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锰结核”。
为了更多地得到海洋矿产资源,从 70 年代起,许多国家把深海底锰结核
的开发研究,列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首要进行矿区的锰结核分布、
储藏量、金属含量和开采环境条件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证实,锰结核的储
藏量极为巨大,分布面积甚广。根据分析,结核中除了铁和锰外,还含有铜、
镍、钴等 30 多种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其中锰、镍、钴在目前
技术条件下都具有工业意义。从结核中回收金属的试验也取得了成功。美国
已设计出特制的冶金炉,用电解法提取铜、钴、镍、锰,纯度达到 90%以上。
1978 年 3 月,由日本、加拿大等国参加的国际企业集团,用气吸法采矿系统,
在太平洋夏威夷东南水深 5000 米的深海底,采出了 300 多吨锰结核,从而转
入了即将开发阶段。据统计。目前在大洋底发现具有经济远景的锰结核矿区
有 500 多处。
1979 年,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在太平洋赤道海域考察中,从 4000~5000
米水深的深海底取得了锰结核矿样,其中最大的一枚锰结核直径为 5 厘米,
标志着我国研究、利用和开发海底矿产资源进入了新的阶段。
锰结核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呈块状;有的呈薄薄一层附在海底岩
石上;而大多数都呈结核状,有的浑圆,有的有棱有角,有的许多结核聚集
在一起,成为葡萄状或其他更为复杂的形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锰结核。结
核的颜色从黑色到黄褐色,一般以土里色为常见。多数结核的表面模糊不清,
但也有的透明度很好,如美国东海岸外采到的结核,就有似玻璃的光泽。
锰结核的个体有大有小,相差十分悬殊。小的如同沙粒一样,直径还不
到 1 毫米,甚至更小,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大的直径可达几十厘米;
最常见的是在 0.5 厘米到 25 厘米之间,有的巨型结核,直径在 1 米以上,重
达几十至几百公斤。1967 年,深海研究潜艇“阿鲁明诺号”采到了一颗 90
公斤重的锰结核,苏联调查船“勇士号”在第 43 次航行在夏威夷岛西部水下
山脉的斜坡处,于 3800 米深的海底中发现了一颗至今世界上最大的锰结核
块,重达 2000 公斤。
结核的硬度不大,一般只有摩氏硬度级的 1~4 度,平均在 3 度。
锰结核的内部中心有一核,该核可能是一粒海底火山碎屑,或碳酸盐质
或磷酸盐质岩屑,也可能是鲨类齿、鲸类耳骨、有孔贝壳或宇宙尘等。核外
是清晰的环带状构造。
锰结核的化学成分包括锰、铁、镍、钴、铜等 28 种,它们高出地壳中平
均值的 27~46 倍,高出海水中含量的 100 万倍。同一地点的锰结核,其总体
成分彼此都很一致。单个结构说来,最外层接触海水的一面,其中铁、钴和
铅含量相对少。就锰来说,被海底沉积物埋没的半核中含量最高,泥—水界
面趋向减少,到接触海水的半核含量最低。铁的分布则与锰相反。这种外层
分布的特征,内层并不存在。内层的成分趋向均一。
锰结核勘探和开采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在海洋底部沉积的表层上,矿
物清晰可见,所以可用装有照相机和录像机的水下电视作为了解矿藏分布和
厚度的有效手段。前苏联的技术人员已经制造出了一种远距离的可操纵系
统,用它来调查和精确估计已了解的矿藏,经实验已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个
系统是由一部电视机、一个自动装置和两台水动的电子计算机组成,工作起
来很方便。这是一种直接勘探手段。
直接手段虽能获得样品,可准确地测定锰结核的富集度、品位等,但使
用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工作效率低,因而人们正研究一种勘探途径,
即间接勘探。
锰结核的开采正逐步走向成熟。目前一般认为有 3 种方法比较经济、实
用。
一种是空气提升采矿系统,由高压气泵、采矿管、集矿装置等部分构成。
高压气泵安装在船上,采矿时,首先在船上开动高压气泵,气泵产生的高压
空气通过输气管道向下从采矿管的深、中、浅三个部分输入,在采矿中产生
高速上升的固、气、液三相混全流,将经过集矿装置的筛滤系统选择过的锰
结核提升到采矿船内,其提升效率为 30%~50%,这种采矿系统已于 1970
年试验成功,它能在 5000 米水深处达到日产 300 吨锰结核的采矿能力。
一种是水力提升式采矿系统。主要由采矿管、浮筒、高压水泵和集矿装
置 4 部分组成。采矿管悬挂在采矿船和浮筒下,起输送锰结核的作用;浮筒
安装在采矿管道上部 15%的地方,中间充以高压空气,以支撑水泵的重量;
高压水泵装置在浮筒内,它的功率为 8000 马力,通过高压使采矿管道内产生
每秒 5 米的高速上升水流,使锰结核和水一起由海底提升到采矿船内。集矿
装置起挑选、采集锰结核的作用。1975 年采矿试验已获成功,现能达到日产
500 吨的采矿能力。
一种是连续链斗采矿系统,是在高强度的聚丙二醇脂材料编成的绳上,
每隔 25~50 米安装一个采矿戽斗。采矿时,船上的牵引机带动绳索,使戽斗
不断在海底拖过挖取锰结核,并将其提升到采矿船上,卸入船内储仓。这种
采矿法是由日本人发明的,1970 年 8~9 月在希塔提岛以北 400 公里、水深
4000 米处进行了试验,并获得了成功。这种装置结构简单、适应性强、采矿
成本低。
各国时锰结核的勘探和开发日益活跃。美国在深海锰结核勘探、试采和
加工处理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开发的重点是夏威夷群岛至美国
本土之间的海域,其中有的海区的普查工作已经完成,现已进行到详查和开
发阶段。日本是从 60 年代开始了锰结核的调查工作,真正大规模的调查是在
70 年代以后。前苏联对锰结核的调查则是从 50 年代开始的,前苏联科学家
并在 1964 年编制了《太平洋底锰结核分布图》,70 年代以后,对太平洋锰
富矿区进行了勘探。法国人在 1974 年成立了法国锰结核研究公司,主要进行
矿区勘探:法国并与日本合作,在法属社会群岛的塔布堤岛以北进行了多次
调查和开采方法的试验。
中国对大洋锰结核的调查工作开展较晚,正式调查是在 1983 年 5~7 月
进行的。1983 年以后,中国又多次派遣“向阳红 16”号和“海洋 4”号船进
行了锰结核的调查,1985 年和 1986 年航次的调查区域从中太平洋扩大到东
太平洋,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声波探测技术和海底照相,调查研究的程度有
了更大的提高,并圈出了数万平方公里的富矿区。现在,中国已正式向国际
申请,在太平洋中北部圈定了两块先行投资区,并在国内成立了相应组织。
不过,尽管各国对大洋锰结核的可采储量和极大的开采价值注目已久
了,但由于锰结核的开发是一项高投资多风险的新兴产业,受技术因素和经
济因素的限制,其开发进程不可能像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那样快。从目前的情
况看,最先进行商业性开发锰结核的,可能是美国和日本,其中以美国为主
的海洋产业协会准备在 1995 年以后投资 15 亿美元,每年生产 100~200 万吨
干锰结核,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建一座日处理 5000 吨锰结核的加工提炼厂。
日本国土资源贫乏,对大洋锰结核抱有极大的希望,已制订出 1994 年前的开
发计划,现正在作各项准备工作,以期在 1994 年进行大洋锰结核的商业开
发,据估计,在 1990~1995 年期间,全世界商业开发大洋锰结核每年可为
100~400 万吨,1995 年以后可达 1000 万吨,到 2000 年,将会有大的飞跃,
到 2025 年后,大洋锰结核将有可能成为世界稳定的矿物来源。
核燃料——铀
“燧人氏”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燧人就是“取火的人”
的意思。
关于“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这样一段有趣
的传说。据说,在上古时候有一个太阳和月亮都照不到的地方,在那儿真是
昼夜不分,天日不见。但奇怪的是,在那儿的森林里,却到处都有灿烂的火
光,照耀得四下里如同白昼。有一个人为了弄清产生火光的缘由,便来到森
林里进行调查,他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发现,在森林里有许多鸟用嘴凿洞吃虫,
它们一啄,树上就会有火光发出。这个人由此而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从
此人类结束了吃生食,喝生水的历史。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称做“燧人
氏”。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有一点却是实实在在的,那就是在今天,我们仍然
不可能离开“火”。
从化学上说,火是含有碳的物质和氧化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二氧化碳,
同时放出光和热的一种燃烧现象。几千年来,我们就是靠含碳物质和氧气之
间的化学变化,取得温暖光明和力量,来建立起现代化生活的。
但是,由碳和氧气发生化学变化所产生的火,并不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
“原子能”比火要强大千万倍。它是最近几十年,通过科学家的辛勤劳动,
不断探索,才被发现和利用的新的“火种”。
1896 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正在日以继夜地从事磷光现象的研究。
所谓磷光现象,就是一种物质受到太阳光照射后,在黑暗中能够继续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