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疾的病人戴上了这种眼镜,比普通太阳眼镜要优越得多。
“小太阳”里的“居民”
早在 1965 年春节,第一盏“人造小太阳”在上海南京路上海第一百货商
店大楼层顶上出现。它的功率高达 2 万瓦。每当夜幕降临,它大放光芒,然
而,它并不大,灯管只比普通日光灯长一倍。
“人造小太阳”就是高压长弧氙灯的俗称。高压长弧氙灯的主角,便是
氙气。
氙是一种无色的惰性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比同体积的空气重 3 倍
多。
氙在电场的激发下,能射出类似于太阳的连续光谱。高压长弧氙灯便是
利用氙的这一特性制成的。氙灯是 20 世纪 60 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光源之一。
这种灯的灯管是用耐高温、耐高压的石英管制成的。通电后,氙气受激发,
射出强烈的白光。
高压长弧氙灯用途极为广泛。可用于电影摄影、舞台照明、放映、纺织
和工业照明。现在,城市里的广场,运动场都用它来照明。
氙也大量被用来填充光电管和用在真空技术上。用氙制造的照相闪光
灯,可以连续使用几千次,而普通的镁光灯,却只能使用一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深入地了解“氙”,从而把它
应用在更多、更广泛的领域。
馒头里的“小房子”是谁造的?
馒头是大家常吃的食品,但是,馒头里的学问大家也许并不知道。
当你切开一个馒头时,你会发现馒头里有许许多多的小洞洞,像一间间
小房子一样。你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必须先从馒头是
怎么做出来的开始了解。
首先在面粉里放些水,再加上酵母和盐,和均后盖起来,让它发酵。酵
母遇到潮湿的面团,迅速繁殖。它们把面粉里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和二氧化
碳。这些二氧化碳都想从面团里跑出来,可是粘韧的面团把它们阻拦住了。
慢慢地二氧化碳气体越来越多,把面团顶了起来,于是,面团就发胖胀大了。
等面团发酵好了,做成一个个馒头,上蒸笼去蒸。馒头里的二氧化碳气
体,受热后膨胀起来,最后从面团里跑出来,馒头里留下了无数的小洞洞,
馒头蒸熟了,也就变得又大又松了。原来,馒头里的小洞洞,都是二氧化碳
居住过的“小房子”。
食物中有多少淀粉
淀粉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可以转变成糖,产生大量的热
能,使我们得到充沛的精力。
怎样才能知道哪些食物中含的淀粉多,哪些食物中含的淀粉少呢?一个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碘来检验。碘与淀粉能生成深蓝色的化合物,反应十
分灵敏。
具体方法是首先配少量 0.5%碘的酒精溶液,然后把配好的碘酒滴在土
豆、面包、大米饭或玉米粥上,这时你就可以发现,它们上边都产生出深蓝
色,说明它们里边都含有大量淀粉。
再找些蔬菜和水果,如大白菜、波菜、萝卜、西红柿、胡萝卜、大葱、
苹果、梨等等。把这些蔬菜和水果各切一片,分别滴上碘酒,你就会发现,
有的变蓝色,有的不变色,有的深蓝色,有的浅蓝色。说明它们里面所含淀
粉的量差别很大。
利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检验蜂蜜、奶中等有无面粉。如果这些食物样品
中加入碘酒出现了深蓝色,说明是掺假商品。
可以“分割”的空气
人们每天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可是,空气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早在 1771 年,在瑞典的一个药房里,药剂师卡尔·杜勒做了一个有趣的
实验。他从水里夹出了块橡皮似的黄磷,扔进一个空瓶子。黄磷是个脾气暴
躁的家伙,它凭空也会“发火”——在空气中会自燃。杜勒把黄磷扔进空瓶
子之后,立即用玻璃片盖上瓶口,黄磷燃烧起来了,射出白得眩目的光芒,
瓶里弥漫着白色的浓烟。因为杜勒把瓶子盖死了,所以,黄磷虽然在一开始
烧得挺猛,但是没一会儿就熄灭了。
当杜勒把瓶子倒放到水里,移开玻璃时,水就会自动跑上来,而且总是
跑到约 1/5 的地方。杜勒感到很奇怪,他想:瓶里剩下来的气体是什么呢?
当他再把黄磷放进时,黄磷不再“发火”啦。他小心翼翼地把一只小老鼠放
进瓶子里,只见它拼命地挣扎,不一会儿就死掉了。
这件事引起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注意。最后,拉瓦锡经过详细研究证
明:原来那失去的 1/5 气体,叫做“氧气”,剩下的是“氮气”。氧气能助
燃,氮气不能助燃。
根据测定,证明干燥空气中(按体积比例计算):氧气约占 21%,氮气
约占 78%,惰性气体约占 0.94%,二氧化碳约占 0.03%,其他杂质约占 0.03
%。
美丽的“水中花园”
你一定看过描写海底景色的电影吧!在那蔚蓝色的大海里,在那静静的
铺满岩石的海底,生长着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海草和海藻,还有那美丽的
珊瑚。无数的鱼、虾享受着幽静而美丽的花园。你是否希望拥有这样一座花
园呢?现在,我可以为你提供一座同样美丽的化学“水中花园”。
先准备一只长方形的玻璃水缸,在玻璃水缸底上铺一层洗净的砂子和白
色的小石子,然后在玻璃缸中加满 20%硅酸钠溶液。硅酸钠也叫水玻璃,它
是一种很普通的化工原料,可以作粘合剂,也可以做填充剂。买来的硅酸钠
都很浓,要用水冲稀了再用。如果配好 20%硅酸钠溶液以后,发现溶液有点
浑浊,最后用滤纸把硅酸钠溶液过滤以后再用。然后把盛满硅酸钠溶液的水
缸放在稳定的桌子上,千万别使水缸受到震动,因为“化学花园”最怕发生
“地震”,一经震动,“化学花园”中的各种花草树木脆弱的身体就会夭折,
变成一片荒芜了。
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一些氯化铜、氧化锰、氯化钴、三氧化铁、硫酸镍、
氯化锌和氯化钙固体。当然还可以准备其他金属的盐。实际上,很多金属的
盐类都能与硅酸钠作用生成不同颜色的硅酸钠。所用固体的大小应该和黄豆
粒差不多,每一种固体要多准备几粒。然后,把这些黄豆粒大小的固体分别
一一投入水缸中。投入固体时,一定要特别小心,必须让每颗固体在水缸底
部各占一位,不能混在一起,否则这座小花园就会变得乱糟糟的。
金属盐与硅酸钠的反应很慢,大约需要半个小时以上,你会看到,慢慢
地、慢慢地向上生长着各种颜色的硅酸盐;硅酸铜和硅酸镍像绿色的小丛;
硅酸钴像蓝色的海草;硅酸钙又像白色和粉红色的钟乳石柱。总之,“水中
花园”的景色十分美丽,让你感到像是置身于海底之中。
水的真面目
水,在自然界到处可见。它无处在不在,充满着江、河、湖、海,分散
于大气,土壤和动植物体内。从天而降的雨水,奔流不息的河水,从地下涌
上来的泉水。
水的名目那么多,其实都是一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水的真面目第一次被人们识破,是在 18 世纪中叶。那时,英国有个化学
家普利斯特里,常常爱给朋友们表演魔术:他拿了个“空”瓶子,在朋友们
面前晃了几下,然后,他迅速地把一支点着的蜡烛移近瓶子。“啪”!的一
声,瓶口吐出了长长的火舌,但立刻又熄灭了。朋友们异常兴奋。
原来,这位魔术师在瓶子里早已装满两种无色气体——氢气与空气。氢
气与空气混合后燃烧,会发出巨大的声响。
起初,普利斯特里只是给朋友们变变魔术而已。可他并没有发现变完魔
术后,瓶子里还有一位神秘的“客人”。终于有一天,普利斯特里发现瓶壁
上有不少水珠!
普利斯特里起初以为自己的瓶子没擦干。于是他用干燥的氢气、干燥的
瓶子,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最后,终于证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与氧气化
合)后,变成了水。换句话说,水是由氢与氧组成的。后来,不少科学家继
续研究证明,一个水分子里,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用水点蜡烛
春节晚上,初二一班的同学们正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这时主持人李晓
婷说:“下一个节目是小魔术‘用水点蜡烛’,表演者王小强。”
只见王小强左手拿着蜡烛,右手拿着一只玻璃杯,里面盛满了清水。他
把这些东西放在表演台上,说:“我现在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用水点蜡
烛。”只见他神秘地从衣袋里拿出一个小玻璃棒,在水杯里沾了一沾,滴在
烛芯上,立刻,蜡烛被点燃了。
“好!”大家一起为王小强鼓掌喝彩。李超“呼”地一声站起来问:“能
告诉我们这里的秘密吗?”“好!现在我就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大家仔细
看,烛台上放的是一支曾经点过火而熄灭的蜡烛,我在焦黑的烛芯上,放了
几粒很微小的钠粒。然后我又用玻璃棒沾了些清水,接触到烛芯上,钠遇到
了水,立刻发火,因而就会把蜡烛点着。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呈银白色的
金属光泽,软硬程度与蜡相仿,常贮在有煤油的瓶中,因为它遇到空气就氧
化。遇到了水,便产生氢气,这时化学变化所发生的热度,就足够使氢气着
火燃烧,因而能把烛芯点着。”
节目表演完了,可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回味着其中的奥秘。
是谁把彩色气球送上天空?
每当节假日,公园里,街道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天空中飘着五颜六色、
千姿百态的气球。有栩栩如生的小企鹅、小猫咪,有唯妙唯肖的唐老鸭、米
老鼠。这些气球,把节日装点得格外美丽。可是,你们知道气球是怎么飞上
天的吗?
原来,这些气球里都充满了氢气。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地球上
最轻的气体。用途极为广泛。1780 年,法国人布拉克把氢气充进猪的膀胱,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原始的氢气球,使它冉冉飞向天空。现在,气
象台利用氢气球,探测高空风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