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你举出一大堆例子:啤酒、黄酒、白酒、豆瓣酱、甜面酱、乳腐、奶酪、
醋、酱油……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人类的文明史。
我国 4000 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了关于酿酒的文字记载:
近 3000 年前写成的《周礼》上,提到酱的食用:
6000 年前的古巴伦人,已经会酿造类似于啤酒的饮料;
奶酪的诞生,不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见于《汉书》。都有了 2000 多年
的历史。
可见,发酵工程确实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印,一步一步
发展起来的。
话虽如此,酿酒、制酱、做奶酪等等,毕竟是原始状态的发酵工程。在
人类文明史上,那数千年的漫漫长途中,发酵工程的进步甚是缓慢。转折点
出现在 19 世纪后叶,从那时起,发酵工程开始突飞猛进了。
对于这一转折的出现,有两个人是值得一提的。
一位是 17 世纪的列文虎克,荷兰人。
列文虎克是显微镜的发明者之一。经过艰苦的探索,他制作出了能放大
2000 倍的显微镜。1683 年,他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菌的存在。从此,微生物
世界向人类敞开了大门。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命世界中,在动物界、植物界
之外还有个“第三世界”——微生物界,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病毒……
另一位是 19 世纪的巴斯德,法国人。
到 19 世纪中叶,欧洲的酿造业已有相当规模,但工艺、设备仍很陈旧。
酿酒过程中时常发生的变质问题成了酿造业的心腹之患。法国化学家、微生
物家巴斯德对酒类变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57 年,他提出了著名的”
发酵理论”,即:“一切发酵工程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根据巴斯德的研究,酿酒是发酵,是微生物在做贡献;酒变质也是发酵,
是另一类微生物在作祟。人们可以用加热处理等方法杀死有害的微生物来防
止酒变质,还可以把发酵的微生物分离出来,通过人工培养,随心所欲地诱
发各种类型的发酵,获得所需的发酵产品。从此,酿造业有了科学的理论,
产品也从酒类发展为酒精、丙酮、丁酸、柠檬等化学物,发酵工程出现了第
一次飞跃。
列文虎克和巴斯德是发酵工程的功臣。
微生物的本领
发酵工程的主角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种通称,它包括了所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从
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细胞的立克次氏体、细菌、放线菌,到结构略为
复杂一点的酵母菌、霉菌,以及单细胞藻类(它们是植物)和原生动物(它
们是动物)等,都可以归入微生物。与发酵工程有关的,主要是细菌、放线
菌、酵母菌和霉菌。
一提到微生物,有些人就会皱起眉头,感到憎恶。因为他们想到是微生
物带来了人类的疾病,带来了植物的病害和食物的变质。其实,这种感情是
不太公正的。对人类而言,大多数微生物有益无害,会造成损害的微生物只
是少数。就总体来说,微生物肯定是功大于过,而且是功远远大于过。近年
来迅速崛起的发酵工程,更是为许多微生物彻底改变了形象。因为在发酵工
程里,正是这些微生物在忙忙碌碌,工作不息,甚至不惜粉身碎骨,才使得
五光十色的产品能一一面世。从“乐百氏奶”等乳酸菌饮料,到比黄金还贵
的干扰素等药品,都是微生物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微生物在发酵工程里充当着生产者的角色,这与它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微生物的特性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孙悟空式的生存本领,猪八戒
式的好胃口,首屈一指的超生游击队。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一、孙悟空式的生存本领
孙悟空在神话里是个怎么也折腾不死的英雄。微生物的生存本领有点像
孙悟空。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压强、渗透压、酸碱度等条件,微生物有极大
的适应能力。拿温度来说,有些微生物在 80~90℃的环境中仍能繁衍不息,
另一些微生物则能在…30℃的环境中过得逍遥自在,甚至在…250℃的低温下仍
不会死去,只是进入“冬眠”状态而已。拿压强来说,在 10 千米深的海底,
压强高达 1.18×108 帕,但有一种嗜压菌照样很活跃,而人在那儿会被压成
一张纸。拿渗透压来说,举世闻名的死海里,湖水含盐量高达 25%,可是仍
有许多细菌生活着。正因为微生物有那么强盛的生命力,所以地球上到处都
有它们的踪迹。
就像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微生物的强盛生命力还表现在善于变化上。外
界环境的改变,或是内部的某个因素,都可能使某种微生物一下子变得面目
全非,而且以后就以新的面目繁殖后代,遗传下去。这种变化往往使它更能
适应环境,或者更适应人类的某种需要。微生物的这个特性在发酵工程里得
到了很好的利用。
二、猪八戒式的好胃口
猪八戒是个馋鬼。微生物吃起东西来,那风卷残云的气势活像猪八戒。
和高等动物相比,微生物的消化能力要强上数万倍。在发酵罐里,一克酒精
酵母一天能吃下数千克糖类,把它们分解成酒精;在人体里成千上万地盘踞
着的大肠杆菌,如果能彻底满足它们的话,一个小时里能吃掉比自己重 2000
倍的糖。
可不要以为这些小东西都像小孩子一样贪吃糖,微生物几乎什么都能
吃。石油、塑料、纤维素、金属氧化物,都在微生物的食谱里;连形形色色
的工业垃圾,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药 DDT,甚至那剧毒的砒霜,也是某些微生
物竞相吞吃的美味。这一点大概连贪吃的猪八戒也自愧弗如。
三、首屈一指的超生游击队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简直令人咋舌。大多数微生物是以“分”来计算繁殖
周期的。也就是说,每隔数十分钟,一个微生物就会变成两个;再过一个周
期,两个就会变成 4 个。只要条件合适,微生物的数量就会不停地成倍成倍
地增长。大肠杆菌的繁殖周期大约是 12~17 分钟,就算是 20 分钟吧,一个
大肠杆菌一天就能繁殖 72 代。有人算过,如果这 72 代都活下来,数目就是
4722366482869645213696 个。按每 10 亿个大肠杆菌重 1 毫克计算,这些大
肠杆菌大约重 4722 吨。照这样推算下去,要不了两天,繁殖出来的大肠杆菌
重量就会超过地球。
这样一说可能你会担心,明天早上醒来时地球上已经积了厚厚一层细
菌,人类要没有立足之地了。请放心吧,这种事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许多条
件在约束着微生物的繁殖。在现实生活中,微生物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而总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是,那种惊人的繁殖能力,微生物是确
实具备的。如果人们在其个局部环境里能充分满足微生物所需的条件,这种
繁殖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微生物的特性还可以举出一些,但是,最突出的,与发酵工程关系最密
切的,就数这三条了。
人工蛋白质
德国慕尼黑的一家餐馆里,近年来有一道名菜声誉鹊起那道菜叫做“神
奇牛排”,滋味美妙无比。
慕名而来的食客们,品尝了“神奇牛排”后,在赞赏这一美味的同时,
往往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牛排吗?怎么有点像猪排,又有点像鸡脯?
难道是神奇的烹调术使它的味道走了样?”
餐馆的侍者们往往笑而不答,最多是含糊其词地说一句:“嗬,那是超
越自然的力量。”
侍者们知道,如果说明真相,也许会使某些食客心头发腻——那“牛排”
实际上是人造的,是一大团微生物(酵母菌或细菌)干制品,或者说是一大
团微生物尸体。
如果再作进一步说明,可能会引起食客反胃,甚至感到恐惧——制造这
些人造牛排的原材料是对人体有毒性的甲醇、甲烷等化学品,或者是纤维之
类的工厂废弃物。
这些人造牛排的学名叫单细胞蛋白。单细胞蛋白也是发酵工程对人类的
杰出贡献之一。
以发酵工程来生产单细胞蛋白是不太复杂的事,关键是选育出性能优良
的酵母菌或细菌。这些微生物食性不一,或者嗜食甲醇,或者嗜食甲烷,或
者嗜食纤维素,等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把这些“食物”彻底消化吸收,
再合成蛋白质贮存在体内。由于营养充分,环境舒适,这些微生物迅速繁殖,
一天里要繁殖十几代甚至几十代。每一代新生的微生物又会拼命吞噬“食
物”,合成蛋白质,并繁殖下一代……当然,这些过程都是在发酵罐里完成
的。人们通过电脑严密地控制着罐内的发酵过程,不断加入水和营养物(甲
醇、甲烷、纤维素……),不时取出高浓度的发酵液,用快速干燥法制取成
品——单细胞蛋白。
在发酵罐内,每一个微生物就是一座蛋白质合成工厂,每一个微生物体
重的 50%~70%是蛋白质。
一些数字可以说明发酵工程生产单细胞蛋白的效率有多高。
一头 100 千克的母牛一天只能生产 400 克蛋白质,而生产单细胞蛋白的
发酵罐里,100 千克的微生物一天能生产 1 吨蛋白质。
1 座 6O0 升的小型发酵罐,一天可生产 24 千克单细胞蛋白。
每 100 克单细胞蛋白成品里含有蛋白质 50~70 克,而同样重量的瘦猪肉
和鸡蛋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是 20 克和 14 克。
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不仅绝对无毒,而且滋味可口。由于原料
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有可能大规模地生产。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材料,每个人在一生中要吃下约 1.6 吨蛋
白质。然而,蛋白质是地球上最为缺乏的食品,按全世界人口的实际需要来
计算,每年缺少蛋白质的数量达 3000~4000 万吨。可见,发酵工程生产单细
胞蛋白的意义远远超出慕尼黑餐馆里供应的“神奇牛排”,它对全人类,对
全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60 年代,英国率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