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04-中国人三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人被视为那样卑下的职业,在这样的中国社会中,出现勇将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翻开历史史书,又记载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事实到底是怎样呢?    
    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开始征伐高丽。当时领兵的是有名的大将李勣,据说唐太宗也亲临辽东,以督三军,对高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    
    没用多长时间,李勣率领的大军就攻下了辽东许多城池,即将兵临高丽都城平壤。在这时,大军碰到一处坚固无比的要塞——安市城,此城是前往平壤的必经之地之一,现位于奉天省盖平县的东北处。


《东洋史说苑》热爱和平(3)

    唐太宗知此情况后,对李勣说,我听说安市城地势险要、兵力强盛,而且守城的将领智谋非凡,孙子兵法所说的“城有所不攻”,这座城池就在此列吧。如果我们发兵直接攻打此城,恐怕对于最重要的平壤城的攻破不利。李勣对唐太宗所言不以为然,认为要是因为安市城难以攻下,就放任不顾,军威将会大受损伤。但是若攻下了这个要塞,那么我军将士气大振、所向披靡,所以,他主张一定要先把安市拿下。    
    唐太宗虽然心里有所顾虑,但是碍于李勣作为统帅的威严,还是点头同意了:“以公为将,安得不用公策。勿误吾事。”就这样,攻陷安市的责任全部落在了李勣身上。李率领军队接连不断地向安市发起了猛攻,但天不遂人愿,大将李勣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也没能攻下此城。天气转冷开始下雪,由于战事旷日持久,粮食也匮乏起来,唐朝大军只好放弃攻城,凄惨地撤退回国。    
    说起唐太宗,在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三代以后的明君。但是安市的失败,虽然责任不在于他,却给他一生赫赫战功带来了污点。反对唐太宗的建议,力主攻打安市城的李勣难辞其咎。    
    李勣作为一个将领,就要明白自己言责、职责的重大,认识到这点,他要做的就只能是竭尽全力攻下安市,绝无后路。即使最终没有成功,那么,他也应该醒悟到该一死谢罪。而不是为免死罪,在极力争辩说“吾不关焉”,得以度过余生。李勣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很难让人恭维。    
    天正十五年(1587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攻伐九州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的事件。当时敌对方丰前的秋月种宝的军队得到岛津方面的帮助,得以固守在岩石城内,静待丰臣秀吉的进攻。    
    岩石城是有名的险要之地,守城的将领熊谷越中又是一员猛将,考虑到这种情况,丰臣秀吉决定不攻此城,而计划让蒲生氏乡领兵监控牵制岩石城守军,自己则带兵前进。    
    听了丰臣秀吉的计划后,蒲生氏乡强烈反对,坚决请求攻下岩石城。丰臣秀吉并没有轻易应允他的请求,在蒲生氏乡再三强求下,丰臣秀吉才勉强答应了。于是,蒲生氏乡抱着不攻下此城就切腹自杀的决心,向坚固的岩石城发起了勇猛的攻势,仅在一天之内就取得了胜利。丰臣秀吉的军威也因此大振,很快就平定了九州。    
    安市城和岩石城的情况或者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攻城时如果李勣抱着和蒲生氏乡一样的决心,或许会有一个较好的结果,这是毋庸怀疑的。虽然大唐将军李勣的名望远在日本武士蒲生氏乡之上,但是在看重自己责任这一点上,却是远远不及的。    
    热爱和平(下)    
    中国人一般不会侵略其他的国家,因为他们以兵役为苦,厌恶战争。中国人凭借着自己灿烂的文明,自古以华夏自居,将四周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以示他们未加教化,并加以排斥,虽然如此,但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决不对他们以兵力相加。中国人对蛮夷的大原则就是“辉德不观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当然不可否认,这一原则有理想化的倾向,但是实施起来的效果是很令人怀疑的。    
    中国北方的塞外民族,不从事农耕生产,以掠夺杀戮为业,被视为野蛮的民族。不管中国是多么热爱和平,他们都毫不留情地以武力相加。像殷代的獯鬻,周代的猃狁,秦汉时的匈奴,隋唐时的突厥、回纥,宋时的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是如此。    
    但是,对于这些北狄的侵略,中国人并不愿以武力相抵抗。虽然有时也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对付他们,但更多的时候是赠以金帛讨他们的欢心,用来缓和其掠夺的势头,这是历代当权者惯用的策略。1911年秋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在讨伐满清的战斗檄文中,有着如此愤慨的措辞:“汉人实耕,满奴食之。汉人实织,满奴衣之。”    
    这种情况并不只限于清朝。中国自古以来就被北狄认为是宝藏金库。南北朝末期的突厥王——他钵可汗就曾经说过:“但使我在南两儿(北齐及北周)常孝,何忧于贫。”可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北狄的君主都有着他钵可汗这样的用心,那就是以武力的方式胁迫汉人,进奉金帛以享荣华富贵。    
    当然,中国也曾有征伐北狄的豪杰式帝王出现,像秦始皇、汉武帝。但是在民间,人们却对他们的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批判他们使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同样,在国内人们也不太欢迎在异域建功归来的军人们。


《东洋史说苑》热爱和平(4)

    在西汉的时候,一位名叫陈汤的西域副校尉,袭击并且杀死了匈奴的郅支单于,这无疑除去了汉朝的一大心病,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汉朝天子知道后,欲加赏于他。但是,当时有名的儒者丞相匡衡却认为,陈汤的这种做法违背了用兵先制,没有经过天子的许可就擅自行动(当时陈汤远在西域,遇到紧急情况,做事不可能全都等天子许可)。如果赏赐他,那么以后就会有许多人以此为榜样争相效仿,如此以来,塞外的祸事定会不断。最终陈汤没有得到任何犒赏。虽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是陈汤尽管建立如此大的功勋,其晚年还是陷入了悲凉的境地。    
    还有一个例子,唐玄宗在位时,有一位叫赫灵筌的大将军。当时突厥可汗默啜称雄塞北,经常入侵唐朝的领地,赫灵筌杀了默啜,取了他的首级,并将默啜的首级献给朝廷,以期自己的功劳能得到奖赏。但是当时的宰相宋壕却认为,如果为此给赫灵筌以厚赏,恐怕将来会在年少气盛的天子面前夸耀自己的边功,权衡之后,就没有犒赏其功。赫灵筌听说后,心中十分的不平和失望,过于伤心痛哭导致吐血而亡。    
    中国人具有的文弱的特点,很早就为国外人知道。曾在中国居住了几十年,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曾说过:“蛮子(中国南方人)如果是一个侵略性很强的种族,他们会很轻易地征服全世界。但是各位也不用杞人忧天,事实上,这些南中国人只是精明的商人,伶俐的工匠,而一点也不具备当兵打仗的资格。”另外,清朝初期曾在中国传教的西班牙人纳波雷托也说:“中国人善于做学问、经商、制作精美的古董,却不会打仗。”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黄祸论”——即黄种人渐渐会压倒白种人的论调(这种说法从甲午战争前开始,到日俄战争后进一步流行,到现在依然是世界的一大问题),其实是很没有根据的。当然,所谓的“黄祸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且相当复杂。但是如果“黄祸论”就只限于战争方面,而且“黄祸论”的主人公又仅限于中国人的话,这种观点毋庸置疑是荒诞不经的。    
    在过去的1500年的历史中,确有这样一个事实,即亚洲人曾经入侵欧洲,给白人带来沉重的压迫。这些历史有:公元五世纪匈奴侵入欧洲,十三世纪蒙古人侵入欧洲,十五世纪土耳其也开始向欧洲入侵。但是不能将这些野蛮的塞外民族与文弱的中国人一视同仁,那是完全错误的。    
    纵观近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曾经与许多国家交过战,如果再加上义和团事件,中国几乎和世界上所有的强国都交过手。但是对中国而言,这些战争中有许多并不是出自他们的本意。如果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和角度来看,这些战争都是诸国列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    
    1907年,在荷兰召开了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在讨论到战争开始的时候,是否要先通知对方这个问题时,出席会议的中国委员讲道:发动战争之前先告诉对方,这是对的,但是如果对方不愿意应战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就像我们中国,从来没有交战的意思,但总是被诸国强迫加入战争。不仅如此,今后我国也不打算轻易地应战,即使是接到了别国发动战争的通告。对像我们这样的情况,也应该制订必要的规定和程序。    
    中国委员的话一说完,引来满场的哄笑。这些话虽然是可笑,但是他所说的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人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然而他们并不好战。比起那些强悍好战的民族来,他们的个性也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的。但是,当今社会是民族竞争、武力征伐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很容易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尤其是曾受过列强欺辱的中国人,如果仍然保持其文弱之风,而且若这种文弱又不是以高远的理想为基点,再不加以改变,其前途实在令人堪忧。所以,中国人的文弱气质,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大阻碍。


《东洋史说苑》崇尚祖先(1)

    崇尚祖先(上)    
    中国人不仅具有文弱的特点,而且还有保守性。中国人保守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出来。    
    一、中国人天生的气质就有保守性。    
    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其灿烂文化就远远高于四周的民族,所以中国人向来就以本国的文明自负,认为自己的文明是独有的,是别人望尘莫及的,并且去尽力维持、保存这种文明。可以说这种习惯造成了中国人的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