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冷却后便将一板泥活字都粘在一起。再用一块平板将泥字压平。一版印完,
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松香和蜡融化后,即可取下泥活字,以备再用。为了
提高效率,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一板印刷,另一板排字。第一板印完,第
二板又已排好,印刷速度相当快。同时准备好几套泥活字,可以重复使用。
最常用的如“之”“也”等字往往各有二十几个,可以保证一板当中不至于
缺字。至于偏僻字和生冷字,则可临时刻写,烧成后马上就能使用。毕升并
曾试用木材制成活字,发现木材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以后,高低不平,又
易于和药物粘结,不便清理,因而仍用胶泥为原料制成活字。
沈括和《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 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我国古代
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
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这是对沈括在科学领域
中所取得成就的公允评价。沈括还是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在王安石的新法运
动中,沈括曾担任“权三司使”(主管财政经济)、“判军器监”等重要职
务,他时常出京师往各地区察记新政实施的情况,积极参加了变法运动。
沈括一生的论著甚多,仅据《宋史·艺文志》所录就有 22 种 155 卷。现
在有传刻本的仅《梦溪笔谈》26 卷,《补笔谈》3 卷,《续笔谈》1 卷,《长
兴集》19 卷,以及《苏沈良方》15 卷等。其中《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定居
镇江,在梦溪园中将他一生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写下的著
作。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占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
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及医药
等广阔的领域。其中有对当时科学技术成就的十分珍贵的忠实记录。
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宋元数学四大家
13 世纪中叶到 14 世纪初叶,陆续出现的秦、李、杨、朱四大数学家,
是宋元数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数学著作大都流传至今。
关于四大家的生平事迹,简要介绍如下:
秦九韶(1202—1261 年)字道古,生于四川,他对天文、数学、音律、
营造等项无不精究,性机巧且治学十分严谨。他的数学名著《数书九章》,
是在对数学的不断研究和积累之后,于 1247 年写成的。全书共 18 卷,分大
衍、天时、田域、测望、赋役、钱谷、营建、军旅、市易等 9 大类,每类用
9 个例题来阐明各种算法。书中突出的成就是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大
衍求一术”(一次联立同余式解法)。
李冶(1192—1279 年)原名李治,号敬斋,河北真定人,是我国北方金
元之际的有名学者。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召见他,他都辞官不受,长期过着隐
居讲学的生活。他的数学著作有《测圆海镜》(1248 年写成)和《益古演段》
(1259 年写成)。《测圆海镜》共 12 卷,收有 170 个问题,都是已知直角
三角形中各线段进而求内切圆和傍切圆的直径等问题。
杨辉(约 13 世纪中叶时人),字谦光,杭州人,著有《详解九章算法》
12 卷(1261 年写成,现存残缺)、《日用算法》2 卷(1262 年写成,现存残
缺)和《杨辉算法》7 卷(1274—1275 年写成)。在他的著作中,收录了不
少现已失传的各种数学著作中的算题和算法,如早期的“增乘开方法”和,
“开方作法本源”,都是通过杨辉的著作才得以流传下来的。
朱世杰(约 13 世纪末 14 世纪初时人),字汉卿,号松庭,河北人。他
的数学著作《算学启蒙》(3 卷,20 门,259 问,写成于 1299 年)是一部较
好的启蒙算书,内容从乘除法运算直到开方、天元术,体系完整,深入浅出。
另一部著作《四元玉鉴》(3 卷,24 门,288 问,写成于 1303 年),主要是
讲述多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和高阶等差级数等方面的问题。
郭守敬与天文成就
郭守敬(1231—1316 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是个博学多才的科学
家,在天文和水利两方面尤为精通。元统一中国后,忽必烈任命张文谦为改
订历法的负责人,由王恂负责组织天文机构,进行历法计算,而郭守敬则负
责仪器制造和进行天文观测。经王恂、郭守敬等人的集体努力,1280 年,新
历告成,被定名为授时历,并于次年正式颁行。
授时历颁行不久,王恂即病逝。其时,有关新历的许多计算程序、数据
等都还是一堆草稿,继王恂任太史令的郭守敬挑起了定稿工作的全部担子,
经 2 年多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郭守敬是一位著名的天文仪器制造家。除了圭表、简仪的创制外,还设
计制造了用于观测太阳位置的仰仪、可以自动报时的七宝灯漏、观测恒星位
置以定时刻的星晷定时仪以及水运浑象、日月食仪、玲珑仪等十余种天文仪
器,其中有不少创新。郭守敬还是一位著名的天文观测家,除上面讲到的恒
星的位置的观测工作外,郭守敬等人还组织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测地工
作,在今北京、太原、成都、雷州等 27 处设立观测所,测量当地纬度,从西
沙群岛至北极圈附近,每隔 10 度设一观测台,测量夏至日日影长度和昼夜长
短,观测站数比唐代多一倍,他们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仪器的制造和天文观测的进行,都为历法的制定创造了条件,郭守敬和
王恂等人又在研究前代历法的基础上,运用宋代以来数学发展的新成就,加
上自己的创新,编制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把古代历法体系
推向高峰。授时历采用的天文常数值都是比较准确的。其对日月五星运动的
研究也达到了新的水平,如它继承了南宋杨忠辅统天历(1199 年)的成果,
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与理论值之差为 23 秒),这与现今世界通用
的格里历的所用值是一样的。
郭守敬还是个水利工程专家。他曾主持了若干重要的水利工程,如修唐
来、汉延等渠,增辟大都水源。其中唐来渠、汉延渠等都在黄河上游,唐来
渠长 400 里,汉延渠长 250 里,加上其他大小渠道,共溉田 9 万多顷,对西
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在渠口设滚水坝,又设若干退水闸。
这是一套比较完善的闸坝设计方式。郭守敬还在大都西北设计修筑了长 30
公里的白浮堰以解决通惠运河的水源问题。在这些水利工程活动中还充分表
现出郭守敬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的水利工程设计都是以他自己的实
际地理勘测资料为基础的,他曾对今河南、山东一带黄河的区域进行过细致
的地形测量,并制成多幅地图。他还发明了以海平面标准来比较大都和汴梁
地形高下之差的方法。这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始创。他
在通惠河上游河道路线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地形测量的精确性至今还引
起学者们的赞赏。
中医四大流派的形成
宋、元时期,中医分科增加一倍甚至二倍以上,由唐代的 4 科(医科、
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发展到宋代的 9 科,到元代增至 13 科(大方脉科、
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
科、杂医科、祝由科、禁科)。这时医书的编纂、临床经验的总结都有了新
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医学理论有较大的发展,并产生了金、元时期的四大
医学学派,即所谓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为代表,他们的总出发点
都是我国传统的《内经》的医学体系,但又各从不同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内
经》的医学理论,使我国医药学的体系发展到新的高度。
刘完素(1110—1200 年),字守真,金代河北河间人。他精研医学,拒
绝做官,在民间行医,很受欢迎。当时传染病流行,他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
重视致病原因中的火、热因素,主张从表里两法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提
出了一整套治疗热性病的方法,对寒凉药物的应用有独到的研究,被称为“寒
凉派”。
张从正(1156—1228 年)字子和,金代河南考城人,主要著作《儒门事
亲》15 卷。他继承和发展了刘完素的医学思想,主张用汗、吐、下 3 法,指
出凡风寒初感邪在皮表者应用“汗”法,继而风痰宿食在于胸膈上脘的用“吐”
法,寒湿痼冷或热在下焦的用“下”法。他对此 3 法的临床应用确有精到之
处,遂有“攻下派’”之称。
李杲(1180—1251 年)字明之,金代河北真定人,师承刘完素。完素重
视脏腑虚实,能根据气候、体质而灵活用药,对药物的性质又有新的阐明。
这对李杲很有启发。李杲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形成独创的见
解,强调脾胃的作用,并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
体健康与病变。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或“温补派”。
朱震亨(1281—1358 年)字彦修,号丹溪,元代浙江义乌人,是刘完素
的三传弟子,又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等医药著作。他结合三家学说,倡泻火养阴之法,进一步发展了刘完素火热
学说。后人称之为“养阴派”或“滋阴派”。
法医学著作《洗冤录》
到宋代,法医方面的知识有了比较迅速的进步,有无名氏的《内恕录》,
1200 年郑克的《折狱龟鉴》,1213 年桂万荣的《棠阴比事》以及赵逸斋的《平
冤录》、郑兴裔的《检验格目》等有关法医检验的著作接连问世。在这样的
基础之上,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
它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