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命的账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致富,家中辟有麻将室,内设上万元一套的紫擅木桌椅,桌上是2000多元一副的麻瑙麻将。但看遍所有房间,也不见有一架书橱,更谈不上什么书房。当然他并未忘记在客厅里摆上一架豪华的酒柜。而他儿子每天的作业,只有趴在餐厅里的饭桌上完成。在这些人看来,读书不但不能致富,而且费眼耗神,家中设一间书房,实属多余。有的人虽然拥有书房,但却难得亲自读书,某些官僚的办公室或家中的书房藏书甚丰,且多为精装豪华本,但要他写一篇述职报告,比上月球旅行还难,讲话稿若是没有秘书代劳,就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的书房,只是用来装潢门面、借以骄人的“形象工程”。    
      书房是存放精神食粮的仓库,是汲取知识营养的餐厅,我想,当人们不再把物质的满足当作唯一追求之时,当人们把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看得比享乐重要之时,书房,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家庭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到那时,一些家庭除了摆设酒柜恐怕还要添置书柜,宠物间、麻将室或许就要变成书房啦。    
    归鸟    
      杜老退休无事,寄情于花鸟鱼虫,养有鹦鹉四只,两雄两雌,绿羽红喙,小巧玲珑,十分可爱。杜老观其腾挪于鸟笼之中而心悦,闻其鸣啭于晨昏之际而神舒,自然以宠物视之。    
      一日,杜老欲为鹦鹉清扫笼内秽物,在摘取鸟笼时,不慎使其堕地。那鸟笼铁丝结头处原未焊接牢固,经这一摔,便有二、三处脱开,久居樊笼中之众鹦鹉,渴望自由已久,见有隙可乘,遂一哄出笼。杜老一面惊呼:“糟糕,糟糕!”一面舞动双手,东扑西捂,经过一番顾此失彼的急救,仅捕住一只,另外三只于庭院上方绕飞数匝之后,散落于墙头树端。    
      杜老急唤人捕捉,哪里还捕得到,三扑两逐,鸟儿已飞到马路对面楼顶。杜老痛失宠物,胸中悻悻。但于亡鸟补笼之后,见仅存的那只孤鸟,其态惶惶,其鸣也哀哀,又不禁由恨生怜。他想恢复它的自由,让它寻得失散的伉俪,重新比翼双飞,又有些舍不得,一时间,只是站在凉棚下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    
      不料,于人惆怅而鸟凄惶之际,奇迹突然出现:那三只已获自由的鹦鹉,竟又相继飞回。其中两只竟落于楼房旁之矮屋顶上,与笼中鸟啁啾互答。杜老情急生智,唤来木工小赵锯一块三合板,置于鸟笼小门上方,将那只孤鸟隔于板上,使其不得飞出,然后打开笼门,将其移至矮房前,试图引鸟入笼。不多时,果有一只鹦鹉飞来,钻入笼中。杜老心中一喜,急忙关上笼门。紧接着,另一只鹦鹉也落于笼旁,杜老伸手去捉,它竟不躲避,反面飞到他的手上,任他将其送入笼中。另一只鹦鹉则由于在庭院附近盘桓,一时未能返回笼中,竟被年轻人以汽枪射杀,死得惨烈。    
      失去的宠物虽未全归,但那两只复返的鹦鹉已使杜老颇感欣慰。数日后,我去拜访他时;他饶有兴致地向我讲叙了鹦鹉的故事。    
      我听了杜老的叙述,一时感慨良多。关于鸟类的义举,史籍屡有记载,《搜神记》中有《鹤衔珠》、《黄衣童子》两篇,说得是仙鹤、黄雀遇难,被人救起,然后向搭救者报恩的故事,我读后,只觉得那不过是神话传说。我早年学习书法时,曾临摹过颜真卿所书之《双鹤铭碑》拓本,记得其中“一鹤病足毙,一鹤巡绕哀鸣,绝粒以殉情,呜呼义矣”一语,令我颇有感触,但我又觉得那或许是多情者借鹤喻人。而这三只印度鹦鹉就在我的眼前,我想,这三只获得自由的鹦鹉之所以去而复返,乃是因为听到那只未能逃脱的孤鸟哀鸣不已,不忍丢下同伴,才循声归来,甘心就范的啊!为同伴舍自由而返樊笼,人也有做到者,但非大义大勇者不愿为。而鸟之所以如此,不过是本性使然。因此任何史籍的记载也不及这一真实的故事令我为之震动。    
    问路    
      人到陌生之地,难免要向别人问路。偏乡僻壤,走上十里八里,难得见到一块标志牌,面对如网的阡陌,只有靠当地人指点,方可觅得一条正路;通都大邑,倒是处处可见路牌、路标,并且有交通图可以充作“导游”,然而一旦走进里弄、胡同,也就仿佛进了迷宫,不靠别人指引方向,恐怕难以到达目的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句歌词所指的是人生之路,而不是交通之路,神通广大如孙悟空者,在往西天取经途中,恐怕也是要不断问路的。    
      问路是求人的事,因此问路时要面带笑容,言辞恭敬,做虚心求教状。开口问路之时,一句恰到好处的称呼,颇为重要。若是眼里没水,出语唐突,将未婚的姑娘称作大嫂,或将长你二十岁的男子称作大哥,恐怕不仅要遭冷眼,而且有被对方引入歧途的危险。一次,我与朋友结伴到某地旅游,这位朋友说话随便,且不爱称呼人,当我们面对一条岔道,不知何去何从时,迎面过来一位老者。我的朋友上前以喝问的口气“哎”了一声,问他“去某某地怎么走?”长者瞟了他一眼,一言不发,信手往某条路一指。我们览胜心切,遂往他指的方向急走。不料,我俩越走越觉得不对劲,一问,才知我们背道而驰已久了。两个受捉弄的人不禁顿足叹息,恨那长者可恶。然而细思之,又觉得乃是咎由自取。    
      问路的人不仅要言辞恭敬,有时还要不耻下问,因为当你于十字路口伫足踟蹰之际,一个几岁的儿童说不定也能为你指点迷津;当你在胡同里瞎转悠之时,一个收破烂的人说不定也能助你到达目的地。倘若你觉得自己有点“身份”,自矜自持,懒得开口,弄不好便会徒劳自己的腿脚。    
      问路者若不是处于别无选择的境地,问路时便应择人而问。孩子在遇人问路时,大多是热心的,但由于他们活动范围有限,能够提供的帮助也就有限;年轻人大多繁忙,有的人本来就行色匆匆,他哪里有耐心教你如何寻路?最佳的选择,当然是问路于老者。老者大多有闲,且对当地路途了如指掌,故一遇有人问路,常常不吝口舌,甚至不惜脚力,为你指路。北京的老人对于问路者尤为热情。这些“老北京”本身就是一张活地图,如果你问路时在礼貌上无什欠缺,他们多半会向你详尽地叙述你应走的路线,以及你的目的地附近有何标志。如果口述难以说清,他甚至会领你拐过一道街角,或穿过一条胡同,让你能够看到某一标志时,方与你告别。    
      为问路者指路,虽然只是一件动动嘴皮的小事,但有些人并不乐意以此助人。有的人态度冷然,仿佛在提防受骗;有的人挥手草草一指,即匆匆赶他的路,结果等于未答;有的人甚至借机向问路者索取钱财。一次,我去某地,一下火车,便见路边有一长桌,桌前悬有一纸,纸上大书“交通问询处”字样,桌后端坐一青年,眼镜遮目,温文尔雅。我以为又是某单位在“学雷锋,做好事”,便上前询问去某地怎么走。不料该青年作答后,竟索款一元。钱数虽少,却令我付之于心不甘——难道此人以后就不向别人问路了吗?    
      交通之路,可以逢人便问,并且可以将自己的前程托付给指路的人,大不了白跑一段路,多兜一个圈。人生的路,却需要自己做主,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愿望决定去向,别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若自己毫无主张,每迈出一步,都要问路于人,那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当儿戏,若是向一个连自己的命运都难以把握,并且对你的情况了解甚少的人问询如何去走你的人生之路,那无异是问道于盲。    
    


第三辑 闲侃生活说旅伴

    人们外出旅游,多数想与人结伴同行,而我却属喜欢独往独来的一类。当然,这种“单溜”的乐趣似乎并不能被一些人领略。有时我坦率道出己见,竟被人看做性格孤僻或难以相处。对这种误解,我只能付之一笑。    
      人的性格、情趣、爱好各不相同。而旅游不是出操,不是执行任务,靠命令统一行动,必然大煞风景。但如果一味地让大家自由散漫,又矛盾迭出。所以那种成群结队的旅游最乏乐趣而最多麻烦。一次,我随十多人到某地观光,就饱尝了集体出游之苦。第一是浪费时间,一个小时可以看完的地方,竟需两、三个小时。因为有的走的快,有的走的慢,结果“大部队”刚进入风景点,走得快者已不见踪影,而走得慢者仍满不在乎地摆他的方步。于是待到一个风景点看完,大家便要寻那走得快者,等那走得慢者。有人等得焦急,便悄悄离开队伍,叫大家欲行不能。于是领头的又要去寻那“开小差”的。结果“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冷饮小卖处”。几经周折,半日已经过去。    
      到了吃饭时,大家又都为“吃什么”和“怎么吃”各抒已见。有要吃馒头的,有要吃米饭的,有要吃饺子的,有要吃面条的,有要吃馄饨的……选择饭店时也十分挑剔,有的不愿进大饭店,说是怕费钞票;有的不愿进小吃部,说是嫌不卫生。直跑了半条大街,看了十多家饭店,才勉强进了一家面馆。饭后,大家一致要求赶快回旅社休息。至于游兴,是一丝儿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厌烦和疲倦。    
      如果情趣迥异,尽管是二三人同行,仍兴味索然。一次,我与两人同游杭州,到了灵隐寺,他们说,不过跟家乡的龙兴寺大同小异;去游西湖,他们说,什么“平湖秋月”、“三潭印月”,不过是名字诌得好听,其实平常。他们口中如是说,脚步也迈得飞快,把我远远甩在后面。待我仔细观赏完一处景点,匆匆追上他们后,听到的尽是讥讽之语。又有一次,我与几人去嘉兴南湖,当我们参观泊在烟雨楼附近那只著名的木船时,我心中生出一种深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