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04-中国人三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语》中有一段关于孔子和孺悲的故事,西方人觉得这个故事意味深长,而儒家学者们却一点儿也不理解。下面一段选自莱格的译文:“孺悲想拜见孔子,孔子托辞有病,谢绝见他。等传话人一出房门,孔子便取下瑟,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见。”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孔子不愿意见孺悲,却不会直接说出原因。    
    后来,孟子效仿了孔子的这种做法。当孟子客居某国时,朝廷曾邀请他上朝。但是孟子托辞有病,目的是希望国王能赐给他首先召见的荣誉。为了表明上次不去的特殊借口,第二天,他在别的地方觐见国王。负责陪伴孟子的官员,在晚上的时候就孔子借故不见孺悲的做法,与孟子长谈了一番。然而,讨论只局限在礼节惯例方面,没有涉及到为方便而说假话,是否合乎道德。现在的孔门弟子在给学生讲解这段故事时,也没有超出上面的讨论范围。    
    古代的中国人在保存典籍的本能方面,要远远高出同时代的许多国家的人。他们的史书冗长而包罗万象。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赞赏不已,言辞中也常常流露出对他们记录的绝对信任。    
    1788年7月,维也纳大学教师基辛格博士在《中国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据科学考证,我们很早就认识并且证实了中国古典文献的历史真实性。”例如,最新一代中最广博的中国研究者——瑞恰斯芬,在讨论中国人性格中惊人的矛盾成分时,发现一方面他们在统计记录历史事件时,具有忠实精神和探索真理的强烈愿望,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外交谈判中,中国显示他们处处充满谎言与欺骗。    
    历史的精确性可以由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呈现出来:一是按特定的顺序和比重叙述事件;二是通过对事件的特点和动机的分析,来对事件做出解释。一些广泛地研究过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从前一条思路来说,这些历史著作无疑大大地超出了撰写时代的水平;但是从另一思路来说,它们绝没有辛格博士所认为的谨严。对于这一我们不是很了解的事件,我们不发表任何意见,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民族沉溺于谎言,同时又能培养出尊重事实的史官,即使不是史无前例,也是独一无二的。那种使其他国家的历史遭到扭曲的同样的倾向,在中国就不起作用吗?在世界上其他国家能发挥作用的因素,在中国就会失效吗?    
    不仅儒家的思想在忠于历史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孔子自己也不严格尊重史实。莱格博士重点研究了孔子编撰《春秋》时处理历史材料的方式,而并不是盯着“圣人生平的瑕疵”不放。《春秋》这部著作记录了鲁国二百三十四年,包括孔子死后两年的这段历史。下面一段引自莱格博士发表在他的多卷本《中国宗教》中的,关于儒家思想的演讲:    
    “孟子把《春秋》看做是孔子最伟大的成就,说它的问世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作者自己也这样认为,并且说,人们因为《春秋》而了解他,同时,他也会因为《春秋》而遭到谴责。事实上,这部书不仅极为简约,而且含糊其辞,具有欺骗性。不知道孔子在谈到世人因此而谴责他时,心中是否充满了疑虑。《春秋》问世后不足百年,公羊便对之作了修正与补正,说《春秋》‘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贤者讳’。在《中国经典》第五卷中我曾指出,‘讳’包含三种含义——省略,掩盖和篡改。对于这些事情,我们能说什么呢?……我常常想干脆否认《春秋》的真诚性和真实性,以此解决这个疑惑。但是孔子生活在他记录的那个时代,这是证明《春秋》真实可信的最有力的一个证据,而且,孔子把历史与自己的笔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如果一个外国学习者采用曲解的方法,看不到这个大圣人不尊重史实的缺点,中国的统治者和大多数学者可不会怜悯他,也不会同情他的苦恼。真实性是孔子的弟子一直倡导的,但是,《春秋》使他们的同胞在可能损及中国或圣人名誉的情况下,学会了掩盖真相。”    
    我们已经看出,宣称中国历史真实的人随时准备承认,在中国,真实仅存在历史的记述中。当然,我们不可能证明每一个中国人都撒谎。即使有可能,我们也不愿那样做。等到中国人的良知苏醒,开始关注自己的信义时,自己会提供曾经背信弃义的最有力的证据。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在谈论自己的民族时,他们就像南海岛屿的首领所说的那样:“我们一开口,谎言就诞生。”可是,对我们来说,中国人撒谎是为了获得谎言之外的某种利益,而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是为撒谎而撒谎。    
    巴伯先生说:“他们不说真话,同样也不相信真话。”我的朋友曾接待过一位学过英语的中国小伙子,小伙子要求教他说“你撒谎”的英语表述方式,目的是为了增加词汇量。我的朋友就告诉他,这句话最好别用来说外国人,否则,肯定会挨揍。小伙子对此毫不掩饰地表示惊讶,他觉得这句话是不会伤害人的,就像说“你骗人”一样。    
    1857年,库克先生在做伦敦《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时,谈到西方人最讨厌被称为说谎者,“但是,如果你对中国人说同样的话,他一点儿也不会气恼,也不会感到受到了侮辱。他不否认事实,只回答:‘我可不敢对阁下撒谎’。对一个中国人说‘你撒谎成性,眼下正在撒谎’,就和对英国人说,‘你这家伙就爱说俏皮话,我保证现在你脑袋里装满了糟透了的俏皮话’一样。”    
    中国人平时说话就缺乏诚信,虽然还没有达到作伪的程度,但是他们所说的每一件事都几乎不是真相。在中国最难获得的就是真相,每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真相。即使他向你寻求帮助,你也不可能知道全部事实。比如打官司,他要你全权代理,但是,还是会向你隐瞒重要事实。


《中国人的气质》缺乏诚信(2)

    这显然并非故意这样,而是中国人支吾搪塞的本能所致。无论你是从哪一点开始着手的,只有到了最后,事情的全貌才会呈现出来。因此,一个熟悉中国人的人,会把听到的和其他情况结合起来,最后找来几位他最信任的人,就那些陈述再调查一番,才判断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听了一方陈述就觉得掌握了全部情况。    
    你会发现,经常是和中国人交谈了很长时间,却没有谈出任何实质性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诚信,再加上天性猜疑。中国人的虚伪,使他们在外国人眼里显得很不可理喻。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寻求什么,只是总觉得他们的言谈背后隐藏着更多的东西。因此,当一个中国人走到你面前,神秘地对你耳语,说要告诉你一个你感兴趣的中国人的事实,你往往会感到心里一沉。你不能确定他是在说事实,还是在诬陷那人。你也从来不能保证中国人所说的最后通牒真的就是最后的。这个很容易阐述的命题,让商人、旅行家、外交官很是烦恼。    
    每个人都没有办法预料任何事情的真正原因,即便是被告知了,也不能确保知道的是事实。每一个中国人,即便是那些没有受到过教育的,也会很擅长保护自己,就像一头狡猾的乌贼一样,受到追踪时,立刻能喷出大量的墨汁,使自己退到最安全的地方。    
    如果在旅途中,有人拜访你,并请求你捐款给一些穷人,好让他们开发新的土地。这时,你的仆人不会像我们的做法一样,会干脆地说:“随你怎么做,这是你的钱,你愿意怎么花跟我没关系。”而是会“面带孩子般的笑容”,解释说,你口袋里的钱只够你自己用了。这样,你就免于捐款了。我们很少看到一个看大门的中国人,会像外国人那样,对不能进入的一群中国人直接说:“这儿你不能进去。”而是悄悄地在一边看着,如果他们进去了,就让狗咬他们。    
    能自觉守约的中国人很少,这与他们的误解能力,以及时间观念淡薄有关。你会有趣地看到,不管真正的失约原因是什么,他们都会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出来。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中国人被指责失约时,他会说,这个约会无关紧要,要是约会很重要,他会守约的。如果你谴责他的某一个缺点,他会很快,而且不停地向你说保证改正的话,就像流水一样。他对错误的承认是很全面的——事实上,是太全面了,让你除了真诚之外,就再也不能期待他有别的了。    
    一位被雇来抄写、注释一些格言的中国先生,曾在一条古代精辟的格言后这么注解:不能马上拒绝别人的请求,相反,即使实际上并不想帮忙,表面上也要答应下来。“应付他,把事情拖到明天,然后是又一个明天,这样,你至少从心理上安慰了他。”负债的人一般也用这种方法来搪塞讨债人。没有人能指望一次就可以把债全部讨回。因此,账无法一次收上来,讨债人也不会失望。而欠债人每次都会信誓旦旦地说:“下一次还!”下次收账的时候,他还会这么说,然后再下一次也是如此。    
    中国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最能说明他们虚伪。无论是孩子自己,还是施教的人都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不诚实。当孩子还在咿呀学语,只能朦朦胧胧听得懂大人说话的时候,大人们就告诉他,一定要听大人的话,否则藏在大人袖子里的怪物就会出来咬他。他们也经常把外国人比做未知的怪物,因此,那些中国人经常对我们说脏话。而且,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孩子们很小就对我们怀有模糊的恐惧感。当他们长大后一旦意识到我们并不可怕,只是可笑而已,怎么会不在街上轰赶我们呢?    
    因为车上拉的是外国人,所以一群顽童高声喊叫着跟在黄包车后面。车夫被激怒了,向孩子们大吼,说要抓住几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