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痴狂,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
还有10天就要考试了,我心里有点小小的躁动,看书时总是静不下心来。
还有6天就要考试了,和同学去看花时,竟然掉进了花丛里,月季花刺把我手上划出了几道口子。可这一摔却让我心静下来了,变踏实了,也许这就是因祸得福吧!
两天的高考平静地过去了,估分、填志愿,忙得喘不过气,终于忙完了。长长的等待之后,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飞到了我的手上,心里很平静,它已经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与关注。我知道,一场新的战斗又开始了……
矢志不渝篇想想别人也在紧张
黄学永
准确地说,我是经历两次高三的。原因很简单,我复读了一年。
第一年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判断失误,填报志愿时考虑有失偏颇,结果虽然分数较高(当年已达到了清华的录取分数线),却被一所名气较小的普通院校录取。临近开学时我很烦恼,犹豫不决,不知是该去上大学还是重头再来,等明年再战。由于心理上早已畏惧高三生活,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
其时已是9月初。当我背着沉重的行囊一路风尘赶到两三千里外的那所大学时,心情老是平静不下来。接下来是繁琐的报到手续。在上了近两周的课后,我发现那里的一切都是与我格格不入的。从9月份依旧炎热的天气到学习生活环境,都与我想像中的大学有很大差距。于是,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去复读。我现在已记不清当时的具体想法,只记得有一股莫名的冲动催促我完成这次艰难的抉择。那是一段让我感觉很奇怪的经历,虽然吃到了一些苦头,却使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人生的艰难。同时也通过接触外省的学生了解了一些闻所未闻的东西,增长了不少见识;更重要的是对相关的大学情况和具体学科设置及其发展方面有了大致的了解。
接下来便是我的又一次高三生活。
我所在的学校高三复习班是临时租借的一幢房子。由于与省道相距只有几十米之遥,每天来来往往的汽车不断,加之处于十字路口,每天上课与其说是听老师讲课,不如说是在听车鸣和嘈杂的人声。我在度过了起初的一段好奇期,后来就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了。我的生活较有规律。我先是按自己制定的计划行事,大约过了一个月左右,便习惯成自然了。
早晨6点钟起床。洗漱后是必不可少的半小时锻炼,这非常重要。高三的生活是异常紧张的,由于早起晚睡,很多人经常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朦胧状态;往往是下课铃响了,才从睡梦中惊醒,难免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而坚持每天锻炼半小时,不仅可以保证一整天有充沛的精力,长此以往,对于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保证健康的身体而更好地为学习打下基础。每天锻炼完了是早自习。早晨主要是读英语和听英语磁带,通常是一个小时。而朗读的内容主要是课文。我的个人看法是:课本中选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无论是语言、词汇还是内容都是非常经典的;而平常的考试中所涉及的知识大都源于课本。课本是基础,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基础的东西,才有可能提高。我之所以十分重视坚持朗读,是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还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重复书中的知识点,可以牢固地记住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中午的午休同样必不可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不必赘述。然而许多人的心理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我不否认这样高强变的知识输入确实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但久而久之难免疲倦,以致效率低下。效率低下又不改进方法,一味投入时间和精力,则不觉进入了恶性循环。然而,说是这么说,我是有前车之鉴的,我自己也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徘徊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但好在我及时调整了作息时间,保证了足够的休息时间,进而保证了听课的效果。而这一做法若能够坚持到高考,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和的心去看高考,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利用平常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去刻意锻炼自己。
作为文科生,最恐惧的莫过于数学了。第一年高考我就吃了数学的亏。第二年我改变了学习方法。在坚持每天按计划做一定量题的同时,回归课本,把课本上的知识重新梳理,形成体系,把以前我掌握比较模糊的知识点强化。在做每一道题时我都尽力在课本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点,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找准考查角度,并把所做的题归类。这样不仅利于以后复习,且利于掌握每一类型的题目。我一贯反对题海战术,毕竟我们时间有限;但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点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做题加以巩固,加深理解,十分必要。曾听到有人说数学和外语、语文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学科。我不太赞同此类看法。至少学数学和外语、语文乃至其他学科同样需要一种熟悉的感觉。数学要有题感,语文、外语要有语感。这有点像习武,一日不练,则腿脚不灵活,动作不雅观。
学文科记忆性的东西比较多。常听人抱怨脑子太笨,总是记了忘,忘了还得重新记。我的做法是:深入每一细节,寻找知识的根源。政史的知识课本上的介绍大都较粗略,往往给人的印象不深。我买的相关辅导资料都是题少叙述多,从中可以得到比课本上更细致化的知识;而当了解某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每一细节后,这一知识已不再是一条消息式的知识,而是一个较深刻的篇章或一幅活动的画面。这样就不太容易忘记了。
在高考方面,我自认为是成功地经过了心态关的。无论是退学复读承受巨大压力,还是强忍教室外的噪音耐心地一步步演算,都对我的心态提出了考验。高三的考试非常频繁,考过后是关注分数和名次,而我的分数和名次每次都不是很靠前。我当时的想法是:反正一两次考试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要这一段时间我努力了,我在进步,不管别人如何如何。这是一个放低姿态的过程。毕竟高三的那么多次考试很难保持始终都在一个较好的位置,且不争前几名有一好处是:不必整天提心吊胆哪次考试被别人超过;毕竟你不是最好,没有过多的目光注视着你。我认为这是一个调整心态的好方法,倒不必刻意如此;只要这样想,考试还有那么大压力吗?当然了,私下里的努力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
高三的课程重,作业多,各种压力一下子涌过来,心烦意乱的情况时有发生。烦躁的时候不妨听听音乐,看看杂志,做做运动——千万别按捺自己心中的烦闷,那样只会越来越闷。
其实,任何人在这个人生转折的时候都会紧张。想想别人也在紧张,自己若不紧张,岂不占了很大优势?不妨给自己设计第二条人生路。人生究竟会怎样,是辉煌还是碌碌无为,关键在于自己以怎样的心态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置之死地而后生”未必不是一种减轻心理压力的好方法。
矢志不渝篇有些事能够做两次是幸福
刘亚萍
我曾经复读,经历过两个非同寻常的6月,但不是黑色的。
在2003年的高考中,我发挥一般甚至有些失常,只考了582分;一番斟酌之后第一志愿便报了山东大学,结果因为3分之差而没能被录取,既而被调剂到一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不理想的学校、不理想的专业让我在得到消息的那一刻便决定要复读,没有犹豫,更没有忧虑,也没有多少支持者。
父母亲虽然没有强烈反对,但我知道他们的担心。包括我以前的老师,很多人都劝我放弃这个冒险的念头。的确,复读不是闹着玩的,高考不是闹着玩的,这我懂;可是,我的决定也不是闹着玩的。好长一段时间,生过气,发过火,哭过,喊过;但是我复读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
接到师大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已经坐在复读班的教室里了。已经不记得有什么感想,好像也根本没有什么感想,有感想的是别人。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考上重点大学却不去,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于是议论纷纷——说有志气的有,说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的也有。在那时候,我终于明白了尊重的可贵。我不期许别人多么地赞赏我的选择,但至少不要妄加评论。好在大学很快就开学了,我完全没有去的可能了,一切议论也便随之平息了。我的复读生活也算正式开始了。
我自认为自己是非常轻松地走进复读班的,没有多少负担;惟一让我难过的是让父母为我担心。说实话,我当时也没有多少雄心壮志,像别人说的那样非清华不上;没有,真的没有。只是希望再学一年可以考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能选一个理想的专业,这也是父母对我仅有的要求,真的不算高;虽然偶尔也会跟他们开玩笑说“争取明年只填第一志愿,清华或北大”,但谁也没有当真。
复读的时候,我喜欢在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说“我在上高四”或者说“我在高三留级”;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感觉很多人把复读看得太凄惨太悲壮,不喜欢。其实真的没什么,复读很正常,也很好。
与高三相比,我的高四过得要从容,甚至轻松得多。也许因为头一年是新生,既要学习新课又要进行总复习,对备考也没有多少经验,所以高三时经常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也走过不少弯路。高四就大不相同了,有了高三的经历和高考的洗礼,再次面对便多了一份得心应手的感受。
依我之见,高四最主要的内容便是扬长避短——保持并提高优势学科,改造弱势学科。高四一年,我依然很快乐地学着最爱的英语和数学,同时注意补习弱项——文综。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