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和社会目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的作用日益减少,专为祭祀用的《娑
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也就成了过时的东西,而《梨俱吠陀》和《阿达婆
吠陀》仍然放射着它们不朽的光彩。但这四部吠陀都是很重要的社会史料。
为传授《吠陀》,各派婆罗门还编订了一些文献,称为《梵书》。《梵
书》主要记载举行祭祀的规定、仪式及风俗习惯等,是对本集的解释和说明,
另外还有许多繁琐的讨论。虽然《梵书》中有许多神秘主义的枯燥说教,但
也有不少神话传说,而且散文体也从此发展起来,所以在文学发展史中有它
一定的地位。最著名的《梵书》有《百道梵书》、《爱达罗氏梵书》等。
继各派《梵书》之后是各派的《森林书》,或译《阿兰若书》,是梵书
的续编。据说只在森林中秘密传授。书中虽不讲如何进行祭祀了,但却发展
了神秘主义的理论。现存的《森林书》有《广森林书》、《鹧鸪氏森林书》、
《他氏森林书》等。
《奥义书》又发展了祭祀理论中的神秘主义。《奥义书》系梵文词,音
译为《乌婆尼沙昙》,是吠陀圣典的最后一部分,所以又称《吠檀多》,即
“吠陀的终结”。《奥义书》的主要内容是些神秘主义的说教和一些哲学著
作,不少地方解译了生、死、灵魂、天地等宇宙论和人生观。《奥义书》中
较古部分开始提出的“梵”和“我”的哲学问题和理论,后来大有发展。这
些唯心主义派别总称“吠檀多派”,在近现代的印度和西方均有广泛传播。
各派《奥义书》很多,大概有
100多部,其中较古的大约有
13部。最著名的
《奥义书》有《歌者奥义书》和《广林奥义书》等。
与“吠陀”有关的还有经书。大约是公元前
5世纪至公元
2世纪间的产
物,相当于印度的《孝经》与《礼记》。经书又分三类,一是《所闻经》,
是一般祭祀仪式的提要,记述祭祀的规定及祭祀的做法;二是《家宅经》,
讲的是一般节日庆祝和日常礼仪规定,说明家庭里举行的生死婚丧等礼仪;
三是《法经》,它讲的是社会上各种人应该遵守的风俗习惯和法律,后来发
展成各派的法典。
除上述外,还有与吠陀有关的其他书,和经书统称为“吠陀支”,是研
究吠陀的辅助著作,通常把它们分为六支。上述的经书为一支,讲的是祭祀、
礼仪、风俗习惯及法律规定,称为礼法学。另外五支分别有语言学,是讲吠
陀诗歌的读法,里面有一些关于语音和语调的规定;语法学,是讲解语法的;
词源学,是讲词的产生和派生的;诗律学,是讲诗的韵律和结构知识的;天
文学,是讲太阳、月亮、火星、木星、金星、土星等如何运行的,速度如何,
这都是天文学的内容,要准确地理解吠陀咒语中提到的星座,必需有一定的
天文知识。
吠陀是口头创作,最早的本集约在公元前
15世纪,最晚的在公元前
5
世纪左右就形成了。在婆罗门祭司把这些长期积累的文献编订成集之前,它
们一直被当作圣典,世世代代师徒口头相传。到后来,虽然有了刻写在棕榈
叶或树皮上的写本,但主要仍靠口头传授。这一传统直到
19世纪开始印刷这
些古书时,仍未断绝,现存的传本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原来的面貌。尽管《吠
陀》不一定全是当时的实录,是僧侣口传下来的,其间当然会有不少是僧侣
捏造的,但是它反映了公元前印度社会与文化情况,仍不愧为是重要的文化
遗产,它不仅对了解印度上古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民族风情等都具有很重要的
史料价值,而且一直被后人视为圣典,影响着人们生活。同时,为后来的语
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哲学、文学及天文学等的发展历史
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大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
(二)著名的两大史诗
1。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即《罗摩的生平》或《罗摩传》,它与《摩诃婆罗多》并
称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也是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学的重大贡献,它在印度文学
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
史诗的传说作者是蚁垤。关于这个人印度有很多传说,不少传说充满了
神话色彩。但是现存形式的《罗摩衍那》并非出自蚁垤一人之手,有些学者
认为,也许开始时蚁垤以诗体形式写了《罗摩衍那》的雏型,后来,在它的
基础上,经过后人的不断流传和修改,使之逐步丰富完善;季羡林先生经过
多年研究后指出,也许蚁垤对于以前口耳相传的《罗摩衍那》做了比较突出
的加工、整理工作,使得这一部巨著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得到了较大的统一性,
因此他就成了“作者”
①,当然,在蚁垤以后,《罗摩衍那》仍然有一个长期
的流传和发展过程。所以《罗摩衍那》是印度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成书
时代也说法不一,有几十种意见。有的认为,它可能形成于公元前
5世纪以
前,有的说它形成于公元前
4世纪至公元
2世纪之间等等
②。
《罗摩衍那》这部史诗比《摩诃婆罗多》的篇幅要小,全诗共分七篇,
约有两万四千多颂,但它故事集中,结构严整,在主题以及艺术手法甚至修
辞譬喻的技巧上都树立了典范,是古典诗人的先驱。因此,《罗摩衍那》被
印度称为《最初的诗》,给后来的长篇叙述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奠定了格
式的基础。《罗摩衍那》的主要内容是描写英雄罗摩和他的妻子悉达一生的
故事,可说是一篇对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的颂歌。但由于婆罗门权贵对这
部民间叙述诗的传统进行了窜改,所以《罗摩衍那》中通篇充满着下层对上
层唯命是听,听天由命的思想。今天,正统的印度教徒认为《罗摩衍那》和
《摩诃婆罗多》都是不可侵犯的圣典,并把它们看作是解决宗教、哲学和道
德等问题争论的指南。因此,《罗摩衍那》在印度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两千多年来,妇女们崇拜悉达,认为她是贤妻良母的典型。亿万人顶礼膜拜
罗摩,把他尊为圣哲和楷模,表示问候、祝福时,人们口中就连呼“罗摩,
罗摩”,两熟人相见时也说“罗摩,罗摩”,发生了不应发生的事情时,表
示惊讶也说“罗摩,罗摩”。至于“史诗”中那位神猴哈奴曼,更是受到狂
热的崇拜,不少地方猴庙林立,里面还有许多猴子,特别是北方,更为普遍。
所有这些,都与《罗摩衍那》密切相关。直到今天,人类离开那神话时代已
非常遥远,但《罗摩衍那》的故事还仍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在许多地方的节日集会上,不是观看《罗摩衍那》的有关戏剧演出,就是欣
赏与此有关的歌舞表演,通宵达旦,一连几天,十几天,甚至时间更长,人
们流连忘返,不知道疲倦。
《罗摩衍那》不仅受到印度人民的喜爱,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对印度
人民的宗教信仰有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也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它被辗转
译成德、法、英、俄等文种,由季羡林先生翻译的《罗摩衍那》中文本也于
80年代正式出版,推动了中印文化关系研究的开展。
2。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被称为印度的两大史诗之一,全书共有
18篇,号称
10
万颂,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辉煌巨著,它在印度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
崇高的地位,是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学的重大贡献。
《摩诃婆罗多》是奴隶制王国纷争时代的产物。它的中心故事是以印度
北方婆罗多族王国的内部政治斗争为线索,描写了牵连整个印度的一场大
战。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到当时社会上各方面的斗争,生动地概括
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复杂斗争。史诗中既有大量神话
传说和民间故事,又有大量的政治、宗教、文化的传统理论,有“大百科全
书”之称,对古代和现代印度人民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文学
艺术等一直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于史诗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现存的形式大约形成于公
元前
4世纪至公元
4世纪。传说作者是广博仙人(毗耶娑),实际上,这部
①季羡林著:《罗摩衍那初探》第
10页。
②季羡林主编:《简明东方文学史》第
67页。
史诗是经过许多代人的创作和修改而成,决非出自一人之手,它是古代印度
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古代文人可能把当时的大战事件和英雄人物通过诗歌
形式记录了下来,长期在人民群众中流传。随着时代的前进,对它进行不断
增补,吸收各种成分,从而内容不断丰富,最后大概又经过一些文人专门整
理加工,成为一部庞大的著作。因此,当初的《摩诃婆罗多》自然不及现存
版本的规模,现存版本是后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它不断增补的结果。
史诗是经过许多代人的创作和修改而成,决非出自一人之手,它是古代印度
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古代文人可能把当时的大战事件和英雄人物通过诗歌
形式记录了下来,长期在人民群众中流传。随着时代的前进,对它进行不断
增补,吸收各种成分,从而内容不断丰富,最后大概又经过一些文人专门整
理加工,成为一部庞大的著作。因此,当初的《摩诃婆罗多》自然不及现存
版本的规模,现存版本是后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它不断增补的结果。
是他们的民族史诗。诗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两千年来盛传
不衰。今天广大知识分子不说,连普通平民在姓虽未读过梵语原书,但通过
参加经常举办的节日庆祝、史诗演唱和戏剧、舞蹈演出等活动,以及阅读用