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命的账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怕再登上一级阶梯,眼前的风景便会有所改变,但那一级阶梯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以后的生命进程中,他们不得不长久地停留在已经达到的那个位置上,为生存而付出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只能勉强应付世事,维持生存。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的,但他们大多乐天知命,在他们到达的位置上认认真真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有的人既不受贫穷所迫,也不为厄运所困,但当他们到达某一级阶梯之后,尽管仍有余力继续攀登,却过早地止步不前。这些人一部分由于胸无大志,安于现状,眼前的风景使他们迷醉,已经拥有的一切使他们满足,于是他们便不愿再冒摔跤的风险或吃攀登之苦;一部分人则由于因缘时会或阴差阳错,在社会的阶梯上步步登高,或青云直上,他们志得意满地陶醉在虚幻的景象之中,从此不愿再为攀登人生的阶梯付出艰辛。这些在社会的阶梯上占据了较高位置的人大多自以为风光无限,其实他们在人生的阶梯上所达到的高度,仍是二十或三十级,以后的数十年便一直停留在那里,直到脚下那虚幻的社会阶梯忽然消失之后,才发现自己在人生的阶梯上所达到的高度竟是那样可怜,而周围许多曾经被自己所俯视过的人,所达到的高度均远远超过自己。    
      与那些过早地止步不前的人相比,有些人则是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战胜贫困与厄运,以过人的智慧与精力排除每一个前进中的障碍。任何艰难与困苦都动摇不了他们向上的信心,任何挫折与失败都阻挡不了他们攀登的脚步。他们的生命之火并不因生理上的衰老而减弱,至死都在熊熊燃烧,在一往无前的攀登过程中,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的人终于登上的塔的最高层,有的人即使未能登上塔顶,也如萨特所言,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存在境界”。    
    


第三辑 闲侃生活论肥瘦

    生为女人,谁不希望自己三围适中,曲线柔美,有如出土于希腊米洛岛、号称美神的维纳斯(当然不能断臂)?生为男人,谁不希望自己高大挺拔,体魄雄健,有如出自米开朗基罗刀下的名雕大卫?然而,人之体形与先天遗传密切相关,说白了是“爹妈给的”。爹妈的赐予,往往不能尽如己意,如过高过矮或过肥过瘦,都会有损美观。有些缺点虽然无法弥补,但肥与瘦却有改变的可能。于是许多人怀着对美的执著追求,尽最大的努力以弥补某一方面的缺憾,肥者欲瘦,瘦者欲肥,增肥减肥,确也增减出一些肥瘦适中的美男倩女,但也闹出了不少悲剧喜剧。    
      肥与瘦同高与矮一样,与体形的美观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究竟肥美还是瘦美,往往与时尚风气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对于人体的审美标准偏重于肥。在拉斐尔与提香的笔下,无论是圣母还是凡女,都是丰腴肥满,宽胸硕乳;连达·芬奇笔下的最具魅力的女性蒙娜丽莎,按照今天的标准也该进减肥中心。而当今西方,人们则欣赏“骨感”,崇尚瘦削美,撇开男人不论,女人面部因瘦削而显出“棱角”,体形的曲线因瘦削而很少起伏,已被视为一种独特的风韵,从影星到时装模特,大多如此,像中国一些影星那种如同面捏泥塑的胖脸蛋儿,似属罕见。    
      中国对于人体的审美标准也非数千年一贯制,《后汉书·马廖传》记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可见几千年前的楚人曾经以瘦为美。李商隐《梦泽》一诗极写了楚灵王好细腰所酿成的悲剧:“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由于楚灵王阁下的偏好,“细腰”成为风靡楚国的惟一审美标准,于是满城年轻女子纷纷节食减肥,为了能在楚王面前一展娇柔的舞姿而不惜葬送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好细腰”的遗风,至汉代尚存,“楚肩细腰掌中轻”的赵飞燕能够把个汉成帝迷得神魂颠倒,并登上皇后的宝座,即是有力的明证。至于这位绝代佳人瘦到何等程度,史无详细记载,不过根据她可以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起舞一说,可以推测她的体重不会超过50公斤。到了唐代,楚灵王与汉成帝的审美标准已经过时,体态丰肥而且已婚的杨玉环,硬是被唐明皇横刀夺爱,从他儿子手中抢过来,堂而皇之地占为己有,而杨女士一旦入宫,便令“六宫粉黛无颜色”,并且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感情垄断,足见“肥”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李隆基独宠杨玉环,也许只是斯人的别好,我们若是再看一看唐代画圣吴道子笔下的人物、敦煌千佛洞中的壁画与洛阳龙门石窟的巨型雕刻,就会发现,无论男女,均是阔面圆腮,丰硕肥壮。可见“以肥为美”乃是唐代的时尚。    
      当今中国人虽不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欣赏“骨感”,崇尚瘦削美,但丰肥硕壮,阔面圆腮,已显然不被人们视为美的样板。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体力劳动大大减轻;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一些不注意节制饮食的人营养过剩,致使肥胖成为不少人的心患。于是在许多男女为肥胖发愁的同时,五花八门的减肥术也应运而生:或靠打针吃药减肥,或靠超负荷运动消肥,或靠手术取脂除肥,或靠辟谷绝食或延长睡眠抑肥,用于减肥的饮料与饮食方面的配方,花样也在不断翻新……而国外那种在肥胖患者胃中置入气球以使其胃容量减小,以及在胃部加箍以使胃功能减弱等减肥新招尚有待引进。五花八门的减肥术,有的的确能像宣传的那样,可以收到显著效果,但有的只能奏效于一时,消瘦一段时间之后,甚至变得更加肥胖,也即所谓“反弹”。有的减肥术不仅难以见效,而且会给减肥者带来痛苦,或弄得虚弱无力,或弄得头晕耳鸣,或弄得周身浮肿,或弄得食欲不振……结果使有志于减肥者彻底失去信心。真正合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无痛、无损、无副作用”减肥三原则的减肥术,目前看来,恐怕为数不多。    
      既然今天“肥”已不被人们当作美的标准,那么减肥必然要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只要肥而不笨,瘦而不弱,一言以蔽之,只要身体健康,我们就不必整日为减肥增肥而劳心费神。我们若是为减肥而忍受太多的痛苦,甚至以损害健康为代价,实属不智之举,而其结果也将与我们求美的愿望相违勃。肥与瘦,各有其特色,只要不走向极端,未必不美,“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的观念至今仍未过时。    
    灯    
      灯是太阳的替代物。当那盏普照大地的自然之灯消逝在西方的地平线下之后,人们便点燃了人工之灯,以继续白日的工作,或开始去做种种适于夜晚去做的事情。“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愈的名句对灯的功用作了极好的诠释。人们难以设想,如果没有灯,天黑之后的一段时光将怎样打发。    
      古时的灯构造简单,它靠的是焚烧浸在油中的灯芯发出光明。灯的代用品是烛。李世民有咏烛诗云:“九龙翻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代月明。”这位大唐开国皇帝将蜡烛比作“九龙”,并说可以拿着它代替月亮的光明,真有几分“一烛在手,别无所求”的味道。由此可见,今人所摒弃的蜡烛,在古代是颇为高级的照明之物。    
      灯虽是家居必备,但未必人人都能用它来“焚膏油以继晷”,一个穷得象汉代的范冉那样“甑中生尘,釜中生鱼”的人,哪里还有油可焚?这些点不起灯的人,只有在红日西沉之后,中止白天的一切活动,向梦中寻找他们希求得到的欢乐。不过也有一些人“穷且益坚,勿坠青云之志”,尽管穷得无灯可点,仍能发奋苦学。“映月读书”、“映雪读书”、“凿壁偷光”等等贫而好学的典故,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曾在乡下务农,那时大多数农民家的灯,是一个盛有煤油的小玻璃瓶,瓶中有一穿在铁皮细筒中的棉花捻成的灯芯。由于这种灯光线微弱,人们多将其悬于壁上,以求灯高亮远。结果它在为主人提供有限的光明时,又以突突的油烟在墙上留下一大片实实在在的黑暗。即使是这种灯,多数农民也舍不得长点。为了节省煤油,他们吃罢晚饭便吹灯上床。天气稍暖,他们便在屋外黑坐闲聊,以排遣睡前的一段时光。在这种灯下读书,一不小心便会燎焦了额前的头发,次日早晨起床后,鼻涕和痰液中都带有黑烟,一双眼睛也仿佛涂上了眼线。我不知道长期在这种灯下读书的人,肺部是否会象鼻腔一样被灯烟熏黑。后来,随着电灯的日渐普及,这种颇原始的灯与那些曾各领风骚多少年的罩子灯、桅灯、汽油灯才被淘汰。    
      灯既然可以使人一天的工作时间得以延长,那么,一个长年日以继夜工作的人,生命也就等于得到了增长。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一生中的发明达一千一百多项。因此,在七十九岁生日那天,他自豪地对人说:“我已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巴尔扎克习惯于午夜起床,挑灯写作,常常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二十年里写下了九十多部、多达千万字的不朽之作。福楼拜常年通宵伏案,由于他书桌上的灯彻夜不熄,他的窗户被在塞纳河上夜航的轮船当作可靠的“航标”。他那付出大量心血、经过千锤百炼的作品,成为法国近代小说、散文的典范。    
      我与灯有特殊的感情,因为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平均每天有四、五个小时是在灯下度过的。由于职业的原故,在众多咏灯的诗中,我最喜欢元人谢宗可的《书灯》:“咿唔声里漏初长,愿借丹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