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笛奏出了鱼儿悠然自得地游玩的身影,令人陶醉。
小提琴,这被人称为“乐队中的王后”的乐器,圣·桑却拿来表现长耳
朵家伙——蠢驴的嚎叫。在仅有的二十七小节音乐里,那种长脖子、竖起耳
朵、使劲叫唤的驴先生的尊容活灵活现。
《森林深处的杜鹃》和《鸟舍》两段乐曲,充满了一种少有的清新和宁
静:钢琴的和弦把人带进了幽深的莽莽森林,单簧管奏出了逼真的杜鹃鸣叫
声,长笛吹奏出欢悦的百鸟齐鸣声,而钢琴的颤音像是鸟群掠过树梢飞向天
空……音乐形象完全把人引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之中。
当然,最为人们熟知和喜爱的,还是第十三段《天鹅》。乐曲一开始,
钢琴奏出明月映在水波上闪烁着粼光的背景,大提琴奏出温婉舒展的旋律,
表现了天鹅在碧波上缓缓浮游的神态,端庄而文雅,使人置身于一种崇高的
境界。《天鹅》的魅力,使无数听众为之迷醉。它曾被改编为大提琴独奏曲、
管弦乐曲、钢琴、小提琴和长笛独奏曲以及吉他二重奏等等,还被前苏联著
名舞蹈家巴甫洛娃用作芭蕾舞《天鹅之死》的配乐。
不过,除了《天鹅》之外,《动物狂欢节》的十三首乐曲都是在圣·桑
逝世后的第二年才公开演奏的。这是作曲家自己的意思。圣·桑为什么要做
出如此反常的决定呢?原因恐怕在于:从表面上看,这组乐曲是在用音乐彩
笔对一群动物作直观、形象的描绘,其实,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作曲家正
是巧妙地借动物的神态,运用音乐上的夸张、变形甚至歪曲性的手法,对当
时法国社会上存在的迂腐现象进行了辛辣而戏谑的讽刺,并把自己的艺术思
想、主张和追求渗透在乐曲中。作曲家不愿招致太多的非议和责难,以引起
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只好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再让它正式公开、完整地
演出。
使人陶醉的《卡门》
《卡门》原是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一部小说,后来被法国作曲家比才改编
成四幕歌剧。这部歌剧的大意是说:龙骑兵班长唐霍塞和纯洁柔顺的农家姑
娘米卡埃拉订了婚。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卷烟厂,厂里有个叫卡门的
烟草女工,是个迷人的吉普赛姑娘,她偏偏也喜欢唐霍塞。唐霍塞经不住卡
门的诱惑,被她拉进走私集团。后来,生性热情的卡门又和斗牛士埃斯卡米
洛要好起来。唐霍塞气极了,就在卡门为埃斯卡米洛斗牛胜利而欢呼的时候,
杀死了她。
《卡门》中的著名乐曲和唱段,像“前奏曲”、“哈巴涅拉”、“间奏
曲”,还有“吉普赛之歌”、“斗牛士之歌”、“花之歌”、“纸牌之歌”、
“米卡埃拉之歌”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中的唱段除作为声乐曲广
泛传唱外,也常常被改编成管弦乐曲和其他器乐曲单独演奏。
《卡门》是歌剧群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比才最后的、最成功的一
部歌剧。它甚至比它的伟大作者——乔治·比才的名字还要响亮。自 1876
年秋天《卡门》在维也纳上演大获成功,多少年来一直深受广大歌剧观众和
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但是,在 1875 年 3
月 3 日,新歌剧《卡门》首次公演时,却遭到了上层社会的冷眼结果,《卡
门》后来所获得的伟大成功,连它的作者比才本人都不知道。因为《卡门》
演出了 3 个月后,1875 年 6 月,这位音乐界的天才就默默无闻地与世长辞了。
比才死时只有 37 岁。
100 多年来,《卡门》以它全新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华丽,激动着无数观
众和听众的心。传说,1881 年 11 月,伟大的近代哲人尼采旅居意大利时,
曾在一个小剧场中观看了《卡门》。他一下子就被那动听的乐曲迷住了,当
夜就写信给他的友人,说:“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幸福——歌剧,比才的《卡
门》。我确信这是现今最上乘的歌剧。”第二天,尼采不顾身体有病,又到
剧场去观看《卡门》,没想到《卡门》醉人的音乐竟使他的病立刻就好了。
以后每次上演《卡门》,他必定要去看,歌剧《卡门》已经成了尼采生活中
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英雄主义的不朽作品——《英雄》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是作者一生中,也是交响乐
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展现了作者的英雄主义创作思想。
该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通过乐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
英雄的性格及战斗业绩。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描写了英雄浴血奋战英勇牺牲,人们在葬礼
上追忆英雄、泣不成声的悲壮场面。
第三乐章“谐奏曲”,音乐充满活力,表现了人们前赴后继地进行斗争
的英勇顽强精神。
第四乐章“主题变奏曲”,表现了人民群众欢庆胜利的热烈场面。
讴歌全人类团结友爱的乐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200 多年前,欧洲乐坛升起一颗巨星,他就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
崇拜者们把他当做仅仅次于基督的圣人。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一分钟没
有人演奏贝多芬的音乐。”恩格斯甚至认为,没有听过贝多芬的交响乐,那
就等于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而列宁一听到贝多芬的音乐,立刻就会容光焕
发起来。
贝多芬从 5 岁起,就随着当宫廷歌手的父亲学钢琴,8 岁公开演出,11
岁开始作曲。在他 57 年短暂的生命中,写过很多优秀的乐曲,但最著名的
还是他的 9 部交响曲。而其中的《第九交响曲》(也称合唱交响曲)又是他
毕生创作的顶峰。这部巨著用了他 6 年时间,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雄伟的
篇章。
1924 年 5 月 7 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次演出。当时的热烈场面,
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当贝多芬出场时,受到观众 5 次鼓掌欢迎。要知道,
在那样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成员的出场,通常也只用 3 次的鼓掌礼!所
以,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响曲引起了狂热的骚动,许多人哭起来,贝多
芬也感动得晕了过去。
《第九交响曲》充满了人类对争取自由、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
从斗争到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乐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
乐曲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第二乐章,谐谑曲。作者采用急
速的快乐章,一改过去的慢板形式,表现出明朗、振奋、积极的形象。第三
乐章,哲理性乐章,好像作者正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用变奏曲式写成。第四
乐章,不仅是交响曲的总结,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作者创造性地再一次突
破了交响乐的结构形式,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写入了大合唱。
这是作者为了更深刻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而采取的革新。在惊心动魄的管
弦乐鸣响后,男中音领唱出: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接着合唱队以辉煌的音响重复了大合唱,欢呼人们“拥抱起来,亿万人
民”。然后“欢乐颂”的主题不时在更新、变化,欢乐的情绪也不断在发展、
高涨。最后,欢乐女神的灿烂光芒终于普照大地。人们用极度感奋的声乐,
向神圣的欢乐女神致送最后一次敬意,就像整个人类张开双臂,把欢乐紧紧
搂在怀里。讴歌全人类团结友爱的乐声和胜利的欢呼声笼罩着一切。这,就
是贝多芬追求的最高理想的最终体现!
音乐知识
音乐的构成要素
贝多芬有一句引人深思的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音乐究竟以哪些手段达到这样强烈的效果呢?归纳起来主要是音乐的语言、
音乐的结构和音乐的谐和性。音乐的语言主要是指旋律,音乐的结构包括了
节奏、曲式的因素,而音乐的谐和性主要是指和声。因此,人们常把“旋律”、
“节奏”、“和声”作为音乐最主要的构成要素。音乐美学家们认为:“占
首要地位的是没有枯竭、也永远不会枯竭的旋律,它是音乐美的基本形象;
和声带来了千姿百态的变化,它不断提供新颖的基础;节奏使二者的结合生
动活泼,这是音乐的命脉,为多样化的音色添上了色彩的魅力。”
作为“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旋律,它有如下一些功能:旋律能模拟自
然,如流水、鸟鸣等等。旋律也能反映生活,如它可以表现钟表店里的挂钟、
闹钟、小钟和怀表,还能描绘钟表店里的工匠边吹口哨边开发条的场面。旋
律还可以表达感情,这是旋律最擅长的功能。旋律同样可以塑造形象,这是
对前三种功能的一种综合。
节奏是旋律的骨架。它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节奏的律动来自生
活,如走路、游泳、打夯、锄地,人体中的脉搏、呼吸、心跳,运转的机器
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节奏的因素。虽然节奏有着纷繁的种类,但
归纳起来不外乎长、短、长短结合三类。
和声是指音乐中同时发响而又相互谐和的不同高低的音相结合所构成的
多声部。和声的运用,能够使主旋律具有立体感,如前所述,它可以不断提
供音乐发展的新颖基础。
音乐语言知多少
文学家写文章要有丰富的语言,音乐家创作音乐作品也要用音乐特有的
语言。
旋律 即曲调,是音乐的灵魂,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在一起的高低不
同、长短不同、强弱不同的音的线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