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设厅及小堂之东为掌户籍、赋税、仓库及州院庶务诸户厅府院。(戊)
西侧南部为处理民刑政务之各厅司。(已)西侧北段则为军旅驻屯训练及制
造军器之所。其全体范围之广,包容之众,非明清官署所能睹也。
(二)庙宇平面 现存嵩山中岳庙,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及元刊
《孔氏祖庭广记》所载宋阙里庙制图,金阙里庙制图(第106 图),皆为关
于当时平面研究之罕贵资料。宋代曲阜文庙于每座主要楼殿两翼皆有廊庑,
并两翼廊庑合成庭院。故其平面为多进方形院庭合成。至金代各庭院,虽仍
周绕回廊为主要布置法,但大殿与其后寝殿之间,均联以主廊,使平面为“工”
字形。中岳庙之峻极殿与寝殿之间,阙里大成殿与郓国夫人殿之间,鲁国公
殿与鲁国太夫人殿之间,莫不如此,盖至金代已成为极通常之布置也。至于
庙坦四隅建角楼,亦为金代所常用。
殿 宇 宋、辽、金木构,以佛殿为最多,均立于阶基之上,或单檐,
或重檐;或四阿,或九脊顶。其结构方法大致上承唐代,下迄元明。如榆次
永寿宫雨华宫,大同薄伽教藏,晋祠圣母庙正殿,皆此类也。
楼 阁 现存楼阁有独乐寺观音阁及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大小虽悬殊,
但其结构原则则大致相同,皆于下层斗拱之上立平坐,其上更立上层柱及枋
额斗拱椽檐等。木塔结构在原则上亦与此完全相同。
厅 堂 营造法式所谓厅堂,乃指“厦两头”(歇山)或“不厦两头造”
(悬山)而言。属于此式者,有大同海会殿及佛光寺文殊殿两例。大同善化
寺大雄宝殿东西两朵殿乃厅堂或廊屋之不施斗拱者。
大 门 大门与殿宇厅堂之别,仅在中柱之施用。中柱在门平面之纵中
线上,为安门扇之用。独乐寺山门及善化寺山门皆为此型实例。
碑 亭 曲阜文庙金明昌间碑亭,重檐九脊顶,为国内最古碑亭实例。
佛 塔 宋、辽、金佛塔计有下列六型:
(一)木塔,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一孤例。在结构原则上,与独乐寺观
音阁大致相同。其柱之分配,为内外二周,其上安平坐,以承上层构架,五
层相叠,至顶层覆以八角攒尖顶。正定天宁寺塔则下半为砖,上半为木。
(二)模仿多层木构之砖塔,其蓝本即为佛宫寺释迦塔之类。因地域之
不同,又可分为二支型。(甲)宋型:如苏州双塔,虎丘塔,杭州六和塔之
类,每间比例较狭,角柱之间立槏柱以安门窗,多作壶门。与塔身比,斗拱
比例颇大。檐部多用菱角牙子叠涩为檐。(乙)辽型:如易县千佛塔,涿县
南北二塔,辽宁白塔子塔。柱颇高,每间颇广阔,斗拱比例较小于宋型而模
仿忠实过之。门均为圆券门,与宋型迥异其趣。
(三)模仿多层木构之石塔,如灵隐寺双石塔及闸口白塔,模仿至为忠
实,但塔身小,实为一种雕刻品,在功用上实同经幢。至如泉州开元寺双塔
则为正式建筑。其仿木亦唯肖逼真,但省去平坐,为木构中所少见耳。
(四)单层多檐塔,亦可分为二型:(甲)仿木斗拱出檐型,第一层斗
拱檐以上各层均砌斗拱,上出椽檐多层,如普寿寺塔,北京天宁寺塔,云居
寺南塔,均属此型。(乙)叠涩出檐型,其第一层檐仍用斗拱,但第二层以
上均叠涩出檐,如易县圣塔院塔,涞水县西冈塔,大名城大小两塔,辽阳白
塔,均属此型。
(五)窣堵坡顶塔,塔之下段与他型无大区别,多三层,其上塔顶硕大,
如窣堵坡,河北房山云居寺北塔,蓟县白塔,易县双塔庵西塔,邢台天宁寺
塔,皆属此型。此型之原始,或因建塔未完,经费不足,故潦草作大刹顶以
了事,遂形成此式,亦极可能,但其顶部是否后世加建,尚极可疑。
(六)铁塔,其性质近于经幢,径仅一米余,比例瘦而高。铁质易锈,
今保存最佳者,唯当阳玉泉寺铁塔。
墓塔,宋、辽、金墓塔大致仍遵唐之旧,以方形单层,单檐或多檐者为
多,如登封少林寺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 年),普通禅师塔,及金正隆二年
(公元1157 年)之西堂老师塔是。又有六角或方形,多层叠涩檐者,如少林
寺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 年)之海公塔是。此外如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
年)之衍公长老窣堵坡,则仅为不规则椭圆球形墓表,不足称为塔也。
墓室,经著者测绘者仅四川宜宾一孤例。
桥,赵县小石桥为年代准确之金代桥。但桥形制殊特,不可以为当时一
般造桥方法之典范也。
二 细节分析
阶基及踏道 宋代木构皆有阶基,然莫不屡经后世修砌,其能确实保存
外表原形者,恐无一实例,仅得知其高广之大致耳。济源济渎庙渊德殿遗基,
恐亦非原形矣。营造法式对于阶基之尺寸,无比例之规定。宋辽木构之阶基,
或甚低偏,如正定摩尼殿(第51 图),榆次永寿寺(第45 图),独乐寺观
音阁山门(第39、43 图)等均是。然有承以崇伟之阶基者,如大同华严寺大
雄宝殿及薄伽教藏(第60 图),善化寺大雄宝殿(第61 图)皆此类也。赵
宋诸塔,阶基均矮,辽金诸塔,则多高基,而尤以辽金式单层多檐塔(第93
图),对于阶基最为注重,其最下层土衬及方涩之上,先为须弥座一层,其
上更立平坐斗拱,平坐之上绕以勾栏,更上为仰莲座以承塔身。须弥座及平
坐束腰壶门之内大多饰以狮子;勾栏均为斗子蜀柱,以华版以勾片为最通常
图案,亦有用其他类似万字之华纹者,勾栏每间之内,巡杖以下,盆唇以上,
作类似地霞之花版以托巡杖,亦为辽塔常见之例。至如金建白马寺塔,其塔
身以上虽富于唐代作风,然其下高基,则辽金之特征也。
阶基前之踏道,宋代乃有设东西二阶者,渊德殿阶基为现存东西阶之唯
一实例。此外如金中岳庙图,其峻极殿亦画东西阶,足证此式当时尚极普遍。
《营造法式》踏道之制,两侧三角形内多作逐层减退之池槽,名曰象眼,嵩
山少林寺初祖庵踏道(第68 图)即作此式。
平坐及勾栏 平坐实例木构者见于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大同普贤
阁等处。其平坐柱均将下端叉于下层斗拱之上,其上施阑额,普拍枋为其必
有之一部。砖塔上所砌平坐,仅皆砌其外表,平坐斗拱均只出杪,不用昂,
法式所举缠柱造,左右各出附角斗一枚,别出铺作一缝,及用上昂之制,均
未见于实例。
平坐之上多施勾栏,唐以前之斗子蜀柱钩片华版之制,已不为唯一图案。
独乐寺观音阁勾栏仍用此制。应县木塔平坐勾栏亦用斗子蜀柱,但华版无华
(第63、65 图)。其扶梯勾栏则不用华版而用卧棂。至如大同薄伽教藏内壁
藏,则华版花纹有几何图案多种,辽金塔坐勾栏上最普遍之样式,于巡杖盆
唇之间安斗子地霞,则为前所未见。赵县小石桥明刻勾栏,尚存此式焉。
柱及柱础 法式造柱之制,有梭柱直柱之别,其梭柱将柱之上三分之一
卷杀,如欧洲古典式柱之Entasis,柱头紧杀如覆盆样。现存木构,其用木
柱者,以直柱为多,但柱头均略有卷杀。石柱遗例不多,初祖庵所用八角柱
上径较下径微收,但无卷杀,柱面刻各种花纹。苏州双塔寺大殿残石柱,虽
有卷杀,但残破难加细测。长清灵岩寺大雄宝殿,其柱有显著之卷杀,但柱
头不“紧杀如覆盆”;柱身断面作十余凹入瓣,上下为槽,与希腊陶立克式
柱极相似。唯灵隐寺双塔及闸口白塔,则柱身之下三分之二大体垂直,上段
有显著之卷杀,与法式梭柱之规定,大致相符。
至于用柱之制,法式规定有角柱平柱加高之升起,及柱首微侧向内之侧
脚两法,几为宋代不易之定则。
河北山西境内宋辽金柱础,以平础不出覆盆为最多;但如佛光寺文殊殿
内柱,则用莲瓣覆盆,故亦非绝不用者。长清灵岩寺大殿柱础则覆盆雕山水
龙纹。江南柱几无不用覆盆,其上且加櫍,如苏州双塔寺大殿址柱础,覆盆
雕卷草花纹,其上并櫍同雕出。吴县甪直保圣寺大殿遗址柱础多枚,雕饰精
美,宋代柱础之佳例也。
《营造法式》造柱础之制,规定础方为柱径之倍,覆盆高为础方十分之
一,盆唇厚为覆盆高十分之一。现存诸例大致与此相符。至于仰覆莲花柱础,
则尚未见实例也。
门 窗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之门,为可贵之遗物(第73 图)。其装
门之法,先按门之高宽安门额及门颊,其内饰以壶门牙子,两侧施腰串,装
余塞板,额上安格子窗,门扇每扇具门钉七列,每列各九枚,佛光寺文殊殿
则于门之两侧及门额以上均安板。额上用门簪两枚以安鸡栖木,其门簪扁而
长与法式规定之方形门簪用四枚者迥异其趣。其版门门钉,则仅四行,行各
七钉而已。
江南诸塔表面模仿木构形者,其门多不发券而叠涩作成壶门牙子形(第
85 图),较辽塔之作圆券者调和(第95 图)。至于塔身砌作假门者,或作
版门,或作格扇。宋辽门簪均二枚,至金代遗例,已增至四枚。
与地栿相交以承门轴之门砖石,则为砖塔假门所必有,而木构实例反多
不用者。
窗之实例以直棂窗为最多,但亦有用菱形或方格者。法式所见各式图样,
尚未见之实例也。
斗拱之结构与权衡 至宋代而发达至于成熟,其各件之部位大小已高度
标准化,但其组成又极富变化。按《营造法式》之规定,材分八等,各有定
度;“各以材高发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以六分为契,斗拱各件之比例,
均以此材契分为度量单位。其各拱及斗之规定长度,及出跳长度,直至清代
尚未改变焉(第3、189 图)。
就实例言,其在燕云边壤者,尚多存唐风,如独乐寺观音阁(第39 图),
应县木塔(第63 图),奉国寺大殿等,其斗拱与柱高之比例,均甚高大;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