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于丹阎崇年等名家演讲录:发现你的心灵-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崇焕不是名门贵族或豪门权贵出身。袁崇焕家原来在广东,他祖父一辈经营一点木材、药材,小本生意。在广东和广西交界的地方有一个藤县,县里有个小山村叫白马村,袁崇焕在那儿上学,非常用功。袁崇焕先考秀才,又考举人,最后考进士。那个时候三年考一次进士,全国考中的人数约二三百名。整个广西藤县在276年间考上进士的只有两人,可见那时考进士比我们考大学、考重点大学都难。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特殊关系走后门。袁崇焕考取进士那年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北京考场就是现在北京的贡院。
  袁崇焕考取进士之后第二年分配工作,到福建邵武县做知县。我几次去过福建邵武县,是一个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
  袁崇焕考进士时,东北努尔哈赤已经兴起,万历四十四年建立了政权,也有了八旗军队。这一年努尔哈赤和明朝打了一仗,明军的指挥叫杨浩,也是进士出身,统率军队号称四十七万,兵分四路围剿努尔哈赤的根据地,努尔哈赤根据地所在的这个村只有一口井。(我小时候所在的村庄,几百户人家全村三口井,但努尔哈赤根据地的村子只有一口井。)杨浩统率四路军围剿努尔哈赤的根据地,要将其夷为平地。不料四路军队都战败了,消息传到北京,举朝上下极为震惊,这时袁崇焕在北京。他到福建邵武县后老惦记着到当时国家最需要人的山海关去。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明朝规定,全国一千三百多个县,每年知县都要到北京进行考核,腊月二十五进北京,不许进城,住在城外的寺庙里,各省管人事的副省长先对他们初步考核,考核完之后再进到城里由吏部、都察院进行复试。考的结果是成绩好的升官,成绩一般的平调或再任一届,成绩差的退休或免职。考查后,袁崇焕的结果是有人推荐他升到兵部职方司主事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他一个人骑马从北京到山海关,考察军事形势,回来说了一句 〃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矣〃,意思是给我兵、马、钱、粮,我就能守住山海关。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明朝皇帝派官员到山海关以外去,官员说身体不好不去,从陕西、山西到河北一带派去的兵都跑了,怕打仗,因为打仗可能丧命。
  袁崇焕这时想的是〃仁〃。这时山河破碎、黎民流亡,他要去拯救难民于水火。于是皇帝派他去了,他去之后非常勤苦、敬业,政绩卓著,从六品升为五品,后又升至四品,三品,二品,官做到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当时是六个部)兼沈阳军区司令。袁崇焕不带家眷,直到后来打仗最危急的时候,他才把妻子和八十岁的老母亲带到城里与城共存亡。国难当头,袁崇焕挺身而出,哪里困难就到哪里去。当时在北京做官的尚书、侍郎、翰林,有些人把家眷打发回家,金银财宝运回南方,怕北京失守后家破人亡。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到了山海关,袁崇焕的〃仁〃不是一般的〃仁〃,而是〃大仁〃。
  第二,〃智〃
  我们培养孩子,从小到大,特别要注意培养、启发他的智慧,不要死读书。
  袁崇焕的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努尔哈赤很了不起,不过我发现袁崇焕比努尔哈赤更高明,因为努尔哈赤就败在袁崇焕的手下。
  努尔哈赤起兵后攻打辽宁抚顺,明军败;接着打清河,明军又败;然后打开平,明军再败;再打铁岭、沈阳、辽阳(当时辽宁的省府不在沈阳而在辽阳)、广宁……明军还是败。明军退到山海关和宁远,兴城离山海关二百里,明朝在东北兵部尚书、督师、总兵都是大官,怎么回事呀?屡战屡败。明朝的官员很多也是进士出身,官做到三品二品甚至到一品。努尔哈赤攻打抚顺,明朝守军把城门一关,将护城河的吊桥吊起来不就可以吗?因为当时努尔哈赤的部队没有后勤,马、弓箭、刀枪、粮食自己预备,他们一般带七天到十天的粮食,把部队集中起来开到抚顺再回去,来回两天的路程,所以打仗的时间只有五天,如果明军把城门一关把吊桥一吊守城,耗上七天,没有粮食了努尔哈赤自然就回去了。努尔哈赤弄了一些人牵着马、驴扮装成商人混到抚顺城里,攻城的时候里应外合,里面的人把城门打开,就打赢了。后来也是这样。明朝丢了四个城,应该想一想为何会丢。沈阳是卫城,孙子兵法讲:守城守住就是胜,攻城攻下才是胜。而明朝的沈阳城的将领看努尔哈赤来了,城外是空河,他和士兵先喝酒,喝到半醉半昏打开城门就带着骑兵出去了。明朝的骑兵打不过八旗的骑兵,为什么打不过?明朝的马是在马圈里喂的,天凉了还给盖上棉被一样的东西御寒。而八旗的骑兵训练的时候,让兵骑着马跨沟,从火里或者水里冲过去,使战马像武器一样。明朝的兵戴毡帽、穿长衫,冬天冻得直哆嗦,没有武器,骑兵把马卖了喝酒,租个瘦马、骡子混事,这样的骑兵怎么可以打仗呢?努尔哈赤的骑兵身着盔甲,结果守城的明朝将领被努尔哈赤的士兵射中十四箭,落马而死,全军覆没。到辽阳时明朝的守城将领是进士出身,他不吸取丢沈阳的教训,亲自下令把城门打开,吊桥放下,在城外安营扎寨,和努尔哈赤的大营对着。辽阳城外是平地,两军大战,打不过努尔哈赤的军队,守城将领退到城内看形势不好就自杀了。明朝六个城丢了,还不吸取教训,明朝的将领还不关闭城门。在辽河边大约一百步一个兵,辽河长约一百里,以河为界,每人手里拿个棍子站着,能守住城吗?还是不派兵守城,而是带了三万兵在平原上和努尔哈赤交战,最后投降。明朝换了一个王在进,后来又换了高缔,高缔下令撤兵,从锦州一直撤到山海关。城毁了,兵撤了,从锦州走到山海关大约三百里,老百姓扶老携幼,路宿荒郊,哭声震天,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受命。

  第11节:袁崇焕的业绩与精神(3)

  袁崇焕吸取了前几次城门失守的教训,把城门关上守城,城外的老百姓也不让入城。努尔哈赤、皇太极叫阵,袁崇焕就是不出城,依靠坚固的城池,军民联防(他派人到巷口调查看是否有奸细,往城墙上送饭、弹药、水),死守固守拼命守。守城时袁崇焕让士兵们在城上向下滚木头、石头,放箭。努尔哈赤挖城,袁崇焕用被子、绳子包着炸药放到下面去炸。袁崇焕还使用〃红夷大炮〃守城,〃红夷大炮〃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努尔哈赤的军队被炸得人仰马翻、死伤无数,努尔哈赤也受了伤。袁崇焕就靠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把仗打赢了。只有宁远没有努尔哈赤内应的奸细,没有夺门之叛徒。努尔哈赤从起兵到宁远之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败在袁崇焕的手下,那年努尔哈赤六十八岁,袁崇焕四十三岁。努尔哈赤受伤、生气,当年8月11日就死了。袁崇焕用西洋大炮守城,取得宁远大捷。明朝这个时候朝廷欢欣雀跃,论功请赏,魏忠贤头等功,赏袁崇焕三千两银子。
  皇太极继位,又率大军进攻,结果宁、锦大捷,袁崇焕又胜了。
  第三,〃勇〃
  一个人很难做到勇,从政、经商、治学、统兵,都需要勇敢的〃勇〃字,袁崇焕突出的一点就是〃勇〃。
  袁崇焕去离山海关四十里的地方办事,一个人走夜路,大概走了五个小时。当时荒无人烟、野兽出没、遍地荆棘,守城的将士无不惊讶、称赞他胆子太大了。
  王在进说锦州、宁远都守不住了,就守山海关吧,想在山海关城外八里的地方再修一座城,用那座城来保卫山海关这座城。袁崇焕不同意,说不行,敌人打到那座城山海关这座城也完了。袁崇焕是个小官,王在进是个二品官,王在进不听袁崇焕的意见。一般的人就算了,但袁崇焕有责任心,正式写了封信给当朝宰相,讲自己的意见,见没有回信又写了第二封信。宰相不能判断是袁崇焕的意见正确还是王在进的意见正确,他给孙承宗写信,孙承宗是当时的大学士、天启皇帝的老师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说:〃我亲自去调查一下,看谁的意见正确。〃他去到山海关看了形势,觉得袁崇焕的意见对,应当在宁远修城。宁远北面是两座山,骑兵从沈阳过来必须通过山口,山口宽约一百米,过了山口修一座城把山口挡住。孙承宗大学士是一品,皇帝的老师,孙承宗诚心诚意和王在进谈了七天七夜,王在进还是不接受。孙承宗就回朝和宰相说了,给天启皇帝上课时和皇帝说了,王在进不可重用,皇帝把王在进调到南京。谁也不愿意去宁远,皇帝派孙承宗去了。越级上告是官场的大忌,袁崇焕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孙承宗后来给免官,那时朝廷很黑暗,正直的官员待不住。天启皇帝过生日,孙承宗想在给皇帝祝寿时向皇帝汇报前方的情况,求皇帝的支持。魏忠贤以为孙承宗要清除皇帝旁边的奸臣,先向天启皇帝汇报不许孙承宗进城,紫禁城的城门都关了,又打开城门加急到朝阳门外把孙承宗截住,说〃你再前进一步就杀头〃,孙承宗没有办法就回了山海关。后来孙承宗被免职,清军打过去的时候,孙承宗全家48口殉难。
  高缔要撤兵,袁崇焕不同意。高缔说:〃如果袁崇焕不撤,就让其他人撤。〃袁崇焕说一个人要躺在宁远的孤城里,独挡努尔哈赤的侵入。袁崇焕一万人阻挡努尔哈赤号称十三万人的进攻,袁崇焕说死也要死在宁远。
  明朝派养马、打梆子、传膳的太监做山海关总监,做辽东军区驻宁远、锦州等地的钦差。
  太监在宫里没有文化,没打过仗,更不会用火枪火炮,袁崇焕不同意,要求撤掉。当时魏忠贤当权,魏忠贤派太监去看着他。崇祯皇帝又派了一个太监在北京监军,李自成打北京之前太监先投降了。袁崇焕提出要撤这些太监,这需要勇气,敢对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