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法。肉桂色赤入血分。赤痢取之为反佐。而地榆、川芎、槐花之类。亦可加入也。干姜辛
热入气分。白痢取之为反佐。而苍术砂仁茯苓之类。亦可加入也。方无深义。罗东逸方论。
求深而反浅。
卷下滑可去着
脾约丸
属性:治脏腑不和。津液偏渗于膀胱。以致小便多。大便秘结者。
燥热便难脾约丸。芍麻枳朴杏黄餐。(白芍、火麻仁、杏仁、去皮尖、枳实、浓朴、姜
炒各五两五钱蒸大黄十两。炼蜜丸如桐子大。白汤送下二十丸大便利即止。)润而甘缓存津
液。溺数肠干
陈修园曰物之多脂者。可以润燥。故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破结者必以苦故以大黄之
苦寒。芍药之苦平为佐。行滞者必顺气故以枳实顺气而除痞。浓朴顺气以泄满为佐。以蜜为
丸者。取其缓行而不骤也。
卷下滑可去着
更衣丸
属性:更衣丸用荟砂研。滴酒为丸服二钱。(朱砂五钱。研如飞面芦荟七钱研细。滴酒和丸。
每服一钱。好酒送下。)阴病津枯肠秘结。交通水火妙通玄。
柯韵伯曰。胃为后天之本。不及固病。太过亦病。然太过复有阳盛阴虚之别焉。两阳合
明而胃家实。仲景制三承气下之。水火不交而津液亡。前贤又制更衣丸以润之古人入厕必更
衣。故为此丸立名用药之义。以重坠下达而奏功。朱砂色赤为火。体重象金。味甘归土。性
寒类水。为丹祖永母。能输坎以填离。生水以济火。是肾家之心药也。配以芦荟黑色通肾。
苦味入心。滋润之质。可转濡胃燥。大寒之性。能下开胃关。此阴中之阴。询为肾家主剂矣。
合以为丸。有水火既济之理。水土合和之义。两者相须。得效甚宏。奏功甚捷。真匪夷所思
矣。
卷下滑可去着
礞石滚痰丸
属性:治实热老痰之峻剂。虚寒者不宜用。
隐君遗下滚痰方。礞石黄连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顽痰怪症力能匡。(青礞石三两。
用焰硝一两。同入瓦KT 。盐泥固济。 至石色如金为度。水飞过。大黄酒蒸。黄芩酒洗。
各八两。沉香一两。为末水丸。姜汤下。量虚实服。服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下。半日
不可饮食行动。待药气自胃口渐下二肠然后动作饮食。服后喉间稠粘壅塞。乃药病相拒故也。
少顷药力到自愈)
柯韵伯曰脾为生痰之原。肺为贮痰之器此无稽之谈也。夫脾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
而水津又上输于肺。焉能凝结而为痰。惟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泛为痰也。则当曰
肾为生痰之原。经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阳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肺为手太阴。独受
诸气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浊。则何可贮瘦。惟胃为水谷之海。万物所归。稍失转输之职。则
湿热凝结为痰。根据附胃中而不降。当日胃为贮痰之器。斯义也。惟王隐公知之。故治老痰之
方。不涉脾肺。而。责。之。胃。肾。二黄礞石。禀中央之黄色。入通中宫者也。黄芩能清
理胃中无形之气。大黄能荡涤胃中有形之质。然痰之为质。虽滑而粘。善栖泊于肠胃曲折之
处而为巢穴。不肯顺流而下。仍得绿涯而升。故称老痰。二黄以滋润之品。只能直行而泄。
欲使委曲而导之。非其所长也。故选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湿之本。而其性之悍。
可以迅扫其曲折根据伏之处。使浊秽不得脏滞而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乎。又虑夫关门不开。
仍得为老痰之巢臼。沉香为扎
方之色。能纳气归肾。又能疏通肠胃之滞。肾气流通。则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
不粘着于肠。二黄不伤及于胃。一举而三善备。所以功效若神也。
卷下滑可去着
指迷茯苓丸
属性: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移。
指迷最切茯苓丸。风化芒硝分外看。枳半合成四味药。停痰伏饮胜灵丹。(半夏制二两。
茯
)柯韵伯曰。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此地气上升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天气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是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也。若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胃气乱于中。脾气难于升。肺气滞于降
。而痰饮随作矣。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
水气溢而为饮。除痰者。降气清火是治其标。补阴利水是治其本也。涤饮者。降气燥湿是治
其标。温肾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两者而合治之。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
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殆攻中之平剂欤。
○涩可固脱
卷下滑可去着
当归六黄汤
属性:火炎汗出六黄汤。(醒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二地芩连柏与当。(生地黄熟
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当归各等分。黄 加倍。)倍用黄 偏走表。苦坚妙用敛浮阳。
陈修园曰。阴虚火扰之汗。得当归熟地生地之滋阴。又得黄芩黄连之泻火。治汗之本也。
然此方之妙。则在于苦寒。寒则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气。中者。阴
之守也。阴愈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坠中倍加黄 。俾黄 领苦寒
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孔。不使留中而为害。此旨甚微。注家向多误解。特表而出之。
卷下滑可去着
附汤
属性:卫阳不固汗汪洋。须用黄 附子汤。(黄 一两。熟附子五钱。水煎服。)附暖丹田元气
主。得 固脱守其乡。(行于皮毛者。卫外之气也。卫气根于元气。黄 虽专走卫。有附子
挟之同行。则能回大汗欲脱之气。守于其乡。而汗自止矣。)
陈修园曰。神农本草经云。黄 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疯癞疾。
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本经只此三十三字。皆取其质轻味淡。偏走皮毛。故治大风痈疽。
及一切外症脓血过多用之。补养皮肉之虚而已。又云主小儿百疾者。以轻薄之品。大人不足
倚赖。惟小儿经脉未盛。气血皆微。不宜峻补。得此微补之品。百病可以概治也。细味经旨。
安能大补元气以止汗。如六黄汤之大寒以除热。热除则汗止。 附汤之大热以回阳。阳回则
汗止。玉屏风之解肌以驱风。风除则汗止。三方不重在黄 。却得黄 之轻快。径走皮肤。
奏效更速。数百年来。无一人谈及。甚矣医道之难也。
卷下滑可去着
玉屏风散
属性:玉屏风散主诸风。止汗先求 通。(风伤卫则汗自出。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以二
药同行走表。令 微似汗。其风邪从微汗而解。则卫无邪扰。汗不再出矣。)发在 防(黄
防风。时医误认为止汗之品。害人无算。)收在术。(表风得黄 防风而解。则外无所扰矣。
脏气得白术而安。则内有所据矣。)热除(风属阳邪阳则为热。)湿去(太阳为湿土。湿热交
蒸
则为自汗发热之症。)主中宫。(白术补中宫上气。故能止汗除热。防风黄 白术各等分为末。
酒
陈修园曰。以黄 为固表药。千古贻误。前贤用之不应。所以有汗能止。无汗能发。骑
墙之说。及庸辈有炙用能止。生用能发之分也。神农本经俱在。奈何舍而不读也。余于本条
小注甚详。细心体认。如拨云见日。明者自知。
卷下滑可去着
威喜丸
属性:治元阳虚惫。精滑白浊。遗尿。及妇人血海久冷。淫带梦泄等症。
和剂传来威喜丸。梦遗带浊服之安。茯苓煮晒和黄蜡。专治阳虚血海寒。(白茯苓去皮
四两。切块。用猪苓二钱五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去猪苓取出晒干为末。黄蜡四两
熔化。搅和茯苓末为丸。如弹子大。每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利为效。
忌米醋。尤忌气怒动情。)
王普三曰。抱朴子云茯苓千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威喜芝。今以名方者。须择
云茯苓之年深质结者制以猪苓。导之下出前阴。蜡淡归阳。不能入阴。须用黄蜡。性味缓涩。
有续绝补髓之功。专调斫丧之阳。分理溃乱之精。故治元阳虚惫。而为遗浊带下者。若治肺
虚痰火久嗽。茯苓不必结。而猪苓亦可不用矣。
卷下滑可去着
济生乌梅丸
属性:治大便下血如神。
下血淋漓治颇难。济生遗下乌梅丸。僵蚕炒研乌梅捣。醋下几回病即安。(僵蚕一两炒。
乌梅肉一两半。共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醋汤下。)
陈修园曰简
卷下滑可去着
斗门秘传方
属性:治毒痢。腑脏撮痛。脓血赤白。或下血片。日夜无度。及噤口恶痢。他药不能治者。立
见神效。(又歌。斗门治痢有神方。豆芍榆甘粟壳姜。脏腑撮疼脓血片。垂危噤口并无妨。)
斗门(治痢)有奇方黑豆干姜芍药良。甘草地榆罂粟壳。血脓噤口并堪尝。(干姜四钱。黑
豆
一
煎八分服。)
陈修园曰甘草黑豆。能解诸毒。毒解则撮痛除。赤白已。毒瓦斯不冲于胃口。而噤口之病
亦宁。又用地榆以燥在下之湿。芍药以泄在下之热。是正佐法。干姜之大辛大温。以开在上
之拒格。是反佐法。又用罂粟壳以止剧痛。制以白蜜之滑。以变其涩。是。巧。佐。法。鸦
片是罂粟之膏脂入土者制造而成。名为阿芙蓉。今人吃其烟。多受其害。若以一二厘入药。
止心腹之痛如神。所以取效倍于他药也。
卷下滑可去着
圣济附子丸
属性: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附子丸中连与姜。乌梅炒研佐之良。寒中泻痢皆神验。互用温凉请细详。(附子炮乌梅
肉炒。各一两。黄连炒二两。干姜炒一两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按原注云春伤于风。邪气流连。至夏发为餐泄。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