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不透过动机、分析或对肇因的探究,我们要如何才能带来心理上的彻底革命呢?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愤怒的原因,但这并不能制止你的愤怒。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战争的起因,包括经济上的、国族的、宗教上的议题,或是政治人物的颜面问题、意识形态等等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在互相残杀。五千年来已经出现过一万五千场重大的战争,我们到现在仍然没有爱,没有慈悲。
一旦洞察到这个问题的真相,我们不可避免地将会面临「分析者与被分析之物」、「观者与被观之物」、「思想者与其思想」之间的界分是否真实的问题,不是理论上,而是真的有这样的问题吗?这个「观者」,这个让你产生「看与听」的存在中心,是否只是一个把自己与被观之物分开来的概念性存有罢了?如果你说你在生气,那么这股怒气与那个知道自己正在生气的存有,是不是真的有区别?那股暴力不就是观者的一部分吗?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试着去了解它。我们若是关心当下立即产生心理上的革命,不是未来才产生一些变化,这个议题,就必须试着去了解这件事,这个所谓的「观者」、「我」、「自我」、「思想者」或「经验者」,与被观之物、经验或思想,真的有差别吗?当你在看着一棵树、观察一只飞鸟、欣赏水面上的月光时,那个「经验者」真的有别于他所看到的一切吗?当我们在看一棵树时,我们是真的在看它吗?请再随着我探究一下。我们可曾直接地看过一棵树,还是只透过知识组成的意象或过去的经验在看它?你可能会说:「是的,我知道它的颜色有多美,形状有多么好看。」但你只是在透过记忆、透过以往对它的感觉,再次享受起那份快感罢了。你可曾观察过那「观者」与「被观之物」的差异?除非你曾深入于这个议题,否则接下来要谈的事很可能被你疏忽掉。其实只要「观者」与「被观之物」是分开来的,冲突就一定会出现。只要心中一产生对去年秋色的回忆、认知及意象,「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界分及冲突就出现了。制造出这种界分的正是思想本身。假如你看着你的邻居、你的妻子、你的丈夫、你的男友或女友,不论眼前是谁,这时你能不能不带任何意象或过往的记忆,直接看着这个人?因为如果带着某种意象去看此人,你们的关系就不见了;剩下的只有两组意象所形成的不直接关系;只有概念性的关系,而没有真实的关系。
人类冲突之源
我们都住在概念世界里,一个由思想构成的世界。我们总试图借着思想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从最机械化的到最深层的心理问题。
如果「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确有区别,那么这份区别即是人类冲突的源头。当你说你爱某人时,那种感觉真的是爱吗?其中必定有「观者」与「被观之物」之间的界分?这种「爱」本是思想的产物,一种会造成界分的概念,因此并不是真正的爱。
思想是不是我们用来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的唯一手段?或许是的,我们正在质疑这件事,我们并没有立刻下结论。也许除了机械性的、技术性的或科学性的问题之外,思想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观者」即是「被观」之物时,冲突就停止了。这种情境很容易发生,而且很平常;每当重大危机出现时,「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界分就不见了;这时行动会立即产生。假如一个人的生活里出现了重大危机,我们总是在逃避危机,他根本没时间去思考这件事。在这种情况下,脑子里虽然还有许多老旧的记忆,故而无法立即做反应,但行动已经产生了。这时心理上已经出现了立即的革命,也就是「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界分不见了。换句话说:我们一向活在过往的历史里,所有的知识都属于过去的历史。人终其一生都活在过去,活在已经发生过的事物里面,从其中再产生出「过去的我是什么」,以及「我将来应该怎么样」等等的想法。人生基本上就是奠基于昨日的种种,而「昨日的种种」只会使我们变得无感,剥夺掉我们本有的天真与易感性。因此,「昨日的种种」便是那「观者」本身;「观者」心中充斥着一层又一层的显意识及无意识的记忆。
观察自己与认识自己
全人类都存在于我们的显意识及深层的无意识里面。每个人都是数千年的演化成果;这些纪录,人类所有的历史、所有的知识及过往的一切,全都深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如果你能深入地探究,就会发现它们,因此自我认识才会变得那么重要。「自我」已经变成了一个二手货;我们不断地重复别人的话语,不论是弗罗伊德或任何一位专家的见解。如果你真想认识自己,绝不能借着专家的眼睛来看自己;你必须直截了当地观察自己。
你如何能在不成为「观者」的情况下来认识自己呢?你所谓的「认识」到底是什么?││我现在并不是在说双关语。我是在质疑我们所谓的「认识」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我们才是真的在认识一个东西?我们可以说我「认识」梵文,我「认识」拉丁文,我「了解」我的妻子或丈夫。我们可以学着去认识一种语言,但我真的了解我的妻子或丈夫吗?当我说我了解我的妻子时,我会不会立即产生一个有关她的意象,这个意象永远属于过往的历史;这个意象会阻碍我对她的观察,她目前可能已经有所改变了。因此我真能说我「了解」吗?当你问到:「我能不能在不形成观者的情况下来认识自己?」你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吗?
这是十分复杂的一件事:我学着认识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累积了许多有关自己的知识,亦即过往的一切,然后我又继续累积对自己的认识。我藉由这些累积的知识来观察自己,并试图对自己产生一些认识,这个做法行得通吗?显然是行不通的。
观察自己与认识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观察是一种不间断或不累积的过程,「自我」则是一个不断在改变的东西,它总是有新的想法、新的感觉、新的变动、新的暗示、新的迹象。观察并不是与未来或过去相关的一种状态;我不能说我已经观察到了,或是我将要观察。因为心永远处在一种不断观察的状态里,它永远活在当下,永远是新鲜的;它不被累积下来的知识所败坏。如果你深深地探索下去,就会发现存在的只有不间断的观察而非知识的累积;然后心就会变得异常警醒、敏锐。因此我永远无法说我「认识」自己,任何一个人如果说「我认识」,显然就还不认识什么。观察乃是一种活跃而不间断的过程;它跟已经有所认识是无关的。我「认识」为的是在已经学会的东西上再添加一些东西,但若想观察自己,就必须拥有观察的自由,可是藉由过去的知识来进行观察,自由就被否定了。
问:为什么「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界分会导致冲突?
克:是谁在付出努力?只要有努力,只要有矛盾,就会有冲突。因此,在「观者」与「被观之物」的中间,难道没有对立性吗?这并不是一种意见上的狡辩,你不妨自己去观察一下就知道了。假如我说:「这是我的。」那么不论那是财物、性、权力或工作,都会出现因界分而造成的抗拒,如此一来就起了冲突。当我说:「我是印度教徒。」「我是婆罗门。」或这个、那个时,我已经在自己的周围建构了一个世界,一个我认同的世界,于是界分就产生了。很显然,当一个人说他是天主教徒时,他已经把自己和非天主教徒做了区分。所有的区分,不论是内心的或外在的,都是在助长敌意。现在问题又出现了,我能不能既拥有一些东西,又不会制造敌对、矛盾或冲突?还是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次元,可以完全消弥掉「所有权」这个东西,也就是真正的自由之境?
问:我们有可能不带着任何概念而行动吗?你有可能进到这间房子里,在一张椅子上坐定下来,而不带有任何对这张椅子的概念?你似乎在暗示我们不能有任何概念?
克:也许我没有解释得很仔细。人当然得有概念,譬如我问你住在哪里,你一定会回答我,除非你有健忘症。「告诉我」这件事,就是源自于概念或记忆,而人必须有记忆和概念。不过概念也会助长意识形态,带来灾害,你是美国人,我是印度人等等。你信奉一种意识形态,我信奉一种意识形态,这都只是一些概念罢了,但我们竟然会因此而相互残杀。即便是在同一间实验室里研究科学的伙伴,也可能做出这种事来。
在人类的关系之中,概念到底有没有任何地位?这又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了。所有的反应皆是概念,所有的反应:我有一种想法,然后我依照这个想法去行动;首先我产生了一种想法,一个公式或基准,然后就按照它来采取行动。因此,在概念、想法与行动之间,一定存有界分。处在概念这一边的是「观者」,行动则是在观者之外的另一种东西,于是界分与冲突就因此而形成了。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受限的、从社会背景里产生的心智,是否能摆脱掉概念思考,以不机械化的方式行动?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但我说有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我说这是有可能的,而且这就是冥想:探索心智有没有可能完全安静下来,从所有的概念思考中解脱出来,只有在需要用它的时候才产生思想。我现在是在用英文说话,这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但是你能不能彻底安静地听我说话,心中没有任何念头?你一旦「试图」去达到这种状态,思想就出现了。我们有没有可能在看着一颗大树或麦克风时,心中没有任何念头,念头指的就是思想或概念?看着一棵大树而没有任何思想,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可是看着一个朋友,一个伤害过你、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