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面还有一首偈,总结,「无方大用」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学完了。我们看末后一首偈。
  【是名无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难思议。十方一切诸如来。於无量劫说不尽。】
  那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在此地给我们讲的略说,要详细说,不是一尊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说,说无量劫都说不完,自性的功德。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初句」,第一句『是名无量功德者』,「以德命人」。功是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是寂,德就是用,寂用无涯。我们现在没功夫,就是心定不下来。这你就晓得,真正佛法修行讲功夫是什么?是禅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德就是智慧,功就是禅定;功是寂,德是照。这是自己,不是别人,「功德者」是你自己。『三昧自在难思议』,这第二句讲「依人显德」。你得三昧,你得正受,三昧就是正受,也是前面讲的正定,你是不是已经得到?得到三昧的人,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也就是身心都是清净平等,这是得三昧的人。我们学《华严》,得三昧叫华严三昧;我们修净土念佛,得三昧叫念佛三昧。华严跟念佛是方法不一样,三昧是一样。好像在学校念书,你拿到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一样,但是博士里面有文学博士,有理工学博士,有很多差别,那个不一样。但是博士是相同的,三昧是一样的。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哪个法门都可以让你得三昧、得正受,就是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帮助你达到离苦得乐。这个离苦,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就是离苦。离苦就是乐,乐是自在,这里讲的自在。你才真的知道什么是乐,得大自在是乐,智慧无量,神通无量,相好无量,这得大自在,这是乐,乐在此地。
  所以「难思议」,用我们这一段的教义来说,这个难就是寂用。有动,有寂,这还是可以思议。你心定下来,像一般修定的人,阿罗汉就是这样的。你们在这《地藏经》上读到的,光目女遇到阿罗汉,向他请教,她母亲造作的罪业,现在不晓得生在哪里?阿罗汉入定,入定就是寂,出定,寂就没有。入定之后,再出定,告诉她看到了;不入定就看不到,就是他这动跟寂是二,他没有到不二。那不二,不二就更深的定,菩萨。菩萨你问他,他立刻就看到,他不需要去入定,功夫纯了。那就是阿罗汉只放下执著,分别没有放下,所以他必须要入定,要摄心,就是前面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入定就是制心一处,他才能够突破空间维次,才能够看到地狱。他心不能控制在一处,他心是散乱的,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所以法身菩萨,那不一样,实在讲,比阿罗汉高的,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们已经不需要出定入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里还讲有出有入。
  所以动寂不二之寂,是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寂,法身菩萨的境界。寂跟用,有寂有用,寂用不二,这是菩萨;有寂没有用是阿罗汉,他必须出定才能起作用,不出定他不起作用。菩萨不出定也起作用,出不出他都起作用。凡夫有用无寂,眼耳鼻舌身有用,眼能见,耳能听,有用,但是心是散乱的,心意不能集中,这是凡夫。
  我们再讲一个很粗显的例子,用儒家来讲,这个境界还不到阿罗汉,但是什么?我们凡夫学得很受用,为什么?是我们自己现前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可以做到。这个境界修成了,在佛法里面讲,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与寂用有少分的相应。《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特别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儒家讲的。寂相当於什么?相当於诚意,这是少分的寂。
  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给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曾先生肯定读过佛经,他讲跟佛经意思是一样的,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那一念不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是诚。所以儒家讲功夫,讲「主敬存诚」,敬是尊敬,一切恭敬,毋不敬。外面是敬,里面是诚,所以不诚,那个外面的敬是假的、是虚伪的,不是真的。必须里面有诚意,表现在外面,那是真的恭敬,能感人。所以八目的核心是「诚意」,诚意是性德。
  可是现在我们的诚意没有了,怎么恢复法?儒家讲的方法,跟佛讲的方法也是不谋而合,他讲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格物是放下烦恼,致知是放下所知障,意思相同。只是他们没有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所以这是世间圣人。世间圣人的修养跟佛法很接近。由这里你就晓得,格物是第一个先决的条件,要从这下手。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除,用佛法来讲,就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欲望都要放下,这东西是烦恼,你要放下。你放下物欲,你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
  智慧没有离开分别,就变成所知障。但是他要是没有烦恼障,这个所知还是起很好的作用,就是佛法讲的「世智辩聪」。六道里面这种聪明智慧他具足了,他才明了诚意重要,所以努力在这上加强他的修养。修养里头最重要的,修布施、修忍辱,六度里头,布施、持戒、忍辱,他修这个,这才能把心定下来,意诚。意诚之后心就正,也就是说,他的思惟正而不邪,为什么?他没有自己的欲望,他所想的是大公无私,他为众生想,他为国家想、为民族想、为人类想,这不一样,他知见正。邪知邪见是什么?邪知邪见无非是自私自利,我的利益,我们家的利益,这都是私心。我这个地区的利益,我们国家的利益,都是私心。
  每个人都想到我们国家的利益,国家跟国家会发生冲突。如果我们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别人也想到我们的利益,这国家跟国家能和睦相处,能互助合作,道理在此地。人跟人都是这样的,你常常想到别人的利益,别人就想到你的利益,你跟人处得非常好,一点冲突都没有。冲突就是我的利益,怕别人占了我的便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念头,人跟人怎么会不冲突?没有不冲突的道理。这是正心,诚意而后才是正心,才没有私欲。这才能修道,这才能建大功、立大业,世间圣人、世间的贤人,不容易!那学佛的更不一样,佛教我们起心动念怎么个想法?要想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教我们想这个,这个心量多大!常常这样想,你容易开悟,这就是谚语所讲「量大福大」。你的量大,你开智慧容易,也就是你障碍比较少,就容易开悟,容易契入诸佛如来的境界。
  心正身就修了,这个身修就是他自己这一生在家庭里面的私生活,处理事物,待人接物,你要是把它记下来,那就叫戒律。戒律要不要学?不要学,他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要学什么?我们迷失了自性,我们起心动念是邪思邪念,不是正知正见,所以一切作为都有过失,我们向佛菩萨学习,这叫持戒。持戒真正的意思恢复我的性德,我如果明心见性,跟他完全一样,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所以戒律是自己的性德,戒律不是吃人的,不是约束人的,法尔如是,这总要知道。你就欢欢喜喜的去学习,真做到一条,我的性德露出来;做不到,我这烦恼业障很重,你看我这一条自性的性德,就流不出来,就被障碍了。
  所以戒律说得详细一点,我们今天采取《弟子规》,采取《感应篇》,采取《十善业》,这三个是基本。儒释道的三个根本,你不从这下手,你就没有地方下手;不从这个地方下手,你不是真学佛,你也不是真正学儒。换句话说,你并不想恢复你的性德,你还是希望你一迷到底,还是希望你在三途六道里面去打滚,你没有意思想出离,这是真正迷惑颠倒。《华严经》说的这些,只给你阿赖耶识里面种个种子,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所以要学,只要这三个根扎下去,老实念佛,决定往生,那就是莲池大师所说的,凡圣同居土决定有分。极乐世界不可思议,虽然也是有这个四土,有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净土,它四土在一起,当中没有障碍,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就,这不可思议。所以蕅益大师心满意足。
  身修而后家一定齐,「家和万事兴」。就凭你的身教,你一家人没有不服你,都感染了,你就把你一家都度了。所以家齐而后国治,那你会影响社会。一个社会变好了,你就影响天下。尤其现在这个时代资讯发达,影响全世界是很快的事情,不是一个难事情。所以你一个人能把《弟子规》做好的时候,不但救自己,你救了世界,你这个功德多大。你在从前做不到,现在有网路、有电视,你能做到。真的,在这个地方讲,全世界都能听到、都能看到。为什么不干?所以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终极的目标,止於至善,那这一生真的没有白来。归根结柢,成就无量功德,要从《弟子规》做起,疏忽了这个,你什么都不能成就,你这一生空过。
  我们看大师后面还有几句话,这是总结,「近结第十,定用无尽」。第十就是第十大段,就是「寂用无涯」,这是第十大段,这是总结。「远结」,远结就是「无方大用」里面的十大段,总结。所以「远结前十,定用无尽,以是无尽之法门故」。这就是包括无量无边的法门。清凉后面这个小科题,第十「寂用无涯三昧门竟」。这个「竟」就是到这里就学完了。「大科第四无方大用竟」。大科就是大段,「贤首品」一共分五个大段,无方大用是第四大段,说到这个地方这就圆满。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总结。
  后面李长者的论文有十行,这十行,现在我们只剩五分钟,讲不完,我们留在下一堂再讲。此地我们也自己做个总结,「贤首品」确实法味无穷。我想一直我们在一起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