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命的账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说:“啥都能有,不能有病”,这话并不全对。那些家境窘迫、经济拮据,或是全身心地投入某项事业的人,当然害怕生病,但有的人却喜欢生病。这些人贵体稍觉欠安,便去医院,占距一间单人病房。而家人则及时放出风声。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不出一天,大家都知道“某某病了”。消息一旦传开,探病的人便络绎不绝,纷纷赶来向患者“付出一点爱”,有送饮料的,有送水果的,有补品的,于是病房里堆满瓶瓶罐罐,大包小箱,家人收起一批,又来一批,人出院之后,需打一辆面的或雇一辆三轮车往家中运输这些斩获;而那些献“爱心”者送来的钞票,也胀满了生病爱好者的腰包。    
    


第三辑 闲侃生活花钱的境界

    金钱之所以有人见人爱的魅力,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以金钱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种种行为,便叫做“花钱”。    
      进商店买衣帽鞋袜,上菜场买萝卜白菜,是花钱,但那只是具体行为,人人皆会;根据自己收入的多寡、家底的厚薄,制订恰当、合理的消费计划,而后实行之,也是花钱,这涉及到理财的学问,并非人人皆能。因此人们论及花钱,又有“会花”与“不会花”之说。    
      人们由于收入、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地位不同,故花钱的境界也不相同。普通百姓花钱,大多能做到量入为出。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半是出于理智,一半是出于被迫。人的欲望虽然无止境,但人的收入却大多有限。于是这有限的收入使人们的许多欲望受到了遏制。锦衣美食,人人皆喜,但月收入数百元的人只有将“温饱”二字作为穿衣吃饭的标准;别墅轿车,人人皆爱,但三年五载存不上万元的人只得以有屋藏身、有自行车代步为满足。理智加被迫,使成千上万的人在花钱之前都要在心里拨一拨小算盘,不知多少享乐的欲望在拨动小算盘之后烟消云散。而能在花钱之前拨一拨小算盘的人,虽然玩不出随心所欲的潇洒,显不出一掷千金的气魄,但却可以使有限的金钱细水长流,从而无衣食之忧。    
      然而,有些人花起钱来,并不都能听从理智的忠告,而是任凭欲望的驱使。收入微薄,并不能使他们变得精打细算;经济拮据,并不能使他们放弃享乐的追求。腰里有钱,花了再说,管它后半个月的饭钱有没有着落,我只图眼前快活。怕什么吃了上顿没下顿,借钱也得享乐,至于日后咋办,我不愿想那么多。可想而知,这种人快活之后,必然要为钱发愁,享乐之后,大多要为还债担忧。更有一种人,腰里刚有了一点钱,便要攀比富人,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不顾后果。看人家更新家具电器,他要紧步后尘;看人家大搞装修,他要迎头赶上;看人家买了轿车,他要将两轮的交通工具换成四轮……,生活困难,他可以勒紧裤带,积蓄不够,他可以四处借债。不论人怎样受罪,只要脸上有光就行。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花钱法,只能使自己在经济上常常陷入困窘的境地。    
      有一种人,也是只听凭欲望的驱使,但他们的欲望只是占有金钱,而不是花钱享乐。别以为那个家中金币成堆,生活上却吝啬无比的老葛朗台只有小说中才有,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见此类人物。有的人存款多多,但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那双脚难得跨进商店。因为花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痛苦。他们只要能看到存折上的阿拉伯数字不断地增长,或天天清点钱箱中日益增多的钞票,便能获得无与伦比的满足。存折上的数字或钱箱中的钞票一旦减少,他们便心如刀绞。人到了这一步,也就如培根所言:“与其说他拥有财富,不如说财富拥有他。”    
      富有而吝啬的人毕竟是少数,挣起钱来是大手笔的人,花起钱来往往也不同凡响。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年收入以十万、百万计,当然要住豪华别墅,坐高级轿车,吃喝玩乐也要保持相应的档次,即使是休起闲来,也非常人可比:开开“爬梯”、打打高尔夫球,或是听听音乐会、看看歌剧,这只是平时的节目;携妇将雏到海滨度假,或全家出动到国外一游,才是大的活动。这种人被誉为“能挣会花”。不过“会花”,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指善于理财,而是指善于让金钱为自己服务。这种“会花”,必须以“能挣”为前题,对于不能挣的人,这种花钱之法当然不足为训。    
    挣钱的三种境界    
      挣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或合理的交换将他人的钞票变为己有。怎样挣钱,能挣多少钱,要靠挣钱者的体力、智慧、知识、才能、经验以及运气来决定。而由于人与人之间天赋、才能和运气的差异,挣钱的境界也有所不同。    
      一般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者,要靠辛勤的劳动来换取一份报酬。比如那些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劳作于田间的农民、一年到头上班下班忙碌于车间的工人、晨兴夜寐不计寒暑奔走于街巷的小贩、忍气吞声受人差遣劳形于案牍的小职员。一些有幸在效益好的单位工作的职工,或善于经营的商贩,其劳动所得除了维持生存之需,尚有盈余,算得上小康水平;更多的人辛勤劳动挣得的钱,除了用于维持生存之外所剩无几。有的人甚至穷尽毕生精力,也未能使自己清贫的生活改观。对这些人来说,活着虽然并不仅仅是为了挣钱,但挣钱除去为了养家活口,或是为了使自己与家人活得更好一些之外,似乎找不出更多的理由。这些人终其一生仍是真正的无产者,当他们走完人生的历程之后,所剩的钱也寥寥无几,有人的甚至在离开人世之后,仍欠着他人的债务。    
      另有一种人,他们靠着自己的才智经商或是办企业,并且有好运相助,历经多年奋斗之后,所挣得的钱已远远超过其生存所需,但他们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为获取更多的财富而殚精竭虑。挣钱,对他们来说,已成为一种值得其投入毕生精力的事业。钱,在他们眼里已不仅仅是可以用来购物的货币,而是一个显示其成就大小的数字,是用来衡量其自身价值高低的标准。他们手中的钱好比是军队,而他们则是这军队的统帅。所谓“商场如战场”,在如同战场的商场上,有同样指挥才能的人,军队的多寡不但决定“战争”的规模,而且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他们手中不论拥有多少钱,都不会感到满足,他们对于钱,有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所谓:“广厦千间,所寝不过一床”,他们挣得的钱虽然数以千万或数以亿计,但他们用于个人与家庭生活的消耗却十分有限。而他们用来造福于社会的钱,则是个人生活消耗的千百倍。香港的李嘉诚、霍英东等人,向社会各界捐款动辄数百上千万,乃至逾亿,在全国许多城市都有由香港电影业巨子邵逸夫捐款建造的“逸夫楼”,便是例证。    
      还有一种人,他们不把挣钱当作第一目的,而是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他们爱好的工作上,或者说是投入到认为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上。比如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如果说他们也挣钱,那只是间接地挣钱。钱,对他们来说,只是工作所带来的“副产品”。由于他们不但热爱、迷恋自己所选择的事业,而且对事业怀着使命感和一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献身精神,因此他们能够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承受贫穷的压力与世人的冷眼。他们当中有些人也会暂时找一个与事业无关的职业,为挣钱而工作,比如做一名工人或职员,或是经商,但那只是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他们在有了可以维持生计的收入之后,便不再为挣钱而工作,而是将全部精力投身于他们所热爱的事业。当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之后,经济上也随之取得了相应的回报。其成就巨大者,自然而然地成为巨富,而他们在某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更是不可以金钱来估量。富兰克林、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均属此例。科学家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数十年,从不为挣钱用心,但随着在科研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其财产也随之逾亿,而他的研究成果,则造福于全人类。 如果将这些人因事业上的成就而得到的经济回报称作“挣钱”;不算是对他们的亵渎的话,我以为,这应当算是挣钱的最高境界。    
    致贫六因    
      贫穷这条毒蛇,人人厌之惧之,谁也不想被它缠住,即使被它缠住,也不是由于什么“安贫乐道”,或是相信什么“越穷越光荣”的鬼话,实在是由于不得已。    
      导致贫穷的原因颇多,自然条件、地理环境;错误政策、天灾人祸……都会使人陷入贫困的境地。然而,上述种种原因都是客观上的,有些人之所以被贫穷的毒蛇缠住,死活不得脱身,或是脱了身又被缠住,还有种种与自身的观念、素质相关的原因:    
      一是安于现状,怕担风险。囊中无钱,东借西贷何愁?稀粥常喝便可;破屋陋室,四壁空空何惧?能避风雨就行。你说他这是得过且过,他说这叫“知足常乐”。你说外出打工可以挣钱,他却担心出门遇上车祸或遭人诈骗;你说经商可以致富,他却偏偏看到有人倒闭破产。手里只有这点活命的钱,打了水漂咋办?与其担惊受怕冒风险,不如看家守舍,乐享“老婆孩子热炕头。”如此一来,即使有再好的机遇,也会被他白白错    
      二是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为脱贫,虽不曾流血,却也流了不少汗;为致富,虽算不上千方百计,却也打过不少主意,哪知“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苦干了几年也未告别贫穷,于是他从此万念俱灰,躺倒不干。你劝他再努把力,他听不进;你帮他出好主意,他不相信;你举一些几经坎坷终于致富的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