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而已。人心为什么有自由?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人的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
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人生的劳顿有很多时候,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
很多事是一个循环,也许你眼下的起点,对自己的交待,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回答,
比如说,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成就,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是,潜在背后
的动机是什么呢?这是不是我们给名和利,找的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有时,就
是因为被名利在前面一步一步地牵引着,沦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有时候,
我们大家都会有一种无名火,或是因一个什么样的官没当上,或是因挣钱没挣到,
总有一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变成了无名火,这个无名火循环往复地出现。在一个
公司或一个机构里,最有资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老板。他可以随意呵斥任何一
个下属,你为什么没有把这个工作做好?你做不好工作,我就没有政绩,单位就
没有好名声,所有过错全在你一个人操作的能力上。作为他的下属,只能是唯唯
诺诺,点头称是。回家以后,这无名火就发在老婆身上,对着老婆大喊大叫,我
辛辛苦苦在外挣钱,撑着这个家的名分,你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但你没把家
没管好,没把孩子管好,你就让我过这样的生活吗?把老婆臭骂了一顿,老婆也
只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但是,她心里又不平衡,就去训孩子。孩子不服气,
就去骂他们家的小狗。狗也不敢对主人说什么,出去就把无名火发在野猫身上。
猫也打不过狗,只好忍气吞声,然后就拼命地去找耗子。因为只有在耗子身上,
猫的愤怒才能得到宣泄。如此这般,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个耗子的委曲之间到
底还差多少环节呢?这就是我们人世间的一种潜规则。其实,我们人人心里都有
无名火,我们真的想让自己平息,就回过头来看看庄子,看一看有没有我们内心
的原因:是别人给我们的这么多委曲,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与利这两条船?中
国古代造字很有意思,什么叫心中烦闷?这个“闷”字无非是一个“门”字里面
一个“心”字。也就是说,你把自己的心关在一扇门里了,你就会心中烦闷。能
不能打开这扇门,全在你自己。所谓“看破”二字,无非是打开了一扇门而已。
人活着的时候,名与利二字最重,到了终极大限,名利还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
那就可难了。红尘在世,庄子说,宁可生而曳(ye)尾于涂中,活在泥塘里也比
死了的好。庄子真的能破生死吗?这里有一个“鼓盆而歌”的故事,是说庄子的
结发妻子先他而去,好朋友惠子,前去吊唁。到他家一看,庄子在那敲盆唱歌呢。
庄子告诉他,老伴刚走的时候,我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现在我突然想明白了一
个道理,察其始而本无生,当我真正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原本没有生
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天地之间,无非是一股气一股
气聚集起来,然后逐渐找到一个形体,由形体孕育出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
在,我妻子顺着这条路回去了,她比我先走,此时此刻,她也许正在一个密室里,
踏踏实实地睡觉。她解脱了,我还不高兴吗?想起来,我就忍不住要敲盆唱歌。
面对亲人之死,庄子如此坦然欣慰。这种心态,对一些大智慧者来说,也能做到。
在我国民间,办喜事有两种:红喜事和白喜事。红喜事,是嫁娶,生命繁衍的开
始当然是一桩喜事。白喜事,是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也是一桩喜事。所谓红白,
只是生命的两端,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如果我们真有庄子这样的
心态,我们一定会少了许多牵绊和苦楚。自古到今,生老病死,总免不了有一番
相送。庄子是怎么面对他的一死呢?他有很多学生,大家在商量,老师如果真有
一天,到了百年之后,怎么给老师打点身后之事?庄子对他的学生讲,我死了以
后,什么东西都别准备,我就用整个天地做大棺材,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
万物是我的葬品。我就要这么一个大葬礼,直接把我扔出去就完事了。学生不敢,
说如果不给老师弄个小棺材,扔在外面,被野兽吃了怎么办?庄子想了想,告诉
学生,我要是扔在荒山之上,可能是被那些苍鹰,乌鸦,天上的飞鸟飞禽啄食了。
如果你们把我装在棺材里,埋在地底下,有朝一日木朽人烂,我喂的就是地下的
那些蚂蚁,蝼蛄,所有地底下的小虫子。到时候,无非就是个饲料而已。干嘛要
抢天上飞鸟飞禽口里的食物,去喂地底下的小虫子呢?不管哪一头,都是一种物
质不灭,都是被吃掉。这就是庄子对自己形体和自己生死的一种看法。庄子的这
个看法,让我们想起在西藏某些地方流行的天葬。人死之后,希望他的肢体能被
在天上的飞禽带走,重新在天界以一种有形的形态回到他生命的本初。在很多文
化中,有些理念是相通的,那就是豁达。豁达是人解脱的前提。现在,在我们身
边有许多抗癌俱乐部,有很多抗癌明星。过去一听说得了癌症,几乎是判了死刑。
可是现在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活很多年?因为他有一种内心的调理,他乐观。他自
己不惧怕死亡,奈何以死惧之。庄子,从来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不惧怕的方
式,就是乐生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其实,这个观点与
儒家的思想有想通之处。孔夫子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说的那六个字:未知生焉
知死。人,活还没有活明白,干嘛去想死的事呢。在这一点上,儒道是不谋而合,
给我们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人是活在当下
的,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甚至不俱生死,那我们的心灵空间该有多大啊!
这是一份大境界。庄子看破了这么多,这个人是不是很消极啊?对他来讲,一切
的一切已经无所挂碍了,他还在乎什么呢?庄子,在他那个年代,是一个内心有
所判断,但不一定要转化为行动的人。有一个笑话,说有两个人在田头,一个在
烈日炎炎下种麦子,干得汗流浃背。另个一个人就躺在树荫底下喝着茶,哼着小
曲。干活的人说,看你这么懒惰,每天就这样浪费大好时光,你以后吃什么,喝
什么?乘凉的那个人说,你在那儿这么卖命吃苦是为了什么啊?他说,为了丰收
啊。你丰收又为了什么呀?他说,丰收以后就可以用粮食去卖钱。乘凉人问他,
你卖了钱想干什么?种麦人说,等我卖了钱,我衣食无忧了,再碰上这炎炎夏日,
我也不下地干活,找一个树荫躺着喝茶哼曲。乘凉人告诉他说,我现在已经在过
这种生活了。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未来的梦想。大家想想,这仅仅是一个笑话
吗?有很多时候,我们随手可得的事情,但是被我们观念上一个误区遮蔽了。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