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教学教什么?竞争,中国古时候教你什么?教你礼让,还不是忍让,你要懂礼,事事谦虚,要让别人,哪有竞争的!如果一竞争,那个家就乱掉了。中国典籍里面讲,孔融四岁懂得让梨,一盘水果端上来,他选最小的,小人吃小的,大人吃大的,懂得让!没有竞争的。教育下一代的使命、责任是母亲,所以中国教育,第一任的老师,启蒙的老师是父母,特别是母亲。父亲要外出工作,负担家庭的经济生活,母亲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把家里整理得整整齐齐,让先生安心在外面工作,对家庭没有后顾之忧,小孩教育的责任她最重。她能把小孩教好,光宗耀祖,祖宗有光彩。
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你做大官、发大财,不是的,教你学圣人、学贤人,圣贤学不像还是个君子,读书明理。古人的求学,读书志在圣贤,这个方向目标正确。现在读书方向目标在哪里?方向目标全都是做大官、赚大钱,这还得了吗?古今中外,凡是圣贤教育,第一个科目无不是教人克制欲望,把你的欲望降到最低的程度。最低的程度是粗茶淡饭,能吃得饱,能穿得暖,有个小茅蓬能够安身,他没有物质欲望的要求,心安理得。理是什么?就是佛法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薰陶,他是圣人、他是贤人、他是君子,他在社会上决定是好人,他不会作乱。
我们知道再好的教育,这个社会上还是有不善的人。这个道理我们懂,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多。因果通三世,过去生中染上很多不善的习气,在阿赖耶里面这是恶业种子,会带到这一世来。这一世纵然有很好的教育,把他这个恶业缓和了,这肯定的,可是有时候他还会发作,所以中国教育里头再辅之以因果教育。这个好!他真正明了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他就不敢做坏事了。
所以要知道,儒家的教育真学通了,那个人不会做坏事,不忍心做坏事;道家这因果教育要是搞通了,不敢做坏事。所以社会上善人多、恶人少,善人能够原谅作恶的人,作恶的人他也有一个幅度,不敢太过分。太过分怎么样?在社会上自己感觉得不好意思。又何况中国的学术,活到老学到老,他不断向上提升,所以在各个行业都有退休,唯有做学问的人没有退休。孔子问礼於老子,老子的年龄比孔子大很多,那是一个有道德的学者,孔子亲近他老人家,向他请教。孔子到七十岁还希望老天爷保佑他能够多活几年,绝对不是贪图长寿,希望多有一点时间把《易》学好,他自己觉得学得不够,这现在讲的《易经》。年岁愈大涵养深,心愈来愈清净,智慧愈来愈提升,他有悟处。
儒家的教学是继承中国过去二千五百年的传统,中国教学至少可以从黄帝开始。黄帝之前神农氏,神农氏之前伏羲氏,伏羲氏那个时代打猎,靠打猎为生,就是古老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是那一种社会状况;到神农氏就发明农耕,农耕人就定居,就不是靠游牧。伏羲到神农到黄帝大概一千年,这一千年没有文字,所以历史没有记载。黄帝时候才发明文字,这就有记载了。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历史,这在全世界也很特殊,重视历史中国人是第一。所以孔子继承了过去,我们可以说从燧人、神农、黄帝一直到文武周公,孔子生在周朝,教学教些什么?教伦理道德。《礼记》里面的「大学」、「中庸」这两篇,非常难得,很有体系的记载下来了,这是中国的教育哲学,中国学术的大根大本。「大学」里面的三纲八目,这是中国老祖宗传下来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三纲是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就这三句,总纲领。明明德,我们老祖宗就知道,所谓是「人之初,性本善」,学什么?没有别的,就是学明德。以后佛教传到中国来,实在讲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有很大的帮助,儒家用佛教的明心见性来解释明德,是不是老祖宗原来的意思?这不得而知,但是这个解释自然把中国教学的目标向上提升。
在新民,现在的字上是亲民,但是古人注解的应该是新民,亲民、新民意思都好。新是什么?新是进步,所谓日新又新,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天天有进步,向什么地方进步?向明德进步。在止於至善,性本善。这是教学总纲领,五千年不变。从什么地方下手?下面有八个纲目,从格物下手,跟佛法里面讲的,佛法讲断烦恼,佛法一上来说破烦恼障、破所知障,你的明德才能现出来。明德是本有的,没有一个人没有,平等。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你有障碍,障碍各人不相同,业障薄的人就显得聪明,业障深厚的人就显得愚昧,道理在此地。所以先要把烦恼除掉,教你这个。
亲近圣贤,头一个就是学断烦恼,佛家四弘誓愿第一条是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发这个心。众生无边是讲法界众生,不是说一个地区,不是说一个国家,不是说今天现在这一个地球,不是的,遍法界虚空界。你发这样的大心,你走的是成佛之道,你走的是菩萨道。如果你发心只救全世界,全球,这是人道,你没有离开人间。人道,很小,范围不大。所以你看看佛教我们发的愿,要普度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中国谚语所说「量大福大」,他福真大,智慧大、福报大;量小就不行了,量小,智慧也小、福报也小,什么都小,所以小器。
这个大心发了之后要怎么落实?后面三愿是落实,从哪里落实?「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落实。烦恼里面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就是烦恼障,尘沙烦恼里面就包括所知障,佛讲得清楚,儒对这个讲得就没有佛那么清楚了。儒是讲格物,人一定要知道把物质生活水平要放下、要降低,为什么?贪恋享受是很大的障碍,障道!道是什么?道是明德。如果我们用佛法来解释它,明是甚么?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德是什么?德是佛法讲的德相,德是德行、德能、相好,他讲一个字,佛讲两个字,更清楚!这些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佛家讲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平等的。圣贤教育没有别的,你迷失了自性,沦落变成凡夫,佛菩萨来帮助你,教你回头是岸。这个回头,首先要把你最严重的烦恼,贪瞋痴慢,要把这个东西断掉。你对於物质生活还有贪恋,这个很麻烦。
我们想想我们学佛为什么学不好?为什么学这么多年没有成就?你知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你没有能够把物质生活放下,就在这里。为什么孔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优秀的学生七十二个,他为什么特别赞叹颜回?那就是说颜回确实做到格物,孔子很满意。格甚么?格除,物是欲望,对於物质的欲望颜回没有,颜回一心向道,没有想到改善物质生活,这是一个真正读书做学问人最好的榜样。为什么?一般学儒、学道、学佛不能成就的,就是迷於物质的享受,所以他不能成就。孔子对颜回赞叹的意思很深,他能舍弃。释迦牟尼佛是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你看他做给我们看,老师带头,所有学生都跟老师一样,这样的人有道德、有学问,天天讲经教学,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谁不尊敬?谁不仰慕?感动多少人,真的是天地鬼神都受感动。
这是亲近佛菩萨,「普亲近」,普是平等的。内心里头清净平等觉,这要是做不到,你的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你智慧就不开。这是教育的第一个课程,儒佛都一样,古谚语里面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没有通过讯息,他们的作为、他们的教学在理念跟方法居然是完全相同,我们后学要认识、要明了。所以物格而后知至,只有把物欲放下,放下对於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之后如何?随缘,绝不攀缘,绝不要求,什么都好。释迦牟尼佛做的是最妙了,他每天去托钵,给甚么吃甚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挑剔,日中一食。穿的衣服叫粪扫衣,别人穿破旧的,丢掉不要的,出家人捡起来,破了不能用的地方剪掉,可以用的把它裁下来,所以一块一块的。也裁得很整齐,裁一样大,统统缝起来,就变成一格一格的,这就叫粪扫衣。那么一件衣,我们晓得料子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穿起来不好看,所以统统缝好之后去染,用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染,五色;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黑色的一起染成,我们讲差不多是深咖啡色,染成一个色,叫染色衣,叫袈裟,袈裟就是染杂色的。这做得真的是比我们中国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亲近就是学这个。
今天我们佛门里面,在课堂上课,上课穿上礼服,表示不忘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教学,他就穿这个衣服,这是纪念的意思。佛陀那个时代,印度那个地方靠近赤道,所以他们三衣就足够了。佛法传到中国来,中国是在温带,四季变化很大,三件衣不能保暖,所以佛教它很开放,一丝毫拘束都没有,到中国来,印度这些出家人也穿中国衣服。这种叫圆领,大袖子的袍子,这叫海青,这个衣服是汉朝的,汉朝人的礼服,海青是汉朝的。一般服装上都绣的花纹,领子绣花纹,袖子绣花纹,衣服上绣花纹,这花纹代表身分,颜色、花纹代表身分、代表阶级,士农工商不一样。文武百官你在这衣服上就看到他的身分阶级,便於行礼,所以叫章服,章是文章的章,服装叫章服,它上面绣的是阶级。皇上穿黄色的,皇族的服装,大臣里面没有穿黄色的,除非是皇帝赐给他的,那是最高的荣耀。像清朝你们看到的,对国家有很大贡献,皇上赐黄马褂,那是很高的荣耀。皇上穿龙袍,龙五个爪,你看那个龙是五个爪,五个爪只有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