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雄峙东海,位于杭州湾外舟山群岛的中部。全岛面积 12.5 平方公
里,南北长 8.6 公里,东西最宽处约 3.5 公里,呈狭长形,斜卧在海上。普
陀山海拔 300 米,其最高峰为佛顶山,山势西北高、东南低,背挡寒风,名
胜景点多分布在平缓的东南一侧。普陀山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达 1200 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最热月平均气
温为 27℃,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 5℃以上。古人说:“以山而兼湖之胜,则
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普陀山东南有一小岛名洛迦山,向与普陀山齐名,亦统称普陀洛迦,其
原名是“补怛洛迦”,这是梵语的译音,意思是“美丽的小白花”,所以又
称白华山,小白华。普陀山一面是群立的奇峰,一面是广阔的沙滩,既有陆
地的奇山异洞,又有海上的壮丽风光,浪击悬崖,潮涌金沙,在绿色的山峦
丛林之中,梵宇隐现,风景独特,素有“海上仙山”、“蓬莱仙岛”、“南
海圣境”、“海天佛国”的美誉。
普陀山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就将普陀山及其附近岛
屿定名为“甬东”。而作为佛教胜地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咸通四年(公元 863
年),日本僧人来华学佛取经,从五台山迎奉观世音像一尊,在回国途中,
经普陀莲花洋触礁,船不能行,他以为菩萨显灵,祷告说:“若我国众生无
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后来,船漂泊到潮音洞下靠岸,当地张姓居
民舍房供佛,名“不肯去观音院”,这就是普陀山最早的寺院,也是普陀山
供佛之始,自此名声日起。公元 967 年宋太祖派太监进山供香,接着宋神宗
元丰三年(公元 1080 年)命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香火
始盛。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 1214 年)指定普陀山为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
这里的寺庙都以供奉观世音为主,成为普陀山的一大特色。在我古典小说《西
游记》中,孙悟空为降妖魔,也曾到普陀山向观音菩萨求助。普陀山成为观
音佛地,传说甚多。《华严经》载:“善财二十七参,至补陀洛迦,见岩谷
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文夫观自在菩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善财便参
拜问道,即俗传的童子拜观音。”此为后世佛徒引据的缘由之一。
普陀山寺庵禅院遍布,有百处之多。普济寺、法两寺、慧济寺是普陀山
的三大名寺,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普济寺又称前寺,位于灵鹫峰下,与寺
前莲花池诸景衬映,为全山风光最佳处。曾济寺原名“宝陀观音寺”;明万
历三十三年(公元 1605 年)明神宗朱诩敕改“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水寿普
陀禅寺”;公元 1669 年,清康熙帝赐额“普济群灵”,改称“普济禅寺”,
现存殿堂是清代雍正年间修建的,其规模之大甲于东南,是普陀山最大的寺
院,原有房屋 200 多间,与杭州灵隐寺不相上下,至今建筑面积尚有 11400
余平方米。普济寺主殿大圆通宝殿与一般寺院大雄宝殿不同,它不供奉如来
佛,而是供奉观音大士。据说这与皇家钦定有关,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大
圆通宝殿是一座单层重檐、宽敞壮观的木结构建筑,殿内可容纳数千人,有
“活大殿”之称。
法雨寺也叫后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该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
元 1580 年)。初名“海潮庵”,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御赐“天花法雨”额,
遂改名“法雨禅寺”。法雨寺地处光熙峰下依山凭险,层层叠起,入门依次
而上,仿佛步入天宫。寺内大圆通宝殿即是著名的九龙殿,殿高 22 米,殿顶
穹窿呈拱圆型,内顶九龙盘拱,昂首舞爪形态自然。殿前有古树十余株,其
中有一棵古老的柏树形状独特,树干离地一尺多分杈向上,曲曲弯弯,一枝
似龙,一枝似凤,有头有尾,人称“龙凤扁柏”,据说这棵古树已有 400 多
年的历史。
慧济寺位于普陀之巅的佛顶山上,也叫佛顶山寺。该寺原为一座石亭,
明僧圆慧发愿建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 1793 年),僧能积扩庵为寺。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 1907 年),僧德化清大藏经贮寺,其徒文质又大规模
扩建,遂成巨刹,而与普济寺、法雨寺形成鼎峙之势。慧济寺虽处山顶,但
殿堂宽敞,寺宇壮观,布局因山而宜,大雄宝殿、藏经楼、大悲阁等都在一
条平线上。慧济寺西侧的鹅耳枥,是东南亚独有的珍贵树木,系国家二级保
护植物。西麓的公路边有一方形巨石凌空孤峙,称为“刀劈石”,其裂纹中
剖如切。传说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与杨戬斗法,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到南海普陀
山顶,隐身石后,杨戬奋力追赶,举刀劈石所致。
普陀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以其大自然造就的奇秀绚丽的景色扬名海内
外。普陀山全岛有二十六山、十八峰、十五岩、十三洞、八泉、六涧,还有
许多海滩沙地,它们错落有致,构成许多别致的天然美景。它以海光山色见
长,尤以沙、石、洞最为著名,要论沙滩主要有千步沙、百步沙、金沙和飞
沙岙等,其中以千步沙最为著名。这片金沙绵亘近 1500 米,古人称它“黄金
如屑软如苔”。要论洞,著名的有潮音洞、梵音洞、狮子洞、善财洞、朝阳
洞等,其中以潮音洞最为雄伟,它坐落在海岛东南角的海边石壁下,是一个
深不可探的石洞。洞顶的夎岩相累成穴,叫做“天窗”。透过天窗,人们可
以看到海浪撞击洞石的气势,每当潮水进洞,还发出有节奏的轰鸣,震人心
弦。普陀山的石妙趣横生,位于岛西南部的“磐陀石”,人称“天下第一石”,
由上下两石相叠而成,上石如一巨台,顶部平坦,可容百人,下石顶部稍尖
紧托其下,看上去险若欲堕,但却稳如泰山。距磐陀石不远处,有两块巨大
的龟形石,一似蹲伏,一似昂首挺颈,向上匍匐,惟妙惟肖,这就是“二龟
听法石”。相传它们原住东海大洋,闻菩萨说法,夜间也来承受甘露,天明
忘返,就变成石头了。
绚丽多姿的普陀风光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距今约 0.8~1.4 亿年间,发生
的地壳运动使我国东南部和沿海一带受到广泛的影响,在强烈的火山喷发、
岩浆活动和断裂活动中,形成了普陀。从它的形成起至 300 万年前,普陀山
一直处于隆起的状态。后来,由于间冰期大量冰川融化,海面抬升,普陀山
沉沦海中,遭受了海浪的冲刷、侵蚀及夷平作用,形成一系列的海蚀崖洞、
海蚀柱和岬角等。在后期的新构造运动中,普陀山呈间歇性上升,原来位于
海面的洞穴、崖石被抬高到一定的高度,形成如今千姿百态的海蚀、海积地
貌为特点的山海风光圣地。
普陀山妙趣横生的“二龟听法石”、巨岩怪石参差交错的“五十三参石”
等,都是经长期的海蚀与节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原来位于岸边的磐陀石,在
新构造运动中,竟被升高了 90 米;潮音洞、梵音洞等则是在海浪、潮汐的强
烈冲击下,岩体不断被侵蚀、崩塌,而形成的海蚀崖洞。
八百里武当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在均县和房县之间,北通秦岭,南接巴山,
方圆 400 公里,号称“八百里武当”。
武当山山势雄伟,群峰屹立,山谷纵横,计有 72 峰。这里流传着:“七
十二峰朝大顶。”一说大顶是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海拔 1612 米,又称金顶,
鹤立于重峦叠嶂之中,如利剑直插云霄,气势宏大,有“一柱擎天”之誉。
其余诸峰,峰峰拔地刺天,微有倾斜,像是俯首朝拜天柱峰。武当山高峰栉
毗,渊谷幽深,飞瀑流泉,琼宫桂宇,共有三十六崖、二十四涧、十一洞、
九泉、三潭等名胜点缀其间,自古素有“天下名山”之称。宋代大书法家米
芾赞誉其为天下“第一山”,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称赞武
当山:“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
武当山不仅以其秀美的山川可与五岳相比,而且又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
山和武当拳术的发源地。早在唐朝贞观年间,道教就开始在武当山修建了五
龙祠,宣扬道教。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称为武当派。据
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道书说,早在黄帝时期,
玄武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从母亲右胁生下,长而勇猛。但这位王子不愿
继承王位,入武当山学道修炼,42 年功成,奉玉实之命镇守北方,为玄天上
帝。因此,武当山被附会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山元代以前的建筑,大多毁
于元末兵火,现存景观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大力宣扬道教,
在兴建北京故宫的同时,又役使 30 余万军夫,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五里一
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武当山有一条漫长的建筑线,32 个大建筑群,
总计殿宇两万余间,建筑面积达 160 余万平方米。据道教经典中所述,包括
二观、八宫、十祠、三十二庵、九台、九井、十三亭、十五池、三十九桥等。
武当山以其宏伟的建筑规模、浩大艰巨的土木工程、精美和丰富的建筑工艺,
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堪称奇迹。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异彩纷呈的诸子散文
诸子,字面意思就是各位先生,也指有理论、有主张的先生们的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上,呈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
文志》里将“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诸家。诸子散文指的就是这些学者的语录、文章。
诸子的著述,不少已经失传,保存到现在的,主要有儒家的《论语》、
《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