用桑
虫浆生用。鸡冠血生用。同酒浆和服。倘攻起。少顷后呆滞者。须用补托。
伍氏攻发药用老人牙 研极细。加麝香少许。每服二三分。名黑灵丹。
右天虫乃疏表风药 山甲乃攻经隧风药。一味为末。酒浆服。曰独胜散。
凡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飞者升。地行者降。凡浆足声音哑者不妨。骤喘痰升者
大忌。翁仲仁云。挫喉声哑。浆行饱满亦无妨。盖痘浆因热气以炼成。必升腾以达头面。肺位最
高。热上蒸迫。肺先受损。是以声出不扬。倘喘急扶肚抬胸。乃火毒归肺。必不治矣。
火毒归肺。幼科每用珠子牛黄膏连之属。多不效。余遵孙思邈苇茎汤。或仲景葶苈大枣汤。间
有效者。肺气壅遏。苦寒直下。已过病所。故无效。
方书以六七日以前寒战属肺热。六七日以后寒战属气虚。六七日以前切牙属胃热。六七日
以后切牙属血虚。亦属定论。
八九日痒塌切牙。痘不起浆。或灰白。或涸或瘪。危险极矣。速速温补。亦可望生。翁仲仁云。塌陷
切牙。便实声清犹可治。声清则上无热壅痰聚。便实则腑阳未至尽泄。所以温补得效耳。木
香散 异功散。
八九日顺痘。浆色苍黄。毒瓦斯悉化。亦云垂成。须谨防护持。搔损流脓裂血。倘正气大泄。毒从虚陷。常有不治之
患。斯时预嘱伴母勿懈。使痂靥干结。肌肉完固。便是全功。若痘已破碎。声不哑
者。毒不陷也。无妨。
伍氏方用芍药汤。
炒白芍 苡仁 茯苓 地骨皮 银花 百合 山药 建莲
十一二日。渐次成痂之际。极好之症。必有咳嗽。或夜暮身热。世俗幼科。佥云毒瓦斯未尽。概投苦
寒。多有胃减废食。酿成痘劳童怯者。吾尝论痘自肾脏骨髓之中。由肝主筋。心主血脉。脾主肌
肉。肺主皮毛。从内之外。毒乃涣释。收疤之时。真气归里。肺合皮毛。是为末传。处位高。
体清肃。从前灌胀成痂。蒸迫之气。受亏已极。气泄为咳矣。况投利湿下注药而结痂。其上焦已经转燥。若
毒仍留伏。焉能收靥。此断断然也。再论幼稚。阳常有余。阴未充长。布痘至于结痂。一身脂液大
损。其阴气告匮可知。故暮夜属阴时。为烦为热者。正内经云。阴虚生内热也。昔西郊吴氏女。年
甫四岁。痘系顺症。幼科调治。至浆满成痂之日。忽发烦躁。夜热不寐。晨起安然。医用保元。及钱
氏五味异功加芍药与服。热躁益加。又更一医曰。毒瓦斯未尽。乃误补之故。用桑虫浆。暨凉解药。
服后躁热甚。而添泄泻。邀余视之。睹浆痂形色。询平素起居。时日当午。即用六味地黄汤一服
而安。此二条。人多忽而不究。故辨及之。旬朝后嗽。大法以甘寒生津胃药。
蔗浆 麦冬 沙参 绿豆皮 地骨皮 甘草 玉竹 甜杏仁
解余毒药。全以不伤胃气为主。若用芩连必须酒制。翟聂二氏辨之详矣。平和无奇断不败事。
如三豆饮之属。若金银花一味。本草称解毒不寒。余见脾胃虚弱者。多服即泻。伍氏用连翘饮
子。亦取平和。
痘毒痈疡。热症十有七八。虚寒十有二三。甚至骨出腐败。亦有愈者。但外科大忌用火炼升药。
其诊看之法。亦如疡毒。须分阴阳耳。
痘疳湿盛生热。强者用苦寒清降。以苦能去湿也。若阻咽废食。以及穿腮破颊者难治。
年长出痘。男女欲火已动。其初即现膝痛腰酸。咽喉窒痛欲闭。苦辛寒药。必不效验。宜甘咸寒。
滋水制火。佐以解毒。六七日来。痛势日缓。聂氏有参麦清补方。余每用钱氏六味。加龟胶元参
秋石获效者甚多。
若浆不肯起。频吐粘涎者凶。
凡恶痘。凶危瞬刻。如诸闷症。不过三五日。已发而缩。其危最速。总在七日内。再若
蒙头。锁喉。悬镜。缠腰。蜘窠。蚕种等。为十恶症。其袁氏十八恶症。今人未尝齿及。如此等痘。
治之不易。难望全生。更有糖沙夹斑。十朝危期。又根枝虽好。布于岁内幼小之儿。必八九风
波不治。半浆毒陷之变。必毙于十一二四之期。若能食者。十救一二。
痘至八九旬日外无浆。则里毒不化。必呛哑瘙痒。痰潮不食。眼开。条款难以尽言。危期速矣。常
有忽然连串片片之痘。裂水形如松脂桃胶外露。转眼堆聚。内症渐安。变凶转吉。更有旬朝内
外。干板涸如焦锅巴状。毫无生气。忽从地角承浆诸处。裂缝流臭水。渐升头额。堆肿高浓若糊
脸。名曰发臭。毒泄即当补托。迟则气脱。
卷十幼科要略
惊
属性:小儿仓猝骤然惊搐。古曰阳痫。从热症治。古人用凉膈散为主方。
按急惊属阳。热病用凉膈。以清膈间无形之热。膈上邪热逼近膻中。络闭则危殆矣。此宣通乃
一定之法。然必询病因。察时候治之。
幼科以痰热风惊四治。犹可说也。吾乡有专科。立方钩藤连翘木通薄荷前胡枳壳桔梗。加入
表散消食。多不效验。
惊为七情。内应乎肝。肝病发惊骇。木强火炽。其病动不能静。且火内寄肝胆。火病来必迅速。后
世龙荟芩连。必加冰麝硝黄。取其苦寒直降。咸苦走下。辛香通里窍之闭也。如牛黄丸。至宝丹。
紫雪。皆可选用。凡热邪塞窍。神迷昏愦者仿此。
钩藤丹皮之属。仅泄少阳胆热。与急惊暴热内闭之症无益。若火热劫烁血液。苦寒咸寒不中
与也。宜用犀角地黄汤之属。
方书有镇坠金石之药。有攻风劫痰之药。虽非常用。不可不考。
惊与厥。皆逆乱之象。仲景云。蛔厥都从惊恐得之。凡吐蛔腹痛呕恶。明是肝木犯胃。幼医乱
治。束手告毙。余宗仲景法每效。
慢惊古称阴痫。其治法急培脾胃。理中汤为主方。有痰呕吐。用南星白附子六君子汤。声音
不出。开窍如竹沥姜汁菖蒲根郁金之属。
是病皆他病致变。其因非一。有过饥禁食气伤。有峻药强灌伤胃。有暴吐暴泻。脾胃两败。其症
面青 白。身无热。虽热不甚。短气骨 。昏倦如寐。皆温补治之。惟呕逆不受乳食。温补反佐姜
连。
连理汤 钱氏益黄散 钱氏异功散
卷十幼科要略
疳
属性:稚年五疳。犹大方之五劳。虽方书有五脏之分。是症夏令为多。固从脾胃。盖小儿乳食杂进。运
化不及。初断乳后。果腥杂进。气伤滞聚。致热蒸于里。肌肉消瘦。腹大肢细。名曰丁奚。或善食。或
不嗜食。或渴饮无度。或便泻白色。久延不已。多致凶危。宜忌食生冷腥肥凝滞。治法初用清热
和中分利。次则疏补佐运。常有继病。治之无效。待妊妇产过自愈者。
夏季霍乱吐泻。通用藿香正气散。
水泻。宜分利。四苓散。寒加姜桂 热用芩连。
腹痛宜疏气。调气用木香青皮。有滞加炒楂肉浓朴。重则加莱菔子槟榔。
腹痛有热。用芩芍枳实。有寒则用草果砂仁吴萸。
吐泻后。能食。便反秘结者愈。不能食。神怯色痿者。防慢惊。治法调中温中。若有余热烦渴。甘寒
或甘酸救津。故木瓜之酸。制暑通用要药。
卷十幼科要略
春温风温
属性: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