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阿弥陀经+讲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定,初级的定‘功夫成片’;中级的定是‘事一心不乱’;高级的定是‘理一心不乱’。必须在高级定里面,慧发生了。那就是说理一心不乱而后开慧了,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与禅宗里头的明心见性没有两样,事一心不乱。到这个时候,这是以‘闻思修’三慧为修学的主要的科目了。所以说‘初三学,后三慧。’这就是小乘,可以说是人天、小乘、权教菩萨,都是三学。到大乘实教的菩萨了,三慧。以我们本经来说,事一心以前,是三学;理一心,这是后,这是以三慧。‘终大觉’终极就是成佛了,成就大觉。
那么在佛法的修学,跟世间法也不相同,它在方法上说,‘有行布’,有‘圆融。’所谓行步就是次第,按部就班的,有顺序,有个程序。圆融是顿超,不要按次序,那么这是讲圆融。这个两种在大乘法里,可以同时地修学。譬如说‘生活教育’,以‘戒’;儒家则是以‘礼’,这是生活教育。私生活,小乘戒;大众在一块,团体生活,菩萨戒;比丘戒是私生活的生活规范,菩萨戒是团体生活的生活规范;像我们今天政府所订的国民须知,那就是一种生活规范。
在‘心理教育’上,讲求的是‘定’学,儒家讲‘静’,讲静定;在‘精神教育’上,佛法讲‘慧’,戒定慧,那儒家讲‘知’。所以他这个教学,可以说对我们整个无论在精神,无论在生活上讲,他全都顾到了。这个里头有次第,也有圆融。实际上生活来讲呢?按照我们年龄,按照我们的程度,按照我们的环境,是有次第来教学的。同时他又讲求圆融。
譬如在教学,这个方式上来说,我们中国古代的小学,是从儿童七岁,我们礼记里头所记载的,就外赴,七岁就外赴。中国从前的家庭,是大家庭的组织,不像现在的小家庭,是大家庭的组织,所以每一个家都是几代同堂,差不多都是三代、四代,甚至于五代同堂,这是一个大家族。人口一般都是几十人,到一百多人。诸位看小说,看红楼梦,那就是我们中国一个模范的家庭。红楼梦这一家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所以他这个家庭,这个建筑│房屋的建筑,是有内有外。眷属,女人、小孩都在内,像客堂上招待接见外宾的,招待外客的,外客不进里面去,除非是自己的亲戚,至亲好友,内眷才可以接见。一般都是不接见的。
那么小孩到了七岁了,就不跟母亲了,就要他到外面来了,外面什么呢?客堂、厢房,这些地方一般都是请老师来教学。从前这个教学,私塾制度,每一个家里请一个好老师,聘请一个老师,那么在家里教自己的子弟;所以就外傅,傅是师傅,就是老师。不跟母亲了,跟老师,所以学生要跟老师生活在一起,就接受生活教育,七岁的时候,要接受生活教育。
那么生活教育学什么呢?学待人接物、学礼节、学说话,那么这一种构想也是遵照孔夫子的教学。孔子教学四科,第一科:德行,德行就是礼貌,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去敬重父母?如何去尊敬长辈?教礼节、教洒扫应对,教这些。那么换句话说,要伺候老师,实际的生活教育,他不是跟你讲解的,要给你做到的。尊师重道,老师喝茶了,学生给他端茶来;老师要吃什么东西了,学生要给他做。年岁大一点的学生,老师出门了,他要给他驾车,所以实际上要做到的。因为你能够侍奉老师,能够服侍老师,你将来毕业之后,回到家里,你才能够服侍父母,所以这是属于生活教育,就是礼的教育、戒的教育;那么这个是此地,按照你年龄,按照你的聪明、智慧来教导。
那么其次,还有一种圆融的教育,那就是背诵经典。我们晓得,童年记忆力是最好的时候,黄金时代。所以这个时候,老师要督促学生,这叫蒙学,就是小学,叫他背书。聪明的小孩,一遍就可以背。当然老师教学,也看这个学生的天赋,很聪明的小孩,一天可以背一千字,这是我们称为是天才儿童,那很少的。一般中等的天赋,大概是五百字到七百字,能够背这么多。那么五百字以下的,这都是聪明才智比较上低一点,或者背三百字,或者背两百字,按照这个进度,叫他背诵的。可是背诵要不吃力,譬如这个学生,他聪明才智高的,他一遍就会背了;譬如说给他七百字,这个文章,他念一遍就会背,那么老师就增加,把他增加到一千字,他要背个五遍到十遍,就能够背得出来了,这就是他的程度,他有这种能力,就是十遍他能够承受。十遍背不出来,那么这个字数要减少,为什么呢?不是他能力能够负担得了的,所以减少,这就是背的长短,是每一个学生不一样。那么他十遍能够背出来了,老师要督促他,就背遍数,在一般讲,总是一百遍以上,叫他念;要背一百遍以上。天赋高的,背个一百遍,差不多了,可以了,他能够记得住。程度要是差一点的,根性要是愚一点的、笨一点的,要背两百遍,遍数要加一倍。为什么要背这么多遍数呢?诸位要晓得,这个遍数背下来,熟透了,他将来一生都不会忘记。
台中李老师,诸位晓得,他今年九十三岁,他写文章,不要去找参考资料,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他为什么记得那么多?他什么时候念的?小孩时候念的,所以他一生都不会忘掉,这是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学法。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把它挑选出来,精采的,重要的,大概都在十二、三岁以前,全部把它背完。诸位要晓得,就是背一百遍到两百遍背完。
这个阶段里面,所背的这些经书,没有讲解的,不会告诉你这个怎么讲法,这里头什么道理,不讲。只叫你背,就是叫东西背熟。诸位要晓得,这个里头有很深的意思,这是训练什么呢?训练根本智。为什么呢?他要不背书,那个小头脑也会胡思乱想,也会增长邪见。你们不相信,你看看现在这些儿童,他的小头脑里头,他想些什么?一样的呀!他要背那么多书了,一天到晚,他要背,他要记,所以他就没有妄念了。所以背书这个方法,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是圆融的,它不是属于行布的,就是不是属于次第。
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诸位想想,他一心一意在那边背书,他什么妄想都没有了,当然就诸恶莫作了。经书是圣人的言教,智慧的结晶,念这个东西,背这个东西,岂不是众善奉行吗?你看戒律有了,背书里头戒律有了。背书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所以你专心背书,定学有了。背书从头到尾,一个字不错,一句不颠倒,这叫做慧学。所以背书,它的目的;你说是,东西完全记得,那是第二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成就戒定慧,是一次完成,这个方法妙绝。所以这是根本智的修学法,而且是一次完成的修学法。那么根本智有了之后了,再求后得智。所以他小学念完了之后了到了十三、四岁了,所有的书统统都背完了,这个时候怎么样呢?出去参学。那个地方有学问的人,达汝他讲的东西讲得非常好,到那里去听。到那里去听怎么样呢?不必带书。老师讲课,决定不用课本,为什么呢?老师从小也是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去听课也不带书,你要是带书去,人家笑话你,那你没资格来听,不带书的。所以这个教学,乐啊!
老师带着这学生,做了好酒、好茶、好菜,叫学生挑着担子,到野外去出旅行。那个地方风景好,席地而坐,铺起来,有吃的,有说有笑。讲什么,讲经论当中的道理,读书真乐啊!老师一高兴,出去玩,出远门去玩,郊游去了,玩了两、三个月回来,回来怎么样?大家毕业了。一路走着,一路玩着,一路来把这个经论道理统统发挥完了,这样的教学法,这一种教学的艺术,今天全世界,可以说除了中国有,其他的国家没有。教学的艺术啊!教学在那里?在诗情画意之中,中国人的确懂得享受。在教学里面,叫你身心领会到真善美的境界,这是我们中国古人的教学。现在我们看不到了,这样美好的教学方法,现在失掉了。
在佛法里面,过去也是这个办法。所以诸位学佛一定会听到,从前学佛五年学戒。这五年学戒,学个什么啊?就是五年的生活教育,小学教育,跟世间这个小学教育一样,但是年龄不一样。因为从前世间小学教育,年龄是七岁到十二、三岁,是这个年龄。佛门里面出家,有十几岁,二十几岁,大多数世间教育都有相当的基础,这个是入佛门,五年学戒,就是五年的生活教育,就是小学教育。
这个五年当中,寺院里面有讲堂,他没有资格听讲;有念佛堂、有禅堂,他没有资格进去修学,那他怎么办呢?他这个五年当中,就是伺候大众,照顾大众,等于说做大众的侍者。要伺候老师,要伺候学长,所以他修学的是生活教育。
除了生活教育之外,还有一个,也就是小学教育很重视的,要背诵经论。这个经律论,三藏经典。你自己发心,所主修的那些经论,要背诵。不但经论要背诵,甚至于有很多重要的注解,要背诵。
譬如说天台宗,天台宗一定要背天台三大部,这是它的根本教典。这个三大部就是法华经,不但背经,背注解,法华玄义释签,这是法华经注解,智者大师所讲的,要背诵。法华文句记,这个法华经的注解,这是第二部。第三部,摩诃止观,那是他们的修行方法。这个三大部是它的根本经典,一定要背诵,那么都在这个五年当中完成。所以佛法里面的五年学戒,跟我们世间法的小学,意思完全相同,也是着重在生活教育,着重在戒定慧一次完成。那么由此可知,古人这个教学,真是费尽了心思,力求尽善尽美。
那么这个五年基础奠定下来之后,根本智得到了,这才有资格去参学,有资格进讲堂听经,进念佛堂,或者禅堂里面去修学,才有资格。
我们今日之下,有很多,不管是在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