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精美作品。听鹤庆城里的老人们说,几百年来从布达拉宫里使用的酥油灯到印度加尔各答寺院飞檐上的风铃,都出自于白族工匠们之手。如此深邃而遥远的交往令人心驰神往。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鹤庆黄坪养马场

  我母亲的老家在鹤庆县六合乡,靠近松桂地区。听我母亲讲,她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外公到松桂去卖骡马。有一次国民党抓兵,把她的一个叔叔抓走了,为了去把叔叔赎回来,他们就赶了两头大骡子到松桂,把骡子卖给藏族人,拿回钱去赎回她的叔叔。  松桂地处大理和鹤庆古城中间,唐贞观年间起就是地方政府驯养骡马的基地,也是茶马互市的一个遗址。明朝洪武年间被设置为定期举办骡马交易的固定场所,来自四川、贵州、陕西、河南、西藏和东南亚的客人都到这里来购买骡马,交换药材、农副产品等商货。19世纪中叶,鹤庆人依托茶马古道开展商贸和外贸的有名商家达100多户,除县城外,松桂、舍茶寺、新屯、庙登一带马帮往来十分热闹。  从松桂向南走,有一片宽广的坝子叫做黄坪,这里离金沙江比较近,海拔低,气候炎热,出产甘蔗。每年春节刚过,迪庆高原冰雪未化,丽江古城也寒风袭人,只有大理春光明媚。这时候许多藏族和纳西族的马锅头就会到大理来放养马匹,主要放马的地点就是黄坪坝。这些来自于风雪高原和金沙江边的马锅头们,一方面享受大理风和日丽的温暖气候,一方面在白族人收割过的田坝里放养马匹。而白族人也十分乐意,因为这些马匹留下的粪便成为营养土地的肥料。  春天到了,要上路的商人们从不同的地方买来的骡马都要拿到这里来放养,称为让骡马同嘴,意思是让一群互不相识的骡马经过共同的放养熟悉彼此的习性,好在五月间让它们组成马帮运货上路。  这时候,黄坪坝的村村寨寨都飘荡着藏族人的歌声和纳西族人的笑声。这些马锅头们,有的借住在白族人家里,有的就在村外支起帐篷。被放养在田坝里的骡马啃吃着田野里越冬的水稻茬子和茂盛的野草,一个一个养得膘肥油亮。有经验的马锅头还要用腊肉拌上红糖或糯米拌上酥油,每隔三天喂骡马一次,三个星期后,那骡马就毛色一新,精神抖擞。这些从老人嘴里听来的故事,后来成为我写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其中的一个场景,就是剧中主人公木石罗到养马场来招募马锅头加入木家昌的大马帮。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丽江大石桥上的赶马人

  丽江古城是一座海拔2400米的高原山城,它始于宋末元初,是一座没有城墙,四面连接群山和田野的少数民族古城。由于它地处云南和西藏的交通要道,在1940年后一度成为商业重镇,从滇西至西藏拉萨转到噶伦堡,是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因此,丽江古城附近居住的各民族马帮商旅是茶马古道上的主要往来者。  在丽江古城里有许多石桥,因为有三条河水从丽江古城穿过,构建了小巷临渠的古城风景。据古城里的纳西人说,这三条河水,分别称为中河、西河、东河。中河水的年龄与日月同龄,因为它是太阳出月亮落的那个时辰诞生的;西河水是从中河水流出来的,它的年龄与木氏土司同龄,后来虽然木氏土司不在了,但西河水因为是与丽江古城一同诞生的,所以它还在流着;东河水也是从中河水中延流出来的,它与流官(朝廷派到丽江来的官员)同龄,流官到丽江以后的那一天是东河水的生日。所以丽江古城中的三条河水流淌着的是纳西族的历史和传说,也流淌着边疆与内地的政治关系史。纳西人家在这三条河水上架起了一座座木桥和石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四方街边上的大石桥。  大石桥下是从黑龙潭流下来的清清河水,砌桥的石头缝里杂草丛生。这座风雨百年的古石桥就是当年赶马人、马脚子们卖工的地方。当时我的老家鹤庆县是归属丽江府管辖,所以我的老舅爷一辈人也曾经在大石桥上卖过工,当过马脚子。每年四五月间,商人们买好了骡马之后就到大石桥上来找马锅头和赶马的马脚子,在这座石桥上和他们讲价钱。工钱是这样的,从丽江走到拉萨去的这一趟,就是一条裤子、一双鞋、一套藏袍、一顶帽子,这就是工钱。有的商家比较好,就允许马脚子自己带两筒茶,是自己的私货,卖了钱就是自己的。往返西藏、拉萨一趟付给多少报酬,讲好了就从这里把他们带走。有一位老藏客对我说,当年他就是在这座桥上被人雇去赶马的。他说,除了赚几个钱而外,主要是对拉萨很向往,为了朝圣也会去的。但是赶马人的生活非常地艰苦,有一首山歌表现了赶马人母子的对话,它的大概意思是:赶马帮挣来的钱都是血汗钱,做母亲的都不敢受用这种血汗钱。儿子唱道:世界上人这么多,没有人比母亲更伟大,赶马帮来到拉萨,见到大昭佛,就像见到母亲一样。  一般走拉萨的马帮最少的有五六十匹骡子,最多的是几百匹骡子。那些大商家必须先招一个马锅头来带马帮,东家非常信任他,但他必须懂藏语和汉语,熟悉拉萨的情况和藏族生活,通过他来管理马帮。把骡马交给马锅头,马锅头会给这些骡马起名字,一般根据骡马的颜色来取名,灰色的叫灰里,白的叫花比,红的叫江莫,黑的叫纳里。有些马锅头还按照自己的姓来给牲口取名字,头骡、二骡就叫月亮、太阳,头骡必须是母骡,二骡是公骡。装饰也很讲究,红色的毛线花拴在一个狐狸尾巴上,挂在头骡胸前,骡子头上也要戴上各种假珠宝装饰起来的东西,头骡的脑门中间还要装一面圆镜子,称照妖镜,讲究一路平安。这一切都办好之后,马锅头会把马匹分组,交给每一个马脚子,而且按照骡子的多少给他工钱。  马帮组织好以后,赶马人把已经喂养好的骡马集合到一起,喂上一次猪油并拌上白糖和酒,还要在每一个骡马的蹄子上、尾巴上、嘴上都抹上油,这样就不怕它受到皮绳的摩擦。  养好的牲口可以驮很重的东西,有的能驮30筒茶叶,一边15筒;有的能驮36筒,一边18筒。马帮组合好之后,走的那一天从四方街出发,让大家看看某商家的马脚子穿的都是皮靴子和呢子的藏袍来显示威风。这时候家里人要赶来送行,一般都要给赶马人送礼,半斤生姜、一斤红糖。他们就把这些带上,这是路上必须要的东西。  马帮上路要敲响芒锣,在山道狭窄之处或路过村寨集镇都要敲响芒锣,提醒对方和人们相让,锣声悠扬是马帮的一种特殊语言。打锣的人是马帮里的专门人选,熟悉马帮的暗语和敲锣的信号。我的一个老舅爷就保留着当年的一面芒锣,他曾经在马帮里就是一个敲锣的人。有一次马帮遇到土匪抢劫,所有的人都跑散了,他就抱着这面大锣逃到了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最后他还把这大锣带回到寨子里。这面大锣一直挂在他的床头,直到他去世的时候,那个大锣也陪他一起走进了坟墓。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丽江古城大石桥(图)

丽江古城大石桥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丽江古城大石桥(图)

丽江古城大石桥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丽江古城大石桥(图)

丽江古城大石桥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玉龙雪山与黑龙潭(图)

玉龙雪山与黑龙潭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神秘的老东巴

  老东巴是什么人?他是做什么的?  最初的时候,我看见纳西族人家门口贴着一种春联,样式和汉族人的春联一样,但上面写着一种奇怪的文字,又像图画又像符号,于是我就问街上的老人,老人们说那是老东巴字,只有老东巴才会写,那里面讲的都是一些天神的话,能保佑平安吉祥。为什么只有老东巴才会写这种字,那是因为只有老东巴生活在人与天神之间,于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又多了一种能行走在天界与人界之间的人。  20世纪末的一个秋天,我为写作长篇著作《节日与生存》来到丽江,终于搞清楚了当年老人们讲的“老东巴字”其实就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是世界上惟一存活并且还在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原始宗教,它吸纳了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就是祭司意为“智者”,是集巫医文艺匠于一身的纳西族祭师,也是纳西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东巴教的经书用东巴文写成,大约有一千多种,三万余册,有《祭天经》、《祭风经》、《开丧经》、《超荐经》、《送经》及《跳神规程经》,其内容包括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  东巴经用东巴文写成,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共有一千四百多个单字,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语称“思究鲁究”,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之意。  我认识一个老东巴,他的名字叫习阿牛,家住在中甸县三坝纳西族乡,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山洞。相传纳西族东巴教的始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习佛经回来路过白水台,被秀丽的山川和神奇的白水台所吸引,在此定居传教。山上还有东巴教第二代圣主阿明什罗的神洞,那是一个巨大的山洞,滇川藏一带的东巴如果没有到这里朝拜过白水台的阿明灵洞,将会抱憾终身。  习阿牛的家乡就住在白水台白地村,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东巴,而我见到他的这一天,是在黑龙潭边上的一片树林里。他正在把许多彩色的木牌插在地里,这些木牌的形状模仿蛙头和蛇尾制成,尖头像蛙头,牌底的形状像蛇尾,木牌头部画有天、云、日、月、星和一些山神、宝物、鸟兽,他将带领年轻的东巴们在这里举行大祭风仪式。所谓祭风就是祭奠那些为追求自由与爱情而逝去的灵魂。纳西族人认为,为追求自由与爱情献身的人们都会化作清风,而不会化作别的东西。  这是一场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